接过陶元白的评论,知名学者“李启”亦对秋水所提出的“形散神聚”,表达了强烈的反对。*xshuotxt/他认为,散文本没有定义,为什么要对散文赋加一个定义呢。我们有的时候随手写的随笔,亦或是回忆录,等等,都可以归为散文之类。但是,按这篇形散神聚之说,岂不是告诉我们,在我们写这一些随笔或者回忆录的时候,我们应该给他拟定一个主旨,拟定一个中心思想?我认为这太过于片面了,有的时候我们所写的散文根本就不需要中心思想。
知名学者“秋寒时”对于李启的观点,也十分赞同,同时他也表示,“中心思想的表达应该千变万化,有时候这种缺主题的很隐晦的篇章,对人们也许会产生极大的思想上的启迪,这往往是那种狭隘的艺术趣味所无法达到的。所以,形散神聚看起来说得有道理,但未免眼光太过于狭隘,对于未来散文发展没有好处。”
另外,文艺报则在光辉日报之后,将知名散文名家“非我”给请了出来。虽然非我已经很少写散文,但非我在90年代曾经却是华国散文界杰出的代表。以他为代表的散文,一时推向了大众。可以说,没有非我等一批老一辈的散文名家,散文就不可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
非我在文艺报上表示,“形散神聚,我认为提出这个观点是好的。但是,散文千变万化,往往不拘一格。近几年来,散文发展很快,已经远远脱离了当年对于散文的定义。如今的散文,已经被大众定义为美文。所谓美,不是说散文有多少内含。此中的美,指的就是外表形势上的美。在大众看惯了那些动不动就拟定一种中心思想的文章,再来看一看这一个看似无意,看似没有任何中心思想的散文,却是别有一翻风味。”
……
散文大战正式开启。但可惜,事件中的主角黄一凡,暂时却并没有关注。
“黄一凡,一中。二中,还有五中,六中,要联合举行一次全县朗诵大赛,你觉得。我应该选哪篇文章参赛。”
中午按例与张慧萍一块吃饭,一边吃,张慧萍却是问道。
“朗诵大赛,参加这样的大赛做什么,一点用处也没有。”
黄一凡没理会,继续吃。
“就当提高自己文学修养好了。你说,选雨中岁月怎么样?”
“拜托,这是一首离别的诗,很伤感的,没事朗诵这样的诗做什么。”
“那写给幸福怎么样。这首诗歌就不伤感了吧。”
“这倒是不伤感,但这是少女怀春的散文,你觉得朗诵这样的诗歌好吗?还是,张慧萍,是不是一上高中就喜欢上哪个帅哥了呢。若是喜欢上了,跟我说说,我帮你参考参考。”
“哪有。”
张慧萍脸红红的,打了黄一凡一下,“那战争岁月吧,这首诗歌总行了吧。”
“行是行。但战争岁月太过于悲壮,我不知道你能不能朗诵出这首诗歌的味道。”
“那黄一凡,你觉得我应该朗诵什么才好。”
“中学生,当然是朗诵一些自强不息。好好学习一类的诗歌或者散文了。”
“可是,主旨是自强不息,好好学习一类的散文与诗歌好像不多。哦,对了,郭城与韩进的散文里面,有几篇。要不朗诵他们的。”
“我……”
听到张慧萍说朗诵郭城韩进的散文,黄一凡差点将吃在嘴里的饭给吐了出来。
“张慧萍,你脑子秀逗了。这两个哪里是什么作家,分明是娱乐明星。再说,他们两人写的散文也不怎么样。大部分的散文都是没有思想,没有内含,全是无病呻吟。有的,也是为做新诗直说愁。郭城是今天很忧伤,明天也很忧伤。韩进则是满嘴胡言成语,没事就说这里不好,那里不对。小妹妹,以后这两人写的东西最好不要看。”
“真有这么差吗?”
张慧萍一脸的不相信。
“当然,简直不能用差来形容。哪怕就是我,写得都比他的好。”
“真的?”
“废话。”
“那你能帮我写一篇吗?”
“这个,这个……我只是吹牛的,不要当真,不要当真。”
黄一凡讪讪一笑,“我吃饱了,你自己想吧,回头见。”
摸了摸肚子,黄一凡酒足饭饱离去。
……
“秋水先生,秋水先生,在不在,在不在?”
刚回到家,这时,tt即时通讯里面,计子平的头像就不停闪动。
黄一凡点击头像,回了一句,“计主编,这么着急。”
“汗,哪里会不急呀,出大事了。”
“出什么大事了?”
“难道您没有看今天各大报纸的新闻评论?”
“抱歉,没有天天看报纸的习惯。”
“啊……”
“好吧,我就长话短说,前几天你不是在我们的青年文艺发了一篇文章嘛。”
“对呀。难道,那个叫年华的作者反击了?”
“没有,那个叫年华的作者骂就骂了。关键是,你文章里面对于散文所提出来的形散神聚一说,被众多知名评论者围攻了。他们一致认为,您的形散神聚不是当代散文的理念,并不适合当下散文的发展……云云。”
“哦,我以为什么事呀。”
黄一凡不以为然,“他们不认可就不认可嘛,我又没*着他们一定要听我的想法。”
“秋水先生,您?”
看到黄一凡如此回答,计子平差点要哭了。
“你难道不想反击一下?”
“反击什么?”
“反击他们的论点,捍卫您提出来的理论呀。”
“没这必要。”
黄一凡再次摇头,“文学这种东西,哪里有正确的答案。我有我的说法,他们有他们的说法。那篇文章我只是想骂年华而已,既然骂也骂了,我也懒得与别的人打嘴架。”
“可是……”
一下子,计子平变得没词了。
他还是第一次碰到这种没有一点争论心思的文人。
要知道,华国哪个文人不好战,哪个文人愿意服谁?别说是自己的理论被别人攻击了,哪怕是自己随口一句话被别人反对了,这一些文人也要抓住不放,与对方大战个三天三夜。可没想,眼前的这个秋水,居然视名利如粪土,一点儿也没有与他们战斗的想法。
心里有些无奈,不过,计子平却是突然想起孙在安之前跟他提过。好像这个秋水先生之所以会到青少年报发表文章,就是为了提升知名度。可是,现在一看,这家伙怎么对样的争论不感兴趣?这很矛盾呀,难道,他不知道,这样的争论一多,他的知名度也就越高吗?
带着疑问,计子平再次说道,“秋水先生,您的作家等级目前只有3星,难道,您不想再升下星吗?”
“想呀。”
见计子平提到升星,黄一凡又变得感兴趣了。
“既然想,您怎么不反击?”
“反击,难道,我与他们掐下架,我就可以升星?”
“天呐……秋水先生,原来您不知道呀。”
这一刻,计子平差一点泪奔。
=====
ps:你们这帮家伙,真是太无耻了。小白没提加更计划时,个个手里拿着月票不投。小白一说50票张更一章,尼妹,马上50票就到了。哭呀,好吧,说出去的话,小白也认了,今天5更,可能5更全部更完会有一些晚,大家稍等一些。不过,小白仍要向大家挑战。尼妹,尽管将月票砸过来吧,再来50票,小白照样再爆发一章。(未完待续。)
“大家就是大家,秋水先生,看来您此前是一心做学问,连这个也没去研究,我就跟你说说吧。华国作家星级体系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体系,他除了考量出版销售册数之外,还考查您所发表文章的价值性。”
“这个我知道,之前孙在安也跟我提到过,但现在这是掐架呀。”
“不,秋水先生,明面上这是掐架,但事实上,这是文坛理论探讨。散文是华国文坛重要的一个类型,散文对于华国文学的推动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只要是有关文学理论性的文章,哪怕不是文章。只要您提的理论有道理,您提的理论得到了大部分人的认可。那么,您的作家星级就会得到相应的提升。
近几十年来,往往那些顶尖的学术大师,他们都是靠这种文学理论,进而提升自己的星作家等级。这是一条比之单纯写文章,写稿子更容易升星的法子。所以,你也看到。光辉日报一开擂台,一大堆人就涌过来对于您的“形散神聚”进行理论批评。除了您这一句话确实威胁到他们的利益之外,更多的是想参与这一场散文理论性的论战,进而提升自己的星作家等级。当然,哪怕不能一下子提升星级,但多少提升星作家等级经验也是好的。”
“明白了。”
黄一凡点点头,又对于星作家体系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
“这么看来,只要我将这一些人给打败,那我的星作家等级就可以撑撑撑上涨了?”
