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言情小说 > 重生之我为书狂 > 全文阅读
重生之我为书狂txt下载

    精武门陈真是前世精武门系列经典作品之一。

    与精武门霍元甲不一样,霍元甲是历史当中存在的一个人物。

    但是,陈真,历史当中却并没有。

    陈真,是一个完全虚构的人物。

    但是,哪怕这一个人物是虚构,前世只要提及陈真,内心都要止不住的热泪盈框。

    特别是陈真一脚将东亚病夫这一块牌子踢碎之时,在前世不知道引发了多少人的共鸣。

    中国人不是东亚病夫。

    这一句话,也成为了前世精武门里最为经典的台词。

    而现在,黄一凡拿出来的便是精武门陈真,也是当年甄子丹电视剧版的陈真。

    黄一凡相信,这么好的一个剧本,tt公司一定很感兴趣。

    ……

    “黄老师,你认识秋水先生吗?”

    龙蛇的更新仍在继续,精武门陈真的剧本也被tt公司购买,说是很快就要开拍。不过,更多的时间,黄一凡则是在学校里教书。这一日,黄一凡下一课,系主任刑艺却是找上了黄一凡。

    “秋水?”

    看着刑艺冲自己问起了秋水,黄一凡差点有一些说不出话来:“这个,这个……”

    这家伙不会识破了自己的身份吧?

    幸好,在黄一凡正尴尬之时,刑艺又说道:“秋水先生当真是来无影去无踪,前些时候答应过担当我们水木荣誉教授的,只是最近一段时间都联系不上秋水先生了。”

    “刑主任,你应该问青年报呀,秋水先生之前一直在青年报连载文章的。”

    原来是向自己打听“秋水”的去向。

    妈蛋,差点吓死哥了。

    “对了,刑主任,您怎么问我认不认得秋水,这样的大师,我哪认得?”

    黄一凡睁着眼睛说瞎话。

    “我以为你们都是写作的名家,有可能认识呢。”

    刑艺叹了口气,有些郁闷。他也实在是想不出来,堂堂大名鼎鼎的秋水先生,竟然做出了答应别人之后再也不冒泡的举动。不过,刑艺也有一些担心。听说秋水先生已有些岁数,最近都没出现,不会挂了吧?

    “行,没事了,你忙吧。”

    带着疑问,刑艺离开了讲师办公室。

    “各位,你们说,刑主任这么着急找秋水先生做什么?”

    看到刑艺离开,黄一凡问道。

    “小黄呀,你平时这么聪明,怎么这点就不知道了?”

    边上的培进笑了笑说道。

    “培兄,怎么,说来听听?”

    “还不是高校排名一事。”

    培进喝了口茶:“你也知道,最近几年水木中文系排名已经跌至了第3,做为全国最为顶尖的高等学府,这让校方感觉很没面子呀。要不是最近小黄你出了不少作品,我们水木还真个又要被其他一些学府给批评了。”

    “原来是这样。”

    黄一凡点点头,这才明白过来。

    “不过,要我说,其实以小黄你的实力,我们水木就可以重新夺得第一。可他喵的这一些学术界的家伙,只承认你在楚辞方面的研究比较厉害,或者说,连楚辞方面的研究,他们也是半承认半不承认。而关于你写的小说,他们则完全不认可。”

    培进一边说,一边评价,轮翻对十大名校鄙视了一遍。

    黄一凡只是笑笑,说道:“安啦,安啦,类型小说要获得认可本来就难,更何况我写的还是武侠,网络小说这一类商业小说,除非未来我写出四大名著一样的作品。”

    “哈哈,小黄,我支持你,说不定什么时候你就写出了一部名著呢。到时候,我就看那些个家伙,还能怎么说?”

    “行,回头我还真就写一部名著出来。”

    黄一凡也是乐了,开玩笑的说道。

    “那太好了,小黄,必需给我一个签名。”

    培进装模作样,使出本子便要黄一凡给他签名。

    一翻与培进瞎扯,下午黄一凡回到了讲师公寓。

    “看来,是时候让秋水重新出山了。”

    最近一段时间因为小龙女事件,黄一凡是忙得什么也不记得了。至于秋水这个笔名,也在烦忙当中忘了冒泡,这也让刑艺众人好些天都没关系上自己。不过,既然答应了刑艺,若是一直不冒泡,这也太有失大师的风度了。

    登陆即时通讯帐号,果然,刑艺却是发了十几条信息给自己。

    不仅是即时通讯器上,连邮箱也有十几封来信。

    黄一凡看了看,大致内容与培进聊得差不多,无非就是想找秋水最近冒下泡出来镇镇场子。

    正要回信息给刑艺,黄一凡却是停了下来。

    “算了,还是不回吧。”

    反正自己只答应做水木的荣誉教授,又不是真的教授。即不要上课,也不需要对学校履行什么义务。想了想,黄一凡便打算写几篇文章,也算是了切之前答应过的事。

    写什么呢?

    神话?

    这个倒是可以有。

    此之前写过的后羿,到现在仍震撼了无数人。

    并且,之前写的“后羿射日”的故事已在这几年时间成为了华夏神话的源头。

    黄一凡倒很喜欢看到这样的场面,不过,神话系列黄一凡有自己的安排,暂时倒不方便写。

    不写神话,写什么呢?

    散文,

    天下散文,唯有秋水。

    秋水这个笔名,散文可算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存在。

    很多人佩服秋水这个笔名,也是因为秋水写了许多篇荡气回肠的散文。

    那就写散文吧。

    脑海中打定主义,黄一凡便在前世各大名家的散文库里,挑了一篇散文。

    【长妈妈,已经说过,是一个一向带领着我的女工,说得阔气一点,就是我的保姆。我的母亲和许多别的人都这样称呼她,似乎略带些客气的意思。只有祖母叫她阿长。我平时叫她“阿妈”,连“长”字也不带;但到憎恶她的时候,——例如知道了谋死我那隐鼠的却是她的时候,就叫她阿长……】

    黄一凡喜欢古典散文,同样也喜欢现代散文。

    此前黄一凡写古典散文写得比较多,这次冒泡,黄一凡便准备写几篇现代散文。

    前世现代散文名家有很多,朱自清,冰心,老舍……这些黄一凡都是很喜欢的。

    但除了这一些,黄一凡还有一位更喜欢的。

    这位散文大家,那便是鲁迅。

    刚才写下的“长妈妈”便是鲁迅在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里的一篇“阿长与三海经”。..(

    水木大学。

    “各位,燕大又发起挑战了,怎么破?”

    水木大学一帮学子,此时,却是在校园tt群里讨论的好不热烈。

    “什么怎么破,难道我们水木就没有人才了?”

    “水木当然人才济济,只是最近几年燕大中文这一块,却是领先我们水木不少。这次燕bs一帮家伙,却是直接向我们水木发起了挑战。唉,真不知道我们水木有哪位讲师可以抗横。”

    “你这也太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了吧,还谁可以抗横。我说一个,就够他们喝一壶的。”

    “我知道你要说谁,不就是黄一凡讲师嘛。”

    “我靠,知道还说这样的话。黄一凡讲师可是牛得一逼,只是可惜了,他好像没有接这个挑战。他若是出马,绝对打得燕大没有任何还手的余地。”

    “也不能那样说,看看那个燕大的方星剑,你看,他现在就写了一篇散文向我们水木约战。虽然没有指名道姓,但一看就是挑战黄一凡先生的。”

    “妹的,这个方星剑好无耻。我跟你们说说,上个学期方星剑就已我们的黄一凡讲师有过节,这家伙一直觉得自己很有才华,年纪不大又当上了燕大的讲师,目中无人。当然,结果自然被黄一凡讲师拍拍拍一阵打脸。”

    提到方星剑,群内便有学子愤恨起来说道。

    “我也觉得那个方星剑好恶心,他怎么好意思再出来,不怕黄一凡先生再打他脸吗?”

    “呵呵,这就是那个方星剑的牛叉之外了。大家看方星剑写的是什么,写的是传统散文呀。我们黄一凡大大虽然写小说写得很牛叉,但在散文方面,好像没什么表现呀。而且,据黄一凡先生学生“大龙”说过,黄一凡先生最讨厌这种无病呻啰嗦一堆的散文了。所以,他的小说都是开门见山,从不啰嗦。”

    “我明白了,方星剑的意思是想让黄一凡先生与他比散文?妈的,这也太无耻了吧。”

    “所以喽……你现在知道黄一凡先生为什么不出来了吧。”

    说到这里,群里不少人亦是有些叹气。

    黄一凡虽然天才,但从目前来看,也只是表现在诗歌与类型小说上面。

    而类型小说虽然深受不少人欢迎,但却太过于下里巴人,不够阳春白雪,也不够高大上,只能归为通俗作品,上不得庙堂。至于诗歌倒是不错,学术性也较浓。但是,符合当代潮流的仍是现代诗歌。哪怕古典诗歌作得再好,也只是历史的作品,古典诗歌再怎么复兴,也无法档住现代诗歌奔流向前的步伐。

    所以,历来中文研究的都是传统文学,或者说是严肃文学。

    对于像黄一凡这种通俗文学的大师,至今仍没有他人承认。

    别说是黄一凡了。

    哪怕就是梁生成名了几十年,传统文学这一块也只是略微认可了武侠小说的价值。但是,对于梁生,一众文学界的人士,亦是持多种看法。

    “妈蛋,要是秋水先生能来我们水木就好了。”

    有一位学子突然在群里骂了一句:“不说别的,一篇大学之道,估计整个燕大一百多年的历史也诞生不了这样的文章。只是可惜呀可惜,秋水先生是真正的高人,不会理这样的俗事。”

    “咦,你不说秋水先生,我还差点忘了。之前中文系刑主任有传出消息,说是水木已经聘用秋水先生担当水木大学中文学的荣誉教授,只是,最近怎么没什么消息呀。”

    “荣誉教授嘛,又不是真的会跑来上课。就像那什么荣誉院长一样,妹的,我一年也没有见过这位荣誉院长是什么样的。”

    “说的倒也是,估计学校也只是想拉秋水先生来镇镇场子。”

    “镇场子没用,燕大又不是其他普通的高校,做为国内数一数二的高等学府,不可能是那种一听秋水先生的名字就吓得不敢过来的主。再说,最近秋水先生不是一直没冒泡嘛。我猜燕大也猜出了我们水木实则是没有请到秋水先生,只是拉了秋水先生的名气来装装样子罢了。”

    “这么一说,我们岂不是被他们燕大给鄙视了?”

    “确实有些。”

    群内气氛变得有些怪怪的。

    众人都感觉好像被燕大欺负了一样。随后,有一位学子便说道:“好了,好了,不讨论这个了。水木燕大之争一直都在,可以说,从水木大学与燕京大学创办至今,这种竞争与挑战就没有停过。我们又不是水木的讲师,也不是水木的教授,让他们去烦吧。”

    “说的是。”

    众人都是点头,随后,大家各找各妈,整个群里的讨论声就此停下。

    不过,虽是停下,但仍有一些学子跑去了水木bbs中文系版块。

    他们很想看看有没有哪个水木才子,回击一下燕大。

    要是那个黄一凡能够暴发一下,那就好了。

    众人暗自滴沽。

    只是可惜,黄一凡没有应战,一众学子自然也没找到黄一凡的身影。不过,没找到黄一凡的身影不要紧,他们却是找到一篇看起来很不错的散文。

    《阿长与山海经》。

    这篇文章写得真有意思。众人看了看,发现这篇文章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散文的时代背景应该是民国时期,整篇的文章写的也只是回忆一位叫长妈妈的女工。当然,散文讲究的不是故事,讲究的是文字特色,讲究的是故事的意境。

    一众水木学子虽然还没学出师,但欣赏的眼光却是有的。当他们细细读了这一篇阿长与山海经之时,他们却不由得被这一篇文章里面的文字所吸引。这种文章读起来非常顺口,感觉也非常的美丽,就像读诗词歌赋一样,很有感觉。

    特别是最后一句“仁厚黑暗的地图呀,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让一众学子内心一颤。这种真情流入的感觉特别能打动人心。就像以前他们读背影一样,只是一读便已流出了眼泪。虽然这一篇《阿长与山海经》没有背影那么打动人,但读了这一篇散文之后。那一个叫“阿长”的女工,却是进入了一众学子的内心。

    仅凭这一点,这篇散文便可完暴方星剑了。

    众人一阵欣喜。

    看来,水木还是有高手的。

    又看了看发贴者的id。

    “秋水。”

    坑,取了一个网名,没有写真名。

    不少学子有些郁闷,只看秋水这两个字哪知道是哪位讲师或者哪位教授写的文章。

    无奈吐槽了一句,一众学子也没办法。

    只要是水木的朋友就可以,管他是谁。

    就待要关掉这一个贴子,只是,脑海中突然不知道为什么一下子一道星芒闪过。

    秋水?