“原则上是的,而且,只要您的理论越经典,您所得到的星级经验就会越高。”
“那到底能涨多少星?”
“这个不知道,但据我经验来看,至少可以升级到4星,甚至5星也并不是不可能。”
“5星。”
黄一凡小小的有些激动,一次掐架涨两星。这真是一次快速提升作家星级的好机会。
要知道,1星升2星容易,2星升3星也不困难。但3星之后要升4星,那就难倒无数之人了。至于4星升到5星。按明面上的要求则是加入华国作协,以及出版册数达到100万册。可是,不管是加入华国作协,还是出版册数达到100万册,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有的作家一辈子也无法达到。更不用说,有的时候,哪怕你的册数达到了100万册,也未必能升级到5星。这其中有很多的因素,黄一凡暂时不太了解。
不过,既然有这么一条更为快捷的升星之路,黄一凡倒是一下子有了很大的兴趣。
“行,计主编,这场论战我参加了,晚一些将稿子发给你。我先去买几份报纸。”
“太好了,等着秋水先生的大作。”
与计子平聊完,黄一凡走出门,到了二中附近的报刊亭买了好几分报纸。
光辉日报,文艺报,南方都市报,新民报,民生报……还有青年文艺的当家报纸青年报。
十几份报纸全买回家,其他内容不看,专挑与散文相关的话题。
还好。这一些话题都比较好找,要不是放在头版,要么就是次版大标题标注。
这个陶元白说的不错嘛。
这个叫李启说的也还可以。
还有这个秋寒时,都是比之年华高了不少等级的人物。反击力度还算给力。
看到这一些人的反击,黄一凡暗暗点头。
看来,华国虽然没有与前世一样的文化,但华国积累的底蕴也不是吃素的。这不,几位知名学者轮翻反击过来,说的也是头头是道。很有道理。
一边看,黄一凡一边在心里点评,同时,也一边在心里计划着如何再次反击。
咦,沈君儒。
这不是此前推荐倩女幽魂的那位著名评论家吗?
怎么他也参加了反对“形散神聚”的散文大战?
虽然心下有些惊讶,但想想也并不奇怪。人家沈君儒虽然推荐了倩女幽魂,但倩女幽魂是黄一凡用凡尘这个笔名写的,沈君儒自然不认识。当然,哪怕是认识,为了维护自己的观点,参加这样的论战也并不是不行。
与其他知名人士的回击不一样,沈君儒对于黄一凡提出的形散神聚一说,则是采用大众认可为主旨,评论形散神聚看似有道理,实则太过于空d。反倒是小小的支持了一把年华,认为虽然其人品较差,但他的散文却符合大众审美要求,并不是所谓的无病呻吟。同时,沈君儒还提出,文学是为大众服务的。大众认可本身上就证明,这已经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如果纯粹为文学价值而写文,本没有什么想法,但又觉得没想法不能写。于是,在写文的时候又加了一个想法进入里面,这才是真正的为作新词直说愁。
厉害,厉害。
看到沈君儒的文章,黄一凡又是在心底佩服了几声。
之前他的《论志怪》,黄一凡就已经发现了此人独特的眼光。没想到,对于散文评论方面,对于散文写作研究方面,沈君儒分析的也是入木三分。
诚然,其实在前世,关于散文的定义也一直存在纠纷。虽然“形散神聚”或者说是“形散神不散”理论被大众人士所接受,甚至一度连普通人都知道。但写散文主真的要遵循“形散神聚“的写作手法吗?要黄一凡来说,他是不愿意接受的。
不过,形散神聚一说可是黄一凡自己提出来的,他可不会自己打自己的脸。而且,自己这一次前来掐架,别说形散神聚有一定的道理,哪怕就是没道理,黄一凡也要将这一些人给干趴下。
为了升星,黄一凡也算是拼了。
脑海中急速飞转,黄一凡在思考着,他应该用什么样的话来进行回击。
几分钟之后,黄一凡眼睛一亮。
他想到了一个在前世华夏历史当中一位非常知名的人物——韩愈。
为什么会想到韩愈呢,除了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之外,韩愈还在当时大力反对骈文。
什么是骈文?
骈文又称对偶文,讲究对仗工整,和声律协调,有一些像作诗词。但骈文到底不是诗词,他是属于文章。文章就应该有思想,有内含,总是在那里强调对仗,强调音律,辞藻,只会让文章流于假大空。到了最后,你看了这篇文章相当于没有看。或者是成百上千字的修饰之后,你会觉得,他喵的用一句话就可以说完嘛。
于是,韩愈在当时就提出了写文要言之有物。
同时,韩愈反对骈文的学术思想,还得到了后世的欧阳修,柳宗元,王安石,苏家三父子,曾巩……等人的支持与继承。
虽然现在黄一凡所说的散文与骈文并不是一样,但是,形散神聚与韩愈所提倡的言之有物,却有异曲同工之妙。而且,上面已经有几位大师将散文称之为美文。认为散文就应该表现出外表形势上的美,哪怕没有任何中心思想,文字美也是好的。
也就是说,看起来,现在的散文与骈文已经没有太多的区别。只强调辞藻,又没有什么目的,更没有中心思想。这样的文,就应该好好的修理修理。
既然如此,那就让这位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来震一震这一些视散文来美文的家伙吧。
想罢,黄一凡便打开了一个文档,快速敲字:“大略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这句话的意思说的是,文章如云之行,水之流一样,本无一定的样式,但其或行或止都符合一定的规律。当行则行,当止则止。这样的文章才显得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散文也是如此。散文也是没有一定的样式,但没有样式不代表什么都可以写,没有样式不代表没有内在的规律。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当散文符合这样的规律,明白云与流水的内在流动,那么,你就能写出一篇好的散文,一篇经典的散文。
===
pp:第四章,晚一些还有一章。另外,向大家说一下。为了生活,为了吃饭,小白将在星期五的晚上0点,也就是星期六的凌晨进行防盗。刚更新的章节会是假的内容,错误的内容。大家暂时别看,稍等20分钟之后再进行阅读。另外,小白说一下,防盗不会多要大家的起点币,大家还是和正常订阅一样就可以,就是要在更新之后稍晚一些看。很抱歉做出这样的决定,但小白也没办法。太多的人看盗版了,不这么做,小白恐怕连生活都无法保障。(未完待续。)
readx(); 前世五千多年的学问,给了黄一凡巨大的支撑。
哪怕黄一凡在前世只是普通作者,这个时候,亦是如文坛泰斗一般,出口成章。
随后,黄一凡又将韩愈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经典散文理论复述了一遍。其实这一些,说的就是写文要言之有物,不要废话。一句话说得通的,尽量用一句话,不要写个几千字,就是为了表达自己心情郁闷。
同时,黄一凡还指出。将散文称之为美文,是散文最为严重的退步。散文不是为美而写,如果仅仅只是为这。那么,散文只会是一具花瓶,散文只会是娱乐产物,那他将不是文学。哪怕这样的散文有再多的人看,也没有半分文学价值。
当然,说到这里,这可能又会攻击到网络文学。不过,一码归一码。这翻话是自己说的,到时候如果用秋水的笔名为网络文学证明,那自然可以说别外一翻话。
一个多小时之后,黄一凡将这一篇文章写完,并拟了一个叫做“文以载道”的名字,最后交给了计子平。
计子平收到一看,内心又是震惊了几分。
要知道,这一次的文章与上一次的骂文可是完全不一样。上一次的骂文只管骂,各种话也尽可以说。哪怕说出一两句经典句子也很正常,毕竟天马行空嘛,最能发挥文人的文笔。但是,这一次的文章回击却绝不是考验你的文笔,考验的是你真正的学识与才华。
这也是为什么青春文学代表人物的郭城与韩进虽然他们的散文类书籍销售火爆,甚至爆了不知道多少学术大师几条街。但他们却没资格参加这样的论战,不是他们不想参加,而是他们没这个实力参加。在散文里面写一些废话的本事大家都有,但是,要对这一些理论性的散文给出自己的评价与分析,甚至是推出自己的散文理论,那就不是一般的作家可以上场了。
但没想到。当收到黄一凡发过来的文章之后,黄一凡又再度给了计子平惊喜。
“呵呵,光辉日报,文艺报……想用这一次的文坛理论将我们青年文艺给比下去吗?很抱歉。恐怕,这一次你们失算了。”
青年文艺隶属于团组织,是一家很有权威的媒体报刊。不过,与青年文艺竞争的报刊也并不是没有。像光辉日报与文艺报,这两家一个是属于机关媒体报刊。另一家却属于华国作协直属机构。这一次看似一起散文理论探讨,但是,在这里面,却也藏着无数别人看不到的锋芒。
本来计子平看到一众媒体报刊都是征对他们青年文艺,还稍稍有一些心慌。可是,待将这一篇文章看了之后,计子平却是完全放松了下来。
“恐怕,只要将这一篇文以载道的文章发表出去,那些个家伙将要直接闭嘴吧。”
心下恨不得当场就看到那些人哑口无言的样子,不过。文坛争斗从来就是笔上打仗,那什么别人郁闷不止的样子,估计是看不到了。只是,虽如此,计子平仍是第一时间将这一篇文章摘录到最新一期的青年报上。
……
“陶教授,您这一出马,果然不同凡响。”
“你这小子,又来拍马屁。对了,青年文艺那边怎么回应?”
“还没回应呢,估计是不敢回了。你想呀。那家伙一句形散神聚,不知道得罪了多少人。除了您之外,还有李启,秋时寒等知名作家学者。也都参战了。对了,还有沈君儒教授,也在媒体上发表了文章,批评了对方的形散神聚一说。”
“既然如此,那看来,这次争论就要结束了?”
“不出意外。应该差不多结束。”
“唉,就是太快了些,有些不过瘾。”
“呵呵,陶教授,您这还手痒了呢。”
“被你这小子给害了,你别说,很久不与他人理论,这一理论起来,还觉得蛮有趣的。好了,不跟你小子聊了,我订的几份报纸送过来了,我得看看去。”
陶元白将电话挂断,从门脚拿过邮递人员插在门缝边上的报纸。
光辉日报,文艺报……
一张报一张报看下去。
今天仍然有不少评论家攻击秋水,不过,今天的攻击比较一般,没有带头人物。只是那个秋水在说了一句形散神聚之后,就再也没有露面。这让陶元白感觉有些没劲,也没有成就感。这家伙写的文章也蛮有深度的,之前还想与他大战个三百回合呢。没想到,刚是反击了几句,居然连人影都找不着了。
秋水,呵,难怪这个笔名之前从来没听过。
想来仅仅只是做文章做得好,但上升到学术性的评论时,就歇菜了。
将看完的报纸放下,陶元白拿起了青年报。
青年报与青年文艺是一家,只不过一家是杂志,一家是报纸。
当然,论学术思想,青年文艺要超过青年报。
但青年文艺毕竟是杂志类型,一个星期才发一刊,所以不少人也会订购青年报。
正要从头开始阅读,这时,陶元白却是看到了一个有些熟悉的名字。
或者不算是熟悉,只不过是刚才提到。
秋水。
这个秋水又出现了。
难道,这家伙开始回应了?
正好,就看看他怎么说。
刚才还一直念叨着秋水呢,此时看到秋水的笔名,陶元白大是兴奋。
“文以载道。”
呵,名字取得牛叉,但这又有什么用?
继续读下去。
“文章如行云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
没想到,这家伙的文言文功底这么强,随笔就能写出如此有模有样的句子出来。
心里面滴沽了一句,只是,当陶元白试着将这一句话翻译出来之时,陶元白却是愣在了当场。
“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
这一句话,翻译成白话就是:当行则行,当止得止。
散文是没有规定所谓的章法,散文是可以怎么散怎么写。但是,不管你怎么写,你都得符合内在的规律。如果没有规律,没有规则,那么,散文就不是散文,他就真的是无病呻吟。
屈屈一句话,不但再一次强调了“形散神聚”的散文理论,更是直接就将此前陶元白所说的散文并不需要中心思想,并不需要一个主题给破得干干净净。
=====
PS:说到做到,加更送上,这是第五章。另外,小白继续向你们这些家伙挑战,来吧,让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些吧。50票加更一章,50票加更一章。只要你们敢砸月票,小白就敢一直爆发。嗯,今天先到这,小白先睡了,明天我们再战。(未完待续。)
心里无数波涛,此时汹涌澎湃。
看到这样的文字,陶元白只感觉当年自己读书之时所面对的经典巨著一样。
是的,当看到这一篇文以载道时,陶元白就是生起了读先贤大家之学一般。
虽然,现在的陶元白已经身为一方之教授,在很多人眼里,他就是所谓的大师,他就是所谓的大家。在很多的时间里,陶元白已经忘了这种被大方之家教诲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但是,在这一刻,在这一篇文章出现,陶元白却发现,自己仍然是无比的渺小。
带有着一丝聆听大家之言的心思,陶元白继续看下去。
散文之散,不是散之不尽,亦不是没有主题随意挥洒。真正的那些散文名家,或许不顾现有散文之章法,但其胸内早有浩然之气,直到写文章之时,一腔气血如长江之水,滚滚而出。这就是所谓的气盛言宜。
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
这指的是作家道德修养境界到一定的地步,所以在写文,发言之时,无论用词长短或声调高下都相得益彰。这又与当行则行,当止不止不一样。因为,到了这种境界之人,已经超出了写文的范畴。
这也是为什么,文可以明道,贯道,载道。
读到这里,陶元白已经全身颤抖。
文以明道,文以贯道,文以载道。这三句理论,不知道要羞辱多少将散文当作是美文的作者。
也是到了这里,陶元白才真正的知晓,写文章真正的意义是什么。
他不是为了攻击别人。
他也不是为了像花瓶一样的给人观赏。
他是让人明白道理,贯通道义,承载哲学之所在。
“没想到,我陶元白活了60多年,也有夷笑大方之家的时候。”
苦笑一声,陶元白给高洪打了个电话,“高洪。不要争了,我们输了。”
……
与陶元白一样,当一篇文以载道现世,此前攻击过秋水的作者。全都都不知道如何作声。
还怎么作声?