    这个名字好熟悉呀。

    众人再回头一看。

    id上面,写的正是“秋水”这两个字。

    “我靠,这货不要告诉我,他就是秋水先生吧。”

    不少学子瞪大了眼睛,有些不敢相信,但又无比的期待。

    ...

    ...}()

    “惊爆消息,惊爆消息,秋水先生出山了。”

    虽然不知道真假。

    但这一篇“阿长与山海经”却是成功的引起了一众水木学子的注意。

    “不会吧,秋水,啊啊啊,秋水先生写了什么,我要看。”

    秋水是谁?

    在人们心中,秋水这个笔名已经是宗师级的人物。

    哪怕不拿他的大学之道,秋水先生以前随便发的内容,亦是无比的经典。

    只是秋水神龙见首不见尾,几年时间都已没有冒泡。但大师就是大师,哪怕秋水先生几年时间没有冒泡,但是,随着秋水留下的作品被广为传播,秋水的名气不减反增,吸引着一众人士。特别是对于那些学中文的学子,几乎是听到秋水先生出现的消息,瞬间就像打了鸡血似的。

    “我靠,听到秋水先生就这么兴奋呀,敢情你们都快比得上白玉堂那帮脑残粉了。”

    “切,面对着秋水先生,哪怕当脑残粉又如何?再加上,在我看来,十个黄一凡也比不上秋水先生呀,这是真正的大师。”

    “说得好,我也是秋水先生的脑残粉。”

    一众支持者无比兴奋,在新闻爆料之下,阿长与山海经却是进入了他们眼前。

    只是,一翻看了这一部作品之后,不少支持者却是有一些疑惑。

    “各位,这真是秋水?”

    “我也想问,这真是秋水写的?”

    “我也不知道,但看他的id写得是秋水,加上文章写得也这么好,很多人都说是秋水先生?”

    “水木证实了吗?”

    “没有。”

    “不会是冒牌的吧。”

    “我看不太可能。这篇文章的文笔与秋水先生写背影时的文笔有些类似,而且发生的年代背景也是在民国时期,想来这是一篇秋水先生的回忆散文。”

    “我倒是不认可。”

    也有质疑的表示:“这篇阿长与山海经写的是极好的,但秋水先生的文笔向来犀利。大学之道这种哲学文章就不说了,哪怕就是散文背影,也是了了几句话就点中我们无数人的泪点。我倒是感觉这篇文章比起秋水先生之前的背影来说,差上不少。”

    “也不能这样说,作品的影响力与作品的类型有关。秋水先生之前写背影,写的是父子之情,父子之情当然比之其他的感情更为的深厚。而这篇阿长与山海经写的只是一位女工,写的只是他儿童时的年代,写的只是主角对于保姆的怀念,这里面的感情肯定比不上背影。评论一部作品的高低,不能用摧人泪点来评价吧。”

    关于到底是不是秋水的身份,阿长与山海经一出,却是让无数支持者争论不休。

    有认为不是的。

    也有认为是的。

    两方各有各的道理,谁也说服不了谁。不过,两方虽然没有说服对方,但是,他们却一至认为这一篇《阿长与山海经》写得很不错。哪怕没有达到《背影》这样的水平,但实力也非常不俗。

    秋水先生的逼格太高了,如果没有爆出真身,一般人还真不相信。

    当然,这对于水木这一方来说,自然是无比兴奋的。虽然他们也暂时不能确定这位秋水先生是不是真的秋水先生,但是,这一篇《阿长与山海经》的散文,却是直接完爆了方星剑。或者说,不是完爆,而是两方根本不是一个等级的。

    但对于燕大的不少讲师来说,他们却是有一些心惊胆战了。

    特别是方星剑,当看到秋水这个id出现,方星剑的脸色一片惨白。

    他还记得当年秋水先生一人之力,对抗全国散文名家。并且,凭着一篇《背影》,强行推出了他的“形散神聚”的散文特点。这是何等的本事?

    他还记得秋水先生写的后羿射日,那极为灿烂的想像筑就的神话故事。哪怕所有人都知道,这不是真实的。但所有人都已经将秋水先生的“后羿射日”当成了华夏文明的源头。

    他还记得当年秋水先生以一句杀尽诗坛百万兵,至此,现代诗诗坛所有诗人都被秋水先生一人给灭了,至今没有恢复元气。或者说,现代诗坛已经名存实亡。对于此,方星剑记忆最深。当年他还是诗歌协会的会员呢。平时介绍自己的时候,他也经常拿诗歌协会的会员说事。可是,那场大战之后,方星剑已经再也不好意思说自己是诗歌协会的了。

    在方星剑眼里,秋水就是高高在上的存在。

    他的任何一句话,就像是世间哲理一样,不容反驳。

    哪怕方星剑仍没有证明这位就是真正的秋水,但他已经生不起任何的与之对抗的念头。

    其实,不只是方星剑,燕大的一些教授倒也生起了同样的心思。当然,他们倒没有像方星剑一样的如此的高看秋水。但是,他们仍是对秋水感到害怕。因为,他们知道,几乎所有与秋水对抗的作家,都被秋水先生狠狠的拍死。

    那什么现代诗坛一干找死的家伙就不说了。哪怕当年与秋水先生没有任何干系的郭城,韩进,也因为秋水先生与一众散文名家大战,遭了鱼池之秧。

    这篇“阿长与山海经”若不是秋水先生的作品,那还罢了。如果是秋水先生的作品,自己这边又找死的跑去与他对战。

    嘿嘿。

    到时候自己是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是以,当这一篇《阿长与山海经》一出,很奇怪的,燕大那一边竟然一个声音也没有。

    这种现象也让更多的人疑惑起来。

    难道,真是秋水先生出来了?

    虽然这是一个所有人都期待的答案。但也正是因为太过于期待,有一些人却是怎么也不相信。

    不相信的理由倒也简单。

    秋水先生在他们心中已然接近于圣人的存在。

    这篇《阿长与山海经》虽然写得不错,但当真没有秋水先生的气质。

    而对于此,水木校方的刑艺也是一阵抓狂。

    因为他也不确定这个秋水到底是不是真正的秋水先生。

    虽然他有秋水先生的联系方式,但人家不理自己,刑艺能找谁哭去?