别人已经将道理说得如此明白了。世间万物,本有他各自运行的道理。流水,行云都是如此。哪怕是写文章,同样要遵行一定的规则。而没有规则的写作,就像脱了缰绳的野马。没有线的风筝,没有指南针的帆船,终究要迷失方向。
形散神聚,就是所谓的散文规则。
当然,最让他们无语的是,那个叫秋水的到底有多大的学问呀。尼玛,此前写的“天下熙熙”也还罢了,最多认为他很有才华。但才华与学问是不一样的,才华只能写出一些经典名言句子。但学问,却能挖出世间哲理。就像散文一样。他所提出的散文应该遵循“形散神聚”一词已经够牛叉了,没想到,在形散神聚之后,又有文道合一,陈言务去,文从字顺。
最后,尼玛,连“气盛言宜”也给拿了出来。虽然他们也感觉狗血,这完全是忽悠嘛。写文章与人的品行高尚与否有个屁的作用,写文章与胸内有没有气度有什么关系?但是。他就是说的那么有道理,他就是说得那么令人哑口无言,他就是说得谁也反击不了。
不过,说到这里。这似乎又应证了他的“气盛言宜”之说。不管说什么话,不管说话长短,声调怎么样。只要写作之人腹内气盛,那便可用气势压住别人。看到这里,别说你没有什么话给予反击。哪怕就是有,你亦要被这一篇“文以载道”汹涌澎湃的气势给压倒。
这已经超出了一般的文坛争斗。
这亦让他们大开眼界。没想到,写文章到了一定的境界之时,当真可以培养出一股气势。哪怕那位秋水没有出现在他们身前,就仅仅是这一些字,但是,这一些字组成而来的文章,却是滚滚大势,压得他们丢盔弃甲,瞬间投降。
投降,是的,难道不投降吗?
哪怕他们知道秋水这是在忽悠,但你能写出什么文章进行反击吗?
你能有秋水这般的学问,自己搬出一个说服别人的理论吗?
你能通过文章的气势,直接将人给压倒吗?
不能。
完全不能。
不能的话,还不投降做什么。
那个秋水这一篇文章还算是对他们手下留情了,若真是惹恼了他。凭着他写文的气势,恐怕直接就要将你骂得吐出三口老血。你以为,古之先贤那些战斗檄文是作假的。两军开战,先下战斗檄文。有大贤者写的檄文能通鬼神,借天地之势,压倒三军。这当然说是有一些玄乎,但是,这一篇“文以载道”已经让这一些人胆战心惊,再也生不起反击之心却是真的。
只是,有人就是作死。
虽然被这一篇文以载道震得他们有一些晕忽忽的,都不知道怎么接招。但是,这一些作者几十年来养成的老子天下第一,老子又服过谁来的态度,仍是继续与秋水开战。
当然,这个开战再也不是争论“形散神聚”,毕竟他们虽然不服,可并不笨。眼看自己这一方就已被别人打得溃不成军,还讨论个毛线的形散神聚。别说讨论了,被那家伙一个气势袭来,嘿,他们都觉得秋水所说的形散神聚,气盛言宜说得很对。
这会儿要反击,就反击对方不会的。
这家伙不是理论高手吗,这家伙不是学术大师吗?
行,大凡理论高手,大凡学术大师,学问是有的,但做起文章来,那就差强人意。这也是为什么,散文极大成者是那一些学术大师。但市场上销售最畅销者,却是那一些一线作家。你既然那么牛逼,行,那你写出一篇经典的“形散神聚”的散文出来。
如果能写出,那我们就服你。
如果不能写出,嘿,你之前所说的“形散神聚”,我们亦可以当你是胡说八道。
他们打得好主意。且不管这个秋水写得散文好不好,文学这种东西,哪里有好与不好的说法。哪怕写得有些门道,哪怕还算不错。只要他们认为写得****,那么,此前秋水所说的一却论点,也都将完全废除。
当然,就算是最后对方写出了很是经典的散文,但他们同样可以不认可。只要大家全部保持不认可的态度,最多两方就是打个平手。我说服不了你,你也说服不了我,这也算是此次争斗最好的结局。
可惜的是,他们打的主意却是完全失败。
当看到这一些作者纷纷不服,逼秋水写一篇经典的散文出来时,黄一凡却是不由得乐了。
兄台,此前你不知道我引用的那一些“形散神聚”之类的理论,那可是花了我无数功夫,用了我无数脑细胞,这才从唐宋八大家里抽出来的,又经过一翻加工包装,可谓是花了很多的心思。但是,这会儿你们居然要我写一篇经典的散文,那我就抄一篇了。
如你们如愿: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很长时间,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一篇来自前世几乎是所有国人都读过的经典散文“背影”正式刊登。
====
ps:不ps不舒服斯基。行,读者朋友们,你们够狠,转眼月票又到了300票。没问题,小白拼了,今天四章之后小白将再次加更一章,也就是5更。你们等着,来吧,再来月票,你们有多少月票,小白就加更多少章。难道,你们还能让我今天6更不成。
散文《背影》这一篇,可谓是前世“形散神聚”的最完美体现。????`c?o?m?
哪怕是在初中读过一遍,几十年后再也没有看及,但是,这一篇背影,仍是深深的印在黄一凡脑海。
回想前世,自己的父亲,不正是朱自清下载猫的父亲一样吗?
老实不善于言谈,但对于子女的关爱,却在很多行动当中每每体现。
文章背影说的就是如此,描写的都是父亲所做的细微小事,但是,在这一些细微小事之中,却最能体现一个父亲的伟大。
背影全篇一共只有一千多字,黄一凡用电脑打字原本只需要二十多分钟就可以打完。只是,也不知道心里在想什么,还是这一篇背影太过于感人。直到将背影全文码出来时,已经过了一个多小时。整理一下,将错别字改正,黄一凡给了青年文艺的计子平。
只是,计子平在接收了这一篇背影之后,却是没有反应。
黄一凡有些奇怪,了几个问号过去,“计主编,怎么了?”
过了好一会儿,计子平这才回过信息。
“秋水先生,刚才看了您写的这篇背影,我想起了自己的老父亲。”
“对不起,我有些失态了。”
“说起来,我也已经有一段时间没有与父亲见面了。秋水先生,您的这篇文章写得是极好的,不过,看了您的这篇文章却让我大为羞愧。我已经交待下去了,一定会在第一时间刊登这一篇背影。不过,这几天我可能会稍稍请几天假,我得去看一下我的父亲。”
“理当如此,没事,你去吧。??`”
黄一凡心下感动。不免也想起了前世自己的父亲,不知道他现在过得怎么样?
只是如今两人已不在同一个时空,不免让黄一凡有些伤感。
随后,黄一凡拿起了手机,给这个世界的父亲黄远打了个电话。
“爸。”
来到这个世界。这具身份的父亲黄远让黄一凡感觉到有些陌生。陌生的原因一方面是黄一凡很少与黄远见面,另一方面,也一时半会没太接受。
这倒是与母亲不一样。毕竟母亲李淑华是女性,母爱无边。又在中学那一段时间给予黄一凡无边的呵护,黄一凡心下也逐渐接受。黄远此前一直在外工作,黄一凡并没有太大的感觉。但到底这个世界,最亲的人就是父亲与母亲。心里触动,黄一凡却是想与父亲聊一聊。
他想问一问父亲黄远过得怎么样。开店还顺利吗?