    ……

    “我靠,这些家伙竟然不信我就是秋水先生。”

    看到一些家伙不敢相信的样子,黄一凡有些泪流满面。

    自己可是秋水本尊,而且还写着秋水的id,他们为什么不信?

    不过,黄一凡倒也没太在意。

    这些年“秋水”这个笔名没有上线,却是将秋水推至了一个巅峰的存在。

    特别是那篇大学之道,这简直就是圣人写的文章呀。阿长与山海经只是早期鲁迅写的一些些童年回忆性的散文,艺术性倒是有一些,但比起秋水先生当年写的一系列文章,还真是差了不少。不过,黄一凡倒也没有急着找到刑艺就此证明自己的身份。

    一来,这不符合秋水的性格。

    二来,秋水先生这么神秘,现在时候出场,也该神秘一些。

    既然这一些家伙怀疑自己是不是真正的秋水,那我就慢慢向你证明吧。

    想罢。

    黄一凡又打开电脑,再度写了一篇散文。

    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这篇文章的名字很有意思,叫做《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

    ps:兄弟们,秋水先生都出山了,你们还好意思不订阅吗。求那些在看盗版的兄弟们,回来订一下呀。这么精彩的剧情,不订真是太对不起小白啦。是吧。

    ...

    ...(

    燕京大学。

    “各位,怎么回事,现在是全国高等学府排名最为关键的时候,你们怎么一个个都不动笔呢?”

    燕京大学中文系主任“吾寿静”神情有些严肃,召集了一干燕大中文系的讲师说道。

    “卢教授,你的圣诗解读怎么回事,不是说最近要发布吗?”

    见众人都不说话,吾寿静直接问现了卢升平教授。

    “这个……”

    卢升平有些尴尬,看了看吾寿静,说道:“吾主任,圣诗是我们华国诗歌的源头,其中任何一个字词都有很深的意义。之前我理解的太简单了一些,所以,我最近准备再查查资料。”

    “好吧。”

    吾寿静无奈,转头问起了程礼:“程教授,你不是最近有准备参加百家讲坛讲解战国演义嘛,怎么,最近都没见你发表一些关于战国演义的研究心得?”

    评价一个学校的排名,除了看学校的师资之外,最为重要的是看这所学校发表出来的学术论文。做为中文系来说,一些关于圣诗,四大名著,历史文学,散文,小说,诗歌……之类的作品或者是论文,对于提高一所高校的学术水平有着相当大的好处。

    本来吾寿静也不要来这里催,因为这两年,燕大中文系就一直排在第一。只是今年水木却是出了一个黄一凡,虽然那个叫黄一凡的论学术只是搞了一个暂时还未被承认的新楚辞学。但是,奈何这个叫黄一凡的家伙实在是太出名了。没事动不动就写一点小说,而且还传统小说,网络小说双版通吃。如此,在高校排名的时候,那个年纪青青的黄一凡倒是给水木加了不少分数。

    没办法,国人一直以来都很重视高校排名。做为中文系系主任,说什么也要稳住第一。所以,便开了这样的一个会议。但可惜,在问到程礼的时候,程礼却是表示:“百家讲坛节目组那边称,关于战国演义的学术论文,规定只能在节目录制完之后才能发表。”

    得,直接拿百家讲坛的合约来说了。吾寿镜有些无语,最后看向了方星剑:“方老师,最近你不是在发表了不少散文嘛,怎么最近也中断了。我看了看,你的散文写得很不错呀。多写点,到时候我可以帮你推荐至青年杂志,也能提高你的名气。”

    “多谢吾主任。”

    方星剑内心一喜,正要点头,突然又想到什么,连忙说道:“这个,吾主任,我最近没什么灵感,估计得休息几个月才能再写。”

    “休息几个月?”

    吾寿静眼睛瞪着方星剑。

    妈的,休息几个月早就过了高校排名时间了。

    一场会议,便在沉默当中结束。

    待吾寿静离去,会议中各位教授,讲师却是哗的一声说了开来。

    “各位,我们是不是太小心了?”

    程礼开口说道:“万一那个不是秋水先生呢?”

    “万一是呢?”

    卢升平亦是接话说道:“小心始得万年船,当年所有散文大家围攻秋水的场面,我可是记得清清楚楚。现在呢,那一些家伙都不好意思说自己会写散文了。”

    卢升平心有余悸的说道:“幸亏当年我没有参战,要是参战了,我这个教授的位置恐怕一辈子也拿不到了。”

    “不谈这个了。其实不说那个秋水是不是真的秋水,但那篇长妈妈与山海经确实写得不错。”

    “我也这么觉得。对方的用词很朴实,但朴实之下却处处打动人。虽然这篇文章比不得背影那篇来得感人,但长妈妈这个形象却写得很生动,也很容易让人记住。这份笔力,恐怕我们在坐的就没有几个人比得上。”

    “所以,燕大这一次请秋水来,摆明了是想让秋水先生镇场子。我们,还是不要惹到了秋水才好。别到时候他来一句“杀尽文坛百万兵”,我们可得不偿失。”

    之前“杀尽诗坛百万兵”,众人一直认为秋水狂得不行,结果呢,诗坛直接挂了。

    现在诗坛过后,完全可以杀尽文坛嘛。

    反正一干教授实在是想不出,这个世界还有谁是秋水先生对手的。

    当然,什么“杀尽诗坛百万兵”说的是诗歌。其实学术方面的研究倒不必只研究诗歌,完全可以研究其他的方面。比如,对一些文献资料的研究,或者是对名著的研究。如此一来,倒可以避免与秋水直接对撞。可是,谁知道秋水这家伙是不是博学通才。看看他写的后羿射日吧,这绝对是对文献史料完全研究透了,这才创作出了这么牛叉的神话。

    再者,别说后羿射日了,他写的《大学之道》,就比一大堆文献史料经典得多。

    有大才的已经写哲学教育整个中国了,你还在研究什么文献资料。

    这不比还算了,这一比,妈呀,这简直不是一个位面的存在。

    至于写作方面就更不用说了。

    看看方星剑那小子写散文,现在估计他想死得心都有了。

    想与秋水比散文吗,给你一个机会,你都没这个胆子?

    倒是写小说还有一些机会。毕竟秋水写了这么多的文章,倒没写过什么小说。但是,小说这种东西要说艺术性肯定有。但是,小说也恰恰是最难学术化的。除非你写出四大名著一类的作品,若不然,哪怕你写得再好,卖得再火,也只是畅销小说。

    畅销小说值得研究吗?

    当然值得研究。

    但畅销小说能进入庙堂吗?

    废话,当然不能。

    这一些教授都是精明的人,知道哪些人得罪得起,哪些人连碰都不敢碰。

    此时那个在水木bbs的不管是真秋水也好,假秋水也好,他们都不想触到了秋水的霉头。

    不得不说,这一些教授的想法是多么的明智。

    在他们做出打死也不愿意与秋水先生pk的决断之时,又一篇“秋水”写的散文发布。

    这篇散文的名字叫做:从百草堂到三味书屋。

    书名暂时不知道意思不要紧,看看正文,你便知道这篇散文写得有多经典。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这是诗歌吗?

    不。

    这是一篇散文。

    准确的说,这是一篇诗化散文。

    ...

    ...--(

    散文是什么?

    散文是一种小说文体。

    散文是一种除了小说,诗歌,戏剧之外的一种文体。

    不管是叙事文,议论文,说明文,哪怕就是日记,他其实都是散文的一种。

    因为这种文体内容形势复杂多样,即可以写长,又可以写短。所以,考量一个人的文采,大凡会通过写散文的方式。

    其实语文考试当中的作文,基本上大部分要写的也是散文。只不过因为散文太过于高大上,于是,一般又会将散文分为记叙文,抒情文,说明文……之类。

    而如何评价一部散文的文采,那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只是,对于有一些散文来说,只要看上那么一眼,你便能知道这一篇散文的高下。

    正如此前秋水写的《背影》,可谓是现代散文最高境界代表作品。

    但可惜的是,像《背影》这样的散文,却不是一般的作者所能写出来的。

    直到这一篇《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却是再一次显现了经典散文所特有的魅力。

    首先从名字来看,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

    如果刚开始不知道这个名字是什么意思,那么,看了这篇散文之后,对于这篇散文的名字,大家便一点就透。

    多么有诗意的一个名字。

    而有诗意的又何止是这篇散文的名字,有诗意的还要数这篇散文的正文。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这样的句子就不必说了,本身上字词讲究对仗,行文也比较工整,读来便散发出浓浓的诗意。更为了不得的是,后半句写“何首乌成精”之类的神话本只是一个讲解传说神话故事,写出来时也是朗朗顺口,说不出的有味道。

    当然,最为吸引人的,还要数整篇散文写出来的童年乐趣。

    是的,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就是一篇回忆童年的文章。

    我们所有人都有童年。

    我们所有成人在很多时候都会回忆童年的乐趣。

    无数的朋友当看到这一篇写童年的散文之时,内心早已经回到了自己的童年时期。

    那时的自己,或许也如秋水先生那样的去捉虫子吧。

    那时的自己,虽然没上过私塾,但想想上小学的情形,也是多么的欢乐吧。

    那时的自己,或许也在想着这一些何首乌呀,花呀,草之类的,可能也是会成精的吧。

    如此有诗意的文章,写的又是如此有诗意的童年。

    不用说,恐怕是任何朋友当看到这一篇作品,也是止不住的为之赞叹。

    之前觉得长妈妈与山海经写得一般,妈呀,这一篇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简直是暴走呀。

    是呀,这一篇作品哪怕没有催人泪点,但那童年的记忆却深深的印入我们内心。我想,这一篇散文,已经不下于背影。

    文学的力量看不见,摸不着。

    但文学的力量,却用着他无与伦比的魅力影响着无数的读者。

    那些普通读者看了这一篇散文之后,一众文学界的专家,学者,亦在同一时间跟进。

    水木大学的孔书俊第一时间对《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做出评价,孔书俊表示: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之所以短短一千多字就能表现了出如此生动的童年趣味,这与作者的文字功力有着很强的关系。如写春、夏、秋三季百草园的景物,只有寥寥数笔,但却把事物的情状描绘得非常生动。写冬天雪地捕鸟,连用“扫”“露”“支”“撒”“系”“牵”“看”“拉”“罩”等动词,准确生动而又富有层次地描绘出了捕鸟的全过程。写学生读书的场面,先生读书的神态、动作,也是了了几笔,甚至还原创了一首诗作,显得无比的传神、逼真。

    另外,孔书俊在初步评价这一篇散文之后,又是执笔写了一篇对《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的长篇,并且以学术论文的方式,发表在了“星火”杂志。

    在这一篇学术论文当中,孔书俊表示:“与其说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是一篇散文,还不如说他是一篇散文寺。这篇文章文字素朴隽美,几乎全是白描,然而神态逼真,形象飞扬。白描之所以生动,首在准确,菜畦绿油油,水汪汪的,所以“碧绿”;石井栏多年经人攀爬,自然“光滑”;皂荚树干粗枝繁,用“高大”修饰再好不过;桑椹已经熟透,因此“紫红”;油蛉鸣声细弱恰似“低唱”,蟋蟀声调铿锵,故如“弹琴”;覆盆子果实小巧玲珑,因而“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这些都是以一词绘写了物象的形态,作者把状物与写意联系在一起,以简约而富有生命力的笔调,传达了百草园的风韵,做到如古人所说的“淡墨足以传神”。”

    此外,孔书俊还表示:“其实百草原只不过是作者童年时期的一个院子而已,这个院子倒不见得有那么多的乐趣,这个院子或许并不大,这个院子或许也并不见有趣,这个院子或许像很多人面对自家的院子一样,并不是那么的喜欢。可是,作者却用极为生动的语言,将这一个童年时期的院子,比喻作了一个极一切美好为一身的百草原。

    而另一个三味书屋倒是叫三味书屋,三味书屋中的三味,对应的是经,史,子三类书籍。应该来说,三味书屋是一个严肃的地方,从作者对先生的介绍也可以看出。可是,在作者眼中,其实三味书屋与百草原是一样的。哪怕他有很多的不好,但是,当你回忆起来的时候,当你想起童年时期那一段乐事的时候,他便是最为美好的所在。”

    这样的学术论文一方面评价了《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另一方面,又从评价这一篇散文当中提练了散文写作的特点,以及提出了“散文诗“的方向。孔书俊认为,其实诗歌不一定非得写五言还是七言,也不一定非得写古诗还是现代诗。只要你的境界足够的深,哪怕就是散文,也能写出像诗一般的感受,正如这位秋水先生。

    最后,孔书俊还强调。如果要完全的理解这一篇散文,我想,光是表面上分析还不够。我们还应该大声的朗读这一篇文章。不,不只一遍,应该三遍,十遍……甚至是一有时间都可以朗读。就像学生朗读课本一样的这各朗读,亦或是我们朗读古诗一样的朗诗。这种朗读对于成年人来说,可以陶冶情操,娱乐心情。对于初学者来说,可以训练语感,增强文字功底。哪怕就是什么也不想的,读这一篇文章,也能增加自身的气质。

    所以,少年。

    想要走上人生巅峰,从读《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开始。

    ...