电话接通之后,父亲黄远话并不多,只是静静听黄一凡说。
临到电话要挂了的时候,黄远才稍稍开口,“你妈想问你,在二中过得还习不习惯。你得自己多照顾自己,别与同学吵架。还有,你写稿子赚来的稿费,本来是准备拿去开店的。但我想想还是算了,我与你妈都比较老实。也不会做生意,还是将钱存着给你未来娶媳妇。你也知道,家里这边彩礼收得较重,十几万都有些不够。爸爸也没什么出息,就怕开店亏了,未来没钱给你娶媳妇……总之,你不要担心家里了,家里一切都好。你妈问你,中秋的时候回来吗?如果回就提前跟我们说一声,不回也没事。在学校好好读书也是好的。”
这翻叮嘱,差一些,黄一凡都要哭了。
还是擦干了眼泪,重重的点头。??`“爸,您放心,中秋的时候我会回家的。”
“那就好。”
……
“唉,这应该算是自己最窝囊的一次文战吧。”
看着自己喊出“让秋水写一篇散文”之类的话,学者李启撑了撑眼睛,大感惭愧。
其实。在心里,李启已经知道,自己这一边终究还是输了。
而且,输的是心服口服。
只是,哪怕是心服口服,但为了名誉,为了地位,为了自己的利益,李启还是与其他此前批过秋火的作者朋友一起,喊出了令秋水写出一篇经典散文的口号。
也不知道,今天秋水有没有写?
或者,他会不会说自己这一些人无耻?
或者,他是否会不再理会自己等人?
这都有可能。
不过,文坛争斗就是这样,虽然李启也觉得自己这么做确实挺无耻的。
拿起刚刚收到的青年报,不用找,青年报第一版中间位置给出了秋水的一篇散文。
背影。
看来,他还是回击了。
这又何苦呢?
有一些摇摇头,李启叹了一口气。
且不说你写的文章怎么样,哪怕写得再好,我们也不可能认可你的。
算了,还是看看你写的文章吧。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
这是开头。
李启心里滴沽,“写得一般嘛,没看出什么意思。”
只是,正说着,下面几行字,却是一下子让李启有一些失神。
“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什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李启是知名散文研究者,自然知道上文的这种写种手法看似漫不经心,看似散慢,但却始终有一根线,一直牵着整个故事。上文仅仅只是交待父亲的几个动作,看似不经意,但三言两语却浮现出了一个父亲的身影。就如最后那一句说的,不要紧,他们去不好。多么朴实的话,但就是这样的一句话,却打动人心,直透心底。
哪怕就是李启,当看到这一句话时,也是内心一颤,感觉心里好像触动了哪根弦一样。
继续看下去。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座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我现在想想,我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如果说此前的那一段是触动了李启的心弦,那么,当李启读完这一段之后,却是完全不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只见他拿着报纸的右手已经开始微微颤抖,嘴角里面,一直念着两句话,
“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
“我现在想想,我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两句聪明,每一句自嘲的聪明都感觉像心头在滴血一样。
一个伟大的身影,就此出现。
这个身影,就是父亲。
父亲,李启眼泪迷蒙。
仅仅这一篇背影只是看到一半,李启就已是完全失控。
他曾记得,当年自己父亲送自己上大学的时候,不也是差不多的光景吗?可笑,当年的自己,也是如作者这一般的,实在是太过于聪明。只觉得父亲说话不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又觉得父亲说些没用的话,其实自己都是知道的。他又这么一大把年纪,哪时知道我们年轻人的时代?可笑……自己那时也真的是太聪明了。
泪水早已淋湿了自己的脸庞,李启已经不忍心继续看下去了。
直到好一会儿,李启才平复了自己的心情。
看着此前与秋水为散文而起的论战。
看着此前自己喊出让秋水写出一篇经典散文。
看着自己准备哪怕秋水写出多么经典的文章,自己也不会认同。
但这一时,这一刻,李启却是破天荒的给几位同行作者去了一个电话,“抱歉,这次战斗,我已经没有脸皮继续战下去了,我退出。”(未完待续。)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xshuotxt/他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他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一千多余字的背影,就此结束。
待青年报将背影刊登出去之时,几乎是整个文坛,都已震动。
震动的不仅是那些此前与秋水展开文战的,震动的,几乎是华国整个文坛的文人。
还有哪一篇散文能如此篇文章写得经典。
还有哪一篇写父亲的散文,能有这一篇背影写得感人。
几乎是看过背影一文的读者,都被这一篇文章所打动,甚至是泪流满面。
留在他们印像中的,是那一句自己实在是太聪明了。
留在他们记忆深处的,是父亲给儿子买橘子时爬过铁路。
留在他们内心,触到他们心弦的,是渐渐忘了自己儿子多般不好的甚是想念。
还有,那有一些微胖,青布棉袍黑马褂的背影。
背影一出,当天不知道读哭了多少读者。
背影一出,不知道当天有多少读者回家探望了自己的父亲。
背影一出,彻底的在他们心中,留下了一篇谁也抹不去的经典。
随之而后,就是整个媒体报刊无数评论《背影》的文章。
星火杂志评价:“背影论行数不满五十行,论字数不过千五百言,它之爆发感人至深的力量。当然并不是凭藉了什么宏伟的结构和华瞻的文字,而只是凭了它的老实,凭了其中所表达的真情。这种表面上看起来简单朴素,而实际上却能爆发出极大的感动力。”
新世纪报评论:“什么才是平淡当中见神奇。读过背影之后你就知道。”
南方时报则评论:“此前有学者*秋水先生写一篇经典的散文出来,估计是打着哪怕秋水先生写的文章再经典,他们也不会承认。但现在,不得不说,有的时候。经典的文章哪怕你不想承认,你都别无选择。这一场论战,谁胜谁负,一眼便知。”
当然,此前一直批评过秋水的形散神聚文艺报,这时也很快的进行了表态,“真理真说越明,看来,在华国诸多学者文士的探讨之下,散文的确是找到了一条最新的出路。形散神聚才是散文最为重要的理论支持。而秋水先生写的背影又堪称形散神聚最好的代表作品。我们认为,此次文坛有关于散文的争论,可以画上一个句号。”
光辉日报自然也不闲着,这一些媒体报刊,当争论没出结果之时,他们有自己的支持对像。但当争论有了结果之后,那就摆出一幅客观公众的姿态,一点也没有因为此前自己攻击过秋水而脸红。对于背影,光辉日报则是全面分析了背影这一篇文章的独到之处。
“一般写人物,较多地从正面着笔。或写面部肖像,或写姿态、服饰。正面写当然有其好处,然只从一个角度写多了,也会让人感到呆板乏味。知名作家“肖青”给作者的信中告诫说:“你忙着描写人物的脸……这又是老一套。这样的描写是可以省掉的。
背影则另辟蹊径,从背影着手写人物。
从古至今,写人物从背影这个角度着墨,为数很少,然而,“文章有众人不下手而我偏下手者。有众人下手而我不下手者”。秋水先生知难而上,选择背影这个新颖独特的角度,这是生活暗示给他的一种独特发现,也是表现事物的一种艺术创造,显露了作者不随人后、敢于创新的艺术才华。相信这一篇背影之后,将来凡是提到背影这两个字,都将会令无数人为之沉思。
此外,华国著名评论家沈君儒也因为这一篇背影,第一个主动见报于媒体向秋水表示道歉。沈君儒在媒体上表示,“背影一文给予了形散神聚最好的诠释,我为我此前的利益之争向秋水先生道歉。”
而除了这一些媒体的评价之外,无数读者的评价,读后感,亦如潮水般的涌来。
“我也是20岁的学生,我从来没有看过父亲的背影,哪怕看过了,也从来没有在意。但今天,看了秋水先生这一篇背影之后,我才发现,我这几十年来,却是如此的没有关心过自己的父亲。谢谢你秋水先生,是您这一篇背影,让我懂得了珍惜。”
“秋水先生,我是一名初中的教师。以前我时常跟我的学生讲,母爱如水,父爱如山。对于母爱,大都数学子还是能体会到的。但是,对于父爱,却很少有学子能体会。我也曾经与学生们讲过一些例子,效果都不好。但是,在读了您这篇背影之后,我才知道。原来此前我举的那一些父爱例子,都是太过于幼稚了。真实的父爱,往往就是在不经意之间给予你关怀。谢谢您,您的这篇背影,我会当众向我的学生朗读。”
“秋水先生,其实您不必难过。其实您的父亲,早已住在你的心里。不过,我们还得感谢您。是您提醒了我们父亲的爱怀,是您让我们明白了什么才叫父爱。”
“他终于忘切了我的不好,只是掂记着我。读到这一句时,我瞬间就已哭了。是呀,年少的自己是多么的顽劣,现在的父亲恐怕早已忘记。他最多记住的,只是想自己的儿子罢了。”
“哭的何止这一处,看到父亲买橘子时的情形,看到父亲不时的叮嘱,看到作者那时的太聪明,我都每每想到自己。当年的自己与作者何其之像,幸好,现在明白过来并不晚。我发誓,未来我一定要好好的回报我的父亲。同时,也以背影这一篇文章记述的父亲为目标,当好一个好父亲。”
“今天我特意去看望我的父亲了,父亲显得苍老了许多,也显得没有当年那般的活力。但是,父亲的身影却变得更高大起来了……”
大凡经典文章出现,评价与议论都是经久不绝。
背影同样如此。
他不会因为一天火爆而结束。
他不会因为一天火爆而终止这样的好评。
背影,注定会是一篇传承历史的文章。
而背影的作者秋水,也将与这一篇文章一样,被世人所知。
当然,这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但这个时间,仅仅只在不久的将来。(未完待续。)
“黄一凡,这些天你都在忙什么,除了吃饭时间,我都看不到你人影。”
又是中午吃饭,张慧萍将两张草稿纸放在餐桌,与黄一凡一起吃饭。
“忙着与文坛大师掐架呢。”
黄一凡略带开玩笑的说道,拿起了桌上张慧萍放下的草稿纸,“这是什么?”