    .....(

    孔书俊的论文虽然写得有一些夸大,但实际上,在前世,《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还真有这样的地位。这一篇散文,不但选入了小学教科书,同时,这一篇散文还是必背的一篇。之所以要背,除了这篇散文写得确实经典之外,这还跟语文教育有关。

    语文语文,什么是语文?

    语是说,文是写。

    学语文就是要学会说与写这两种技能。

    自古以来都有熟读唐诗三百遍,不会作诗也会吟。又有读书百遍,其义之现。反复诵读,确实对于提高个人的语言修养有着巨大的好处。那一些出口成章,要诗就诗,要词就词的的一代大家,无不是自小的时候读了太多这一些经典。于是,张口一来就是名言警句。

    此之谓诵读经典的好处。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同样也是如此。

    而且,拿到这个世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一部作品所表现出来的语言美感,却是完爆了无数的散文名家。哪怕就是教科书目当中一些散文,与之相比,也是大大不如。

    也因此,虽然《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写的只是童年间的回忆。但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一篇散文展现的童年给予的乐趣,却是吸引了无数的读者。几乎看过这一篇散文的朋友,他们都会推荐给其他的一些好友。

    在这里面,有一些是学生,也有的是讲师,还有的一些是教授。

    在作者行列,一众作者也都是相互推荐,无不是佩服这篇散文作者的文笔。

    甚至,《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一部作品因为文笔太过于优美,反而在网络小说圈内,再度掀起了一场论文笔有没有用的讨论。

    其实这已经不是网络小说圈第一次讨论文笔有没有用这个话题了。

    在网络小说开始之初,这个问题就一直拿来讨论。

    可是,随着以黄一凡为首的小白文大行其道,文笔对于很多网络小说作者来说,也变得可有可无。哪怕后面黄一凡弃小白文套路,写了一部更有文笔的诛仙。但是,因为小白文理念深入人心,很多作者早已经对文笔没有什么看法。

    但现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一部散文,却是让一些网络作者若有所思。

    文笔真的不重要吗?

    可能在某个时候的确是这样的。但如果达到了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种文笔的境界,恐怕,写出来的网络小说,该当有多恐怖。

    当然,这样的讨论自然没有什么结果。

    这也再一次证明了艺术就是这样的赋有魅力。

    不管你文笔好,也不管你文笔不好,你都有可能成功。

    扯远了,网文只是小众,对于大众来说,人们更多的还是关心这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到底是不是秋水先生写的?

    是的。

    这个问题已经困扰了一众读者不少时候了。

    在此前《阿长与山海经》的时候,就有不少读者一直寻问着,这到底是不是真正的秋水?

    而现在,不少人又寻问着。

    很显然,相对于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一篇散文更见笔力。而且,这种笔力与秋水先生此前写的背影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看起来随意了了几笔写的一些小事,但这一些小事当中却透露着无尽的意味。背影当中的是父子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面的则是童年的乐趣。

    这个时候,有一些支持者当场就表示。其实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一篇散文的,就是真正的秋水。试问,如果不是秋水,谁还能写出如此有诗意的文章?哪怕那个号称惊才绝艳的“黄一凡”,也写不出这样的散文呀。

    所以,此秋水便是真正的秋水。

    只是,这样的证明自然没有什么力度。因为这只是一厢情愿,也没有证据证明,光从一篇作品当中去猜测是不是秋水,当真有一些难度。

    不过,虽然没有直接的证据,但却并没有让一众支持者就此放弃。

    他们继续寻找着真相。

    在分析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一篇作品的文笔之后,一些支持者研究起了这一篇散文的内容。

    其实《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面的内容比较简单,就是作者童年的时候在院了里捉虫子,拔野草,然后再到私塾里读书的一些事情。但是,哪怕是再简单的剧情,在有心人的寻找之下,他们仍能寻找到不一样的东西。

    比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面的美女蛇。

    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面,作者说过长妈妈小的时候给他讲了一个有关于“美女蛇”的神话故事。这个故事说的是,如果你在夜晚的时候听到陌生人喊你的名字,你千万不要回话,要是你回话了,那么,美女蛇就会在半夜的时候来吃掉你。

    这听起来怪吓人的。但是,一众支持者拿出这个故事并不是说这个故事怎么样吓人,他们只是借着这个神话故事抛出了一句话:“各位,大家难道忘了秋水先生写的后羿射日了吗?”

    这一句话,可谓是点燃了无数人的激情。

    后羿射日。

    是呀。

    多少人无比的记得秋水先生。除了秋水先生写的大学之道,背影之外,最令人难忘的就是“后羿射日”这个神话故事了。而且,若论传播的广度。“大学之道”与“背影”只是一些知识份子知道,但“后羿射日”却已经到了全国人尽皆知的地步。哪怕就是不识字的文盲,也知道了,原来很久很久以前,我们的天上是有十个太阳的。后羿射下了九个,才只留下了一个。

    很多人为什么期待秋水先生出山,其实都是期待秋水出来写神话故事而已。

    于是,事情变得简单了许多。

    秋水散文很厉害。

    现在的这个秋水散文同样厉害。

    秋水的背影是民国时期为背景。

    现在的秋水同样是民国时期为背景。

    秋水写过神话。

    现在的秋水同样写了神话。

    这么多的相似,他要不是秋水先生,那他是谁?

    这个时候,或许你同样会说,这仅仅只是雷同而已,也不能说他就是秋水先生。

    如果从概率学上来说,的确也不能。

    那么,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看之前写的《阿长与山海经》。

    《阿长与山海经》我们知道,这是作者怀念他的保姆阿长的故事。

    不过,那个山海经是什么回事?

    之前有读者就提到过,《山海经》可能是民国时期一部很出名的作品。或者说,是小时候作者很喜欢的一部书籍的名字。就像我们小时候很喜欢一本连环话一样,可惜父母就是不给我买,但谁也没想到。一向收入低微,一向被我吐槽的女工竟然给我买了这本书。

    这里当然不是分析女工的朴实,对于此,我更愿意去探纠《山海经》到底是一部什么样的作品?

    从史料当中,我们是无法查到《山海经》这一部作品的。但是,在《阿长与山海经》这一篇散文里,我们似乎可以找到真相。

    我们先看第一次提到山海经的话:

    曾经有过一部绘图的《山海经》,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可惜现在不知道放在那里……

    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

    看到这里,我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意识到什么。

    如果没有。

    那么,我们再来看看作者第二次提到有关于山海经的句子:

    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可是从还在眼前的模样来说,却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纸张很黄;图象也很坏,甚至于几乎全用直线凑合,连动物的眼睛也都是长方形的。但那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看起来,确是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天……

    帝江。

    刑天。

    与后羿生活在同一时期的神话人物,却在作者笔中又一次登场。

    ...

    ...(

    这个发现,可谓是引起了无数读者的震动。

    帝江?

    刑天?

    “我草,难道他真是秋水先生?”

    如果说此前还有什么怀疑,那么,现在暴出一系列重料之余,人们已经将这种怀疑,变成是有一些肯定了。

    “还难道?妹呀,这么多的证据在这,你还在怀疑。他若不是秋水先生,我将脑袋割下来给你当球踢。”

    “我也将脑袋割下来。不过,秋水先生,请您现身吧。”

    “秋水先生,求求你别玩了,好不好?”

    “秋水先生,给你打赏个盟主成不,你快现身吧。”

    “滚蛋,秋水先生是前辈高人,要你个盟主做啥。”

    一系列的读者,这一刻情绪激动,纷纷在网上不时留言。

    ……

    “秋水先生,秋水先生,您行行好,回个话吧。”

    即时通讯里面,刑艺却是又向秋水这个笔名发了十几条信息。

    难得有空,黄一凡登陆了秋水的帐号。

    “刑主任,什么事?”

    看着刑艺发过来的信息,黄一凡不免笑了笑。

    这个刑艺与现实当中水木系主任的形象可是完全不一样呀。

    至少,平时黄一凡上课的时候,刑艺倒是一直都是一幅领导的模样。

    当然,黄一凡倒不是讨厌刑艺,他只是小小的调侃而已。

    “天呐,秋水先生,您终于回话了,太好了,实在是太好了。”

    “刑主任,我没多少时间,有什么事,你说吧。”

    忍着笑,黄一凡对着刑艺说起了这家伙此前经常说的话。

    “秋水先生,是这样的……”

    看到秋水先生发过来的信息,刑艺却是一阵吐血。

    这不是自己经常跟其他人说的话嘛,没想到,有一天,这样的话竟然也有对自己说的。心下有些尴尬,刑艺稍稍反省了一下自己以前的处事作风。不过,现在倒不是反省的时候,连忙又问道:“秋水先生,水木bbs论坛上面的秋水,是不是您?”

    “你猜?”

    “我……”

    我猜?

    看到秋水回过来的一句话你猜,刑艺差些吐血。

    你猜是什么意思?

    你猜是是,还是不是?

    “不是,秋水先生……

    “好了,刑主任,年纪大了,要休息了,改天再说吧。”

    突然有一些恶搞,黄一凡随便回了刑艺几句话,就此下线。

    “啊……”

    “秋水先生,秋水先生……”

    刑艺连发了几个问号,但这会儿却再也没有回音。

    “唉,秋水先生什么都好,就是脾气太大了一些。”

    见秋水先生下了线,刑艺叹了一口气。

    不过,过了一会,刑艺却又是开心了起来。不管怎么说,自己“水木”能将秋水先生请到已经是无比的幸运了。而且,刚才虽然秋水先生没有回应论坛里面的是不是他,但从秋水先生的话里,似乎也是一种暗示。

    估计是秋水先生无疑了。

    心里面,刑艺确定了下来。

    不过,既然秋水先生不愿意正面暴光,那自己这边也不没事找事。只要秋水先生有时间将写好的文章发在水木bbs论坛,那就ok了。

    脸上带着笑容,刑艺这一次却是再也不急了。

    ……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象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没有怎么理会刑艺的想法,黄一凡再写开始写了一篇散文。

    这篇散文同样来自鲁迅,名字叫做藤野先生。

    可以说,藤野先生是鲁迅小说当中一篇非常独特的文章。与之前黄一凡发布出来的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比起来,前两篇散文只不过是黄一凡拿来的热身之作。真正黄一凡所要写的,真正黄一凡所要搬到这个世界的文字,并不是什么回忆童年类的趣事。

    事实上,鲁迅的文章能得以流传,鲁迅能成为一代文豪,靠的也不是这一些轻松欢快的散文。

    鲁迅的文章向来是沉闷的。

    鲁迅的文章向来是骂人的。

    鲁迅的文章向来是犀利的。

    鲁迅的文章,向来是为了挽救中国人精神的。

    这一篇《藤野先生》,便是一篇挽救中国人精神的导言。

    令黄一凡记忆最为深刻的,还是藤野先生这篇文章当中记载的两则故事。

    第一个故事:当时鲁迅在南京路矿学堂期间成绩优异,使他在毕业后获得了官费留学的机会。1902年,他东渡日本,开始在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后来进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他之选择学医,意在救治像他父亲那样被中医所害的病人,改善被讥为“东亚病夫”的中国人的健康状况。鲁迅想通过医学启发中国人的觉悟。但他的这种梦想并没有维持多久,就被严酷的现实粉碎了。在日本,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鲁迅,经常受到具有军国主义倾向的日本人的歧视。在他们的眼睛里,凡是中国人都是“低能儿”,鲁迅的解剖学成绩是59分,就被他们怀疑为担任解剖课的教师藤野严九郎把考题泄露给了他,这使鲁迅深感作为一个弱国子民的悲哀。

    第二个故事:有一次,在上课前放映的幻灯片中,鲁迅看到一个中国人被日本军队捉住杀头,一群中国人却若无其事地站在旁边看热闹。鲁迅受到极大的刺激。这使他认识到,精神上的麻木比身体上的虚弱更加可怕。要改变中华民族在世界上的悲剧命运,首要的是改变中国人的精神,而善于改变中国人的精神的,则首先是文学和艺术,于是鲁迅决定弃医从文。

    至此,一代文学巨匠,便在那一刻走上了人生的正轨。

    ……

    “妹呀,校方并没有解释秋水的真实身份,明明他就是真正的秋水先生,为什么不说?”