“与文坛大师掐架,汗,黄一凡,你能正禁一点好么?”
“不信就算了。”
黄一凡无奈的说道,看了草稿纸一眼,“我坚强的心像黑夜的星辰……”
只是读了几句,黄一凡就有喷饭,“这是什么呀,怎么有一种鸡皮的感觉?”
“郭城写的散文呀。”
“我说张慧萍,你抄下郭城的散文来做什么?”
“不是说就要举行朗读比赛了吗,我准备朗读郭城的这一篇黑夜的星辰,怎么样,郭城的这一篇黑夜的星辰写得不错吧。”
“坑呐。”
黄一凡泪流满面,“不是说了,郭城韩进的文章最好不要看吗,还朗读他的。你是脑子秀逗了,还是脑子进水了?”
“可你不是说随便吹牛的吗?”
“呃……我有这样说过?”
“嗯。”
张慧萍确认的说道。
“天呐……”
黄一凡有一些抓狂,“这这这,怎么跟你说呢。我是喜欢随便吹牛的人吗,怎么可能,昨天我还与文坛大师较量,将他们一干人等全部挑下马,像我这样有身份的人,怎么可能会吹牛。”
“你看,又来了。”
“你……”
黄一凡无奈了,没想到,自己也有这么一天会被张慧萍给气倒。
以前这小姑娘不是挺可爱的嘛,现在怎么有些变了?
“好吧,那与什么文坛大师掐架之类,我是吹牛的。不过,你真不要朗读郭城的文章。这样,我写一篇给你,你就朗读这一篇好了。”
“太好了,给你。”
说着,张慧萍就从兜里递来了纸与笔。
“呃……你怎么随身带着这些东西?”
黄一凡有些奇怪,问道。
“这个……”
张慧萍脸有些红,不自然的说道,“最近不是在训练朗读嘛,随身带上纸和笔也能记录当天的训练情况。”
“也是。”
点了点头,黄一凡接过纸与笔,一时文不加点,仅仅只用了20多分钟就已写完。
“嗯,你就拿这篇散文去朗读,不过,不要说是我写的。”
……
磨塔出版社。
“高洪,最近你在干什么。将整个青春文学类版块交给你,你看看,昨天韩进的书在全国卖了多少,1000册,只有1000册呀。你当郭城是新人吗?这样的一个数字,若是传出去,恐怕真要被其他同行笑掉大牙。”
魔塔出版社总编“壬长兴”拿着数据表格,一脸严肃的看着高洪。
“壬主编,其实,其实这不能完全怪我们。都怪那该死的秋水,想必您也知道,最近这些天文坛举行了一次散文理论的争论。可好死不死,那个秋水直接就说当下散文是无病呻.吟,一点意义也没有。并且,他还拿着自己的理论将一干文坛知名学者给打败。又因为一篇他写的秋水,最终,不少读者纷纷抛弃此前的散文类型作品。韩进之前的随笔散文一向卖得不错,这一次只是遭了鱼池之秧呀。”
“而且,壬主编,这一次不只是韩进的作品受冷,郭城的作品也一度无人问津。这一切,都是那个秋水干的好事。”
“我不管什么秋水不秋水,我只要结果。高洪,出版社的盈利只有一个。那就是出版畅销作品,韩进是青春文学的代表人物,若是这块招牌给砸了,你知道有什么后果?”
“壬主编,您放心。我已经与韩进商量了一下,叫他推出新的青春文学类作品。不过,这一次不是写散文,而是写小说,校园小说,这也是韩进最为拿手的类型。”
“行,你自己去安排吧。不过,我希望这一次不会出什么意外。”
……
“终于升到5星了。”
下了课,黄一凡进入了华国作家官网,一翻查寻,发现秋水这个笔名已经升到了5星。
这让黄一凡稍稍有一些惊喜。
计子平说的不错,掐架果然能提升星级。
看来,以后这样的架得多掐几场。
只是,虽是这么说,但黄一凡也知道,这也不太可能。
文坛上面虽然时不时会爆发战斗,但都是一些小规模的骂战,上升不了多大的层面。像这种引起整个华国散文类型理论性的争论,有的时候十年都不会有一次。所以,黄一凡想靠这种掐架升星的打算,想倒可以想,但未必碰得上。
不过,5星已经算不错了,黄一凡也比较满足。
随后黄一凡又查看了一下5星作家所拥有的权力义务以及福利。
发现都是一些自己不太感兴趣的内容,也就略过不看。
关掉华国作家官网,这时,tt上新月出版社的编辑红豆,却是发了一条信息过来。
“凡尘,你的倩女幽魂表现不错,已经卖出了50万册。”
“哇,这么快,之前不是刚卖出40万册吗,这才几天时间,又卖出10万册了。”
“呵,只能说一方面是你的作品好,另一方面是我们加大了对于你的作品的宣传与推广力度。当然了,还有一个方面,那就是你的运气好。”
“运气好,怎么说?”
“最近文坛爆发了一次散文理论大战,这个事你听过么?”
“有在报纸上看到过,但我的小说与华国散文大战有什么关系?”
“怎么没关系。你想呀,华国散文理论大战因何而起?还不是因为那个秋水骂了一个叫年华的青春文学作者吗?然后,散文大战就此爆发。传统派认为,散文应该没有主题,就是像郭城韩进写的散文一样。但秋水却说,散文应该遵循形散神聚。最后秋水一人之力,力败众多名家。并且又以一篇背影,将此前那些没有主题的散文彻底的扫出市场。郭城与韩进正是青春类散文作品的代表人们,这一次受散文理论大战影响,他们的散文瞬间就卖不动了。”
“我明白了。你的意思是,他们的散文卖不动。但读者仍是要看书的,于是不免就买了我这本倩女幽魂?”
“哈哈,聪明。”
“没想到,我也有这样的运气。”
黄一凡汕汕一笑,这倒是自己掐架之后产生的福利了。
看来,未来这架更是得掐,说不定,又在什么时候帮了自己一把呢。
“恭喜,恭喜。”
“同喜,同喜。”
两人分别祝贺着对方。
“不过,凡尘巨,有个事得问你一下?”
“什么事?”
“为了让你的新书更进一步,我们准备让你在全国十个城市举行一场签售会,你看怎么样?”
“抱歉,这个没时间。”
黄一凡直接拒绝。
起点训练营那边也就罢了,虽然年龄较小,但网络小说的作者年龄普遍也不大。十几岁写网络小说的事情早就有媒体报导。所以,黄一凡也没有太大的心理压力。但是,实体这一块可不行。暂时黄一凡还没有准备好,同时,黄一凡也不想自己露面之后引起太多的争议。他可不想成为“郭城”“韩进”这样的娱乐作家,他只想安安稳稳躲在角落写作就好了。
“你再考虑一下,你也知道,大凡读者还是很喜欢作品的作者的。你如果能来,可以给你的新书提高不少销量。而且,最近青春类散文遭受到打压,正是倩女幽魂大力出击的时候。如果这个时候不加把力,等郭城与韩进的新书出来之后,估计倩女幽魂又将受到挤压。”
“哦,他们两人又要推出新书吗?”
“是的,郭城与韩进一直是青春文学类型的领军人物,同时,他们也比较能把握青春类型读者的口味,在市场上很受欢迎。你的倩女幽魂虽然写得也不错,但到底是灵异作品,太过于小众,与青春文学作品不能相比。不乘这一次机会,倩女幽魂很难突破100万册的销售数字。”
红豆说得有道理,黄一凡一点点头,心里却是突然产生了一个想法,“既然这样,红豆,你说,我也来写一本青春文学类的作品怎么样?”
“你也写一本青春文学类的作品?”
“是呀,怎么了?”
“好是好,但你写灵异的,再去转行写青春文学,虽不是不可,但风险比较大。”
“没事,我这人多面手,即写灵异,也写言情,青春文学类型作品也是可以写的。”
“我看你最好还是专攻灵异吧,很难有作者可以多面讨好。你别看到青春类作品卖得这么好,但这里面竞争比灵异大多了,并不一定好写。”
“这样吧,我先写一万字给你看看。你觉得不错,我就继续写。你要是觉得不怎么样,那就算了,我投别家出版社。”
“你别,还是来我们新月吧。像你这样的天才型作者,我们是打着灯笼也找不到呀。行,你先写试试,如果可以的话,我绝不阻拦。但如果真的有些问题,我也会给你说出来,到时候希望你别介意。”
“不会,你们编辑的眼光,我还是信得过的。先码字哈,写完就给你发过来。”
“行。”
小小的交流之后,黄一凡便打开了一个文档,准备写一部新的作品。
青春文学类,写什么呢?
说起来,记忆当中,黄一凡前世看过的青春文学类型的作品并不算少。
像左耳,匆匆那年,致我们终将失去的青春……等,写的都还是不错的。
只是,这一些作品的影响力其实一般,并不是特别大。而且,若是将这一些作品拿出来,卖倒是可以卖个几十万册。但恐怕,不可能与韩进与郭城竞争。要知道,这两位可是目前为止青春文学的掌门人,他们有着万众的粉丝支持。没有绝对的实力,你根本无法在两位的夹击当中突破。
只是,要超过郭城与韩进,这亦让黄一凡有一些犯难了。
要知道,郭城与韩进可是与前世郭敬明,韩寒差不多的人物。这两位人物在前世青春文学方向,已经没有敌手。自然,也没有太多的作品超过两人。
一时之间,黄一凡倒是不知道写什么样的青春文学类作品好。
不过,前世经典的文学太多了。
比之郭敬明与韩寒更牛的人,也不是没有。
比如,琼瑶。
男看金庸,女看瑶琼,
可见,琼瑶在女性心目中的地位。但事实上,琼瑶的作品不仅是女性在看,同样男性也在看。几乎可以说,大凡前世的男性都看过瑶琼的还珠格格,梅花三弄,情深深雨蒙蒙……等作品。
对,就选琼瑶。
琼瑶的作品细腻浪漫,情节生动自然,塑造的人物更是栩栩如生,堪称大师之作。
更为难得的是,琼瑶的文笔非常好。
如经典歌曲《在水一方》,其中的歌词“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我愿逆流而上,依偎在她身旁,无奈前有险滩,道路又远又长……”就是出自琼瑶之笔,写的是诗情画意,哪怕是填词才子林夕也是自叹不如呀。
此外,在琼瑶的作品当中,文笔可达上成的佳句还有许多许多。
如在《情深深雨蒙蒙》——书桓走的第一天,想他;书桓走的第二天,想他想他;书桓走的第三天,想他想他想他。
这样的句子不但幽默感人,而且也让人一看就记在心里。这要是放在现代,转眼就成了他人的口头缠,tt即时通讯上的个人心情。
又如在《还珠格格》——小燕子,我真的好喜欢你,不管是那个刁蛮任性的你,活泼可爱的你,还是现在这个楚楚可怜的你,我都好喜欢好喜欢。
如此佳句,简直是爱情宝典,读了之后跟自己的女朋友张口一说,恐怕是迷得她不要不要的。
又如《花非花雾中雾》——你好像是花却不是花,我好像是雾却不是雾。你好像存在又不存在,我好像有你又没有你。
如此文艺的句子,恐怕是瞬间就要秒杀一众痴男怨女。
再如《一帘幽梦》——我有一帘幽梦,不知与谁能共,多少秘密在其中,欲诉无人能懂。
这已经上升到了诗歌的境界,韵味十足。
先别说瑶琼作品里面的剧情怎么样,光是这一些句子,瑶琼要是不火,就没天理了。
不过,这么多的作品,先写哪一部呢?
还珠格格?
不行,不行,这样的一部巨著要是一出来,那可是在前世与金庸大师相比的存在。
如此经典,当然得以后慢慢推出来才是。
梅花三弄,好是好,但暂时又不太适合青春文学类型,他是属于言情系列。当然,言情系列远比青春文学市场更大。但目前的市场是青春文学卖得最火,原因无它,就是因为那一些青少年才舍得花钱买这样的书呀。言情小说虽然也有不少人看,但若是现在写出,却得花几年时间培养市场,太慢。
最后,黄一凡选中了瑶琼的第一部作品——窗外。
窗外是瑶琼阿姨的处女作,之所以选择这一部作品原因有三个。
第一个,窗外的文笔非常好。
这毕竟有师承的。
瑶琼的父亲是著名历史学家陈致平。陈致平先生担当过光华大学,同济大学,台弯师范大学,辅仁大学的历史教授。母亲当时也是一所中学的教师。伯父更是宣统皇帝的老师,这可是皇帝之师。好吧,表舅就是金庸……在如此环境当中,瑶琼自小在文学上就展现了惊人的造诣。
当然,这不需要细说。瑶琼在她所有作品当中,文笔一向上层。实体出版书籍不比网络小说,他得对文笔有一定的要求。有的时候很多读者购买作品,看的不是你的剧情,看的不是你的故事,看的就是你的文笔。你的文笔若是好,哪怕什么剧情也没有,也有一众粉丝捧场。
这就好比当下的青春文学散文,无病呻.吟了一大堆什么也没有的内容,但也因为文笔不错,至少是让青少年觉得看起来不错。所以,也是一度大卖。琼瑶阿姨的文笔,那可是甩这一些青春文学牛人几条街呀。特别是,琼瑶阿姨书中的一些台词,简直可以创造出一种言情文化。
第二,窗外是一部青春文学作品。准确的说,窗外还是一部有关于师生恋的青春文学作品。
窗外的女主角最先读的是高三,喜欢上了她的任课老师。光是这一点,就可以让该作品产生无数的话题性。当年琼瑶的处女作窗外一经发布,也因为小说当中提到师生恋的问题,在台弯引发轰动,让琼瑶一炮成名。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窗外其实是瑶琼的自传。
你没有听错。窗外虽然属于小说,但也是自传体的小说。年轻时候的琼瑶就是窗外中的女主角江雁容,因为她理数很差,就国文很好,家里人一直不理解她,只有她的任课老师才懂她,关心她,呵护她。最终,年轻时候叛逆的琼瑶居然喜欢上了她的任课老师。曾经一度要与任课老师私奔,甚至是自杀……幸好自杀是没自杀成,要是自杀成,又怎出得了瑶琼这一个人物呢。
也因此,窗外不但文笔上佳,而且还是青春文学类作品,更有话题早恋与师生恋。最为难得的是,这还是一部自传式的小说,非常有真实感。如此小说,她要是不火,还有谁人能火?
兄弟们,今天晚上正式开启防/盗。*xshuotxt/很抱歉,不是小白想防/盗。小白也理解大家看盗,但小白要吃饭,小白要养家。文娱类型只是小众类型,没有什么渠道,也没有什么版权,一切只能靠订阅养活。没有大家的订阅,没有大家看正版的支持,小白只能饿着肚子。
不用说盗/版可以提高作品知名度,真的,真的,这一切都没用。
小白职业写作写了六年,盗版不知道害了小白多少次。
这一章的内容是错版,不是真正的章节。小白会在稍晚一些的时候将最新章节修改,大家如果在看到错版的时候,只要稍等20分钟时间就可以看到正确的内容。另外,如果是自动订阅了小白章节的朋友,若是发现一段时间还是显示的是错版,那么可以在书架内删除我为书狂,同时,再将我为书狂添加到书架,就可以看到正确的章节了。
对于qq书城订阅了的用户,因为我为书狂是首发于起点,与qq书城数据不同步,这边修改了之后,qq书城无法进行修改。所以,如果是qq书城或者其他看正版的用户,请您到起点进行阅读,或者下载起点app客户端订阅小白的作品。
很抱歉做出这个决定,只是希望大家能够支持一下正版,支持一下小白。
码字不易,生活不易。
请各位原谅小白的无奈之举。
=====
下面的内容是错的,大家不用看了。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力支持,做了许多大事。哪知老境却如此颓唐!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他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一千多余字的背影。就此结束。
待青年报将背影刊登出去之时,几乎是整个文坛,都已震动。
震动的不仅是那些此前与秋水展开文战的,震动的,几乎是华国整个文坛的文人。
还有哪一篇散文能如此篇文章写得经典。
还有哪一篇写父亲的散文,能有这一篇背影写得感人。
几乎是看过背影一文的读者,都被这一篇文章所打动,甚至是泪流满面。
留在他们印像中的,是那一句自己实在是太聪明了。
留在他们记忆深处的,是父亲给儿子买橘子时爬过铁路。
留在他们内心。触到他们心弦的,是渐渐忘了自己儿子多般不好的甚是想念。
还有,那有一些微胖,青布棉袍黑马褂的背影。
背影一出,当天不知道读哭了多少读者。
背影一出,不知道当天有多少读者回家探望了自己的父亲。
背影一出,彻底的在他们心中,留下了一篇谁也抹不去的经典。
随之而后,就是整个媒体报刊无数评论《背影》的文章。
星火杂志评价:“背影论行数不满五十行,论字数不过千五百言。它之爆发感人至深的力量,当然并不是凭藉了什么宏伟的结构和华瞻的文字,而只是凭了它的老实,凭了其中所表达的真情。这种表面上看起来简单朴素。而实际上却能爆发出极大的感动力。”
新世纪报评论:“什么才是平淡当中见神奇,读过背影之后你就知道。”
南方时报则评论:“此前有学者*秋水先生写一篇经典的散文出来,估计是打着哪怕秋水先生写的文章再经典,他们也不会承认。但现在,不得不说,有的时候。经典的文章哪怕你不想承认,你都别无选择。这一场论战,谁胜谁负,一眼便知。”
当然,此前一直批评过秋水的形散神聚文艺报,这时也很快的进行了表态,“真理真说越明,看来,在华国诸多学者文士的探讨之下,散文的确是找到了一条最新的出路。形散神聚才是散文最为重要的理论支持,而秋水先生写的背影又堪称形散神聚最好的代表作品。我们认为,此次文坛有关于散文的争论,可以画上一个句号。”
光辉日报自然也不闲着,这一些媒体报刊,当争论没出结果之时,他们有自己的支持对像。但当争论有了结果之后,那就摆出一幅客观公众的姿态,一点也没有因为此前自己攻击过秋水而脸红。对于背影,光辉日报则是全面分析了背影这一篇文章的独到之处。
“一般写人物,较多地从正面着笔,或写面部肖像,或写姿态、服饰。正面写当然有其好处,然只从一个角度写多了,也会让人感到呆板乏味。知名作家“肖青”给作者的信中告诫说:“你忙着描写人物的脸……这又是老一套,这样的描写是可以省掉的。
背影则另辟蹊径,从背影着手写人物。
从古至今,写人物从背影这个角度着墨,为数很少,然而,“文章有众人不下手而我偏下手者,有众人下手而我不下手者”。秋水先生知难而上,选择背影这个新颖独特的角度,这是生活暗示给他的一种独特发现,也是表现事物的一种艺术创造,显露了作者不随人后、敢于创新的艺术才华。相信这一篇背影之后,将来凡是提到背影这两个字,都将会令无数人为之沉思。
此外,华国著名评论家沈君儒也因为这一篇背影,第一个主动见报于媒体向秋水表示道歉。沈君儒在媒体上表示,“背影一文给予了形散神聚最好的诠释,我为我此前的利益之争向秋水先生道歉。”
而除了这一些媒体的评价之外,无数读者的评价,读后感,亦如潮水般的涌来。(未完待续。)
各位,最近这两天小白在防。盗,给大家小小的造成了阅读上的烦恼,很是抱歉。不过,小白也希望大家能理解。小白是靠写字吃饭,没有订阅,大家不花钱看书,小白别说是吃饱穿暖了,恐怕连肚子都要挨饿。
为了生活,也为了吃饭,希望大家能理解。
同时,对于防盗,大家可以在最新章节出来的时候,先别急着订阅,可以先看一看前面几个字是不是错误的。如果是错误的暂时就别订。等最新章节修改之后,再来看。当然,如果提前订了错误的章节可以长按目录重新下载,或者直接在书架删除我为书狂,然后重新添加本书,这样就可以看到正确的章节了。
如果是在其他平台看书的朋友,比如在QQ阅读,什么的,因为进行了防盗,这一些平台上面的更新的章节都是错误的,大家别订,也别看。如果要看最新章节,请大家到起点中文网阅读,或下载起点客户端进行阅读。
再次向大家说声抱歉,小白真的是被逼到没办法了,才出此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