    水木论坛里,各水木学子以及一些文学界的精英不时讨论说道。

    “别急,水木校方虽然没有承认,但也没否认呀。”

    一位学子安慰的说道。

    “咦,这倒说的是。”

    “所以,我们还是期待秋水先生自己公布身份吧。也许,现在秋水先生不公布身份,是有别的原因呢?大家也不要总是猜来猜去,有这功夫,不如研究秋水先生写的散文吧。”

    “是极,是极,天下散文,唯我秋水,这句话不是白叫的。最近秋水先生写的这两篇散文,当真是经典。特别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更是经典中的经典。真不知道,秋水先生若是再写其他的散文,还能达到一个什么样的境界?”

    一众学子都是文学界的精英,对于这一些散文自然有独到的欣赏眼光。

    而就在一众学子欣赏着秋水写的散文之时,秋水id却是又发了一篇散文《藤野先生》。

    藤野先生是一篇什么样的散文呢?

    在开始阅读这一篇散文的时候,没有人能够知道。

    不少人看到这个标题,心下里还觉得,这又是一篇秋水先生回忆性散文呢。

    可是,当一众读者看完了这一篇《藤野先生》之后,无数的读者瞬间沉默了下来。

    ...

    ...//(

    沉默。

    为什么沉默?

    其实,沉默的原因,只是一众读者感觉到内心无比的难受。

    他们原以为这只是秋水先生又一部回忆性的文章,而且从开头来看,也的确是这样的。可是,当看到文中主角在日本学医之时的遭遇,内心的难受却是无以复加。

    “太无耻了,中国人就考不了高分吗,中国人得到了60分就是作弊的吗?日本人能做到的,中国人也能做到。”

    “弱国无外交,弱国的身份也使得本国普通民众在与他国的交流当中都会受到无比的羞辱。”

    “是呀,民国时期小日本还是一个强大的国家,而我们中国却是一个弱小的国家。弱小的国家哪怕是走在哪里,都会受到别人的欺凌。”

    不在沉默中死亡。

    那便在沉默中爆发。

    所有读者看到《藤野先生》这一篇散文之后,都被秋水先生在日本学医之时所受到的遭遇感到愤怒。

    他们大声的急呼。

    他们不断的大喊。

    他们在网上发泄。

    只是,对比无数网友愤怒的心情,当看到一众中国人对于电影当中日本人杀害中国人无动于衷之时,那隐藏在无数读者内心的难受,才是最让人纠心的。

    “难怪小日本当时会看不起我们,连中国人自己都看不起自己,小日本会看得起自己吗?”

    “那些麻木的人应该来看看秋水先生写的这一篇文章,看看秋水先生的文章是否能够激起你那颗爱国的心。”

    “是呀。当年日本也才多大的地盘,多少的人口,为什么可以侵略中国,为什么。还不是中国人软弱麻木。如果当时所有的中国人一起站起来抵抗小日本,小日本又如何能侵略中国。”

    “我似乎有一些明白秋水先生写散文的用意了。也许,秋水先生写当年自己弃医从文的经历,其实就是为了告诉我们。能够拯救中国人的不是别人,只有我们自己。”

    “就像秋水先生为什么弃医从文一样,当医生能医一个人,两个人,但医不了千千万万个人。秋水先生,您弃医从文真的是弃对了。”

    《藤野先生》与阿长与山海经,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都不一样。

    不再只是回忆以前,也不再是想着童年的乐趣,而是一部无比严肃的爱国散文。

    虽然这一篇散文的时代背景是在民国时期,已经和现代社会不一样。

    那时的中国不是现在的中国。

    那时的日本也不是现在的日本。

    但真要细究的话。

    其实那时的中国,也是现在的中国。

    那时的日本,也还是现在的日本。

    现在的国家虽然强大,但是,仍有无数的哈日哈韩的家伙。哪怕不哈日哈韩,也总认为外国的月亮比中国圆。身为中国人都看不起中国人,请问,外国人会看得起你吗?

    这才是中国最为悲哀的。

    看到藤野先生,有一些读者初开始有一些不能接受。

    也有一些学子不忍直视。

    他们感觉秋水先生写得太严重了。

    他们也想说,事实并不是这样的。

    可是,当冷静下来思索之后,他们的脸上却是青一阵,红一阵。

    没错。

    秋水先生没有说错。

    有些人就是这样的荒诞。

    有些人就是这样的麻木。

    有些人就是这样的无知。

    有些人……

    或者说不是有些人,在这里面的有些人,或许就是自己。

    拍的一声。

    有一些读者感觉脸上发烧,全身说不出的难受,好像被打了一巴掌似的。

    他们回忆以前,似乎或多或少有的时候,也做过类似看到日本人杀死中国人而感到大笑之类的事。或者是,看到日本人杀死中国人表现出来的漠不关心。

    可以说,藤野先生这一篇散文言词之犀利程度,瞬间完爆此前的任何一篇散文。

    哪怕是比起“背影”,在整个的思想高度上,也是高上了一筹。

    只是,这并没有结束。

    鲁迅弃医从文拯救中国人精神的作品,他哪里是只有藤野先生这一篇呢?

    在藤野先生之后,《故乡》《孔乙己》《阿q正传》却是接连发布。

    先说故乡。

    故乡说的是什么?

    故乡说的是主角与闰土的故事。

    可是,主角与闰土真有什么故事吗?

    有的,的确是有的。

    但是这种有,只是在少年时候。

    在少年的时候,主角与闰土建立的深厚的友谊。

    而当主角慢慢长大,而当主角与润土越来越为的生份,这种友谊却再也不在。

    文中最让人难受的一幕“秋水先生”是这样写的:闰土见到“我”时,分明叫出的那一声“老爷”,母亲听了后说:“阿,你怎的这样客气起来。你们先前不是哥弟称呼么?还是照旧:迅哥儿。”闰土却说:“阿呀,老太太真是……这成什么规矩。那时是孩子,不懂事……”

    看到这一幕的时候,大家是否还记得,主角当年与闰土是多么的亲密。

    大家是否还记得,主角回忆闰土给他讲在田里刺猹的画面又是那么的美好,那么的充满回忆。

    甚至,主角这一次回家其实除了看看故乡之外,最想见的还是闰土。

    只是,一声老爷,冲破了一切。

    是什么让原来的闰土与我的友情再也不再?

    是什么让原来的闰土不再叫我迅哥儿,而是称呼我为老爷?

    是规矩。

    而这规矩,便正是从祖祖辈辈历史遗传下来的尊卑有序的等级观念。

    等级。

    是的,就是等级。

    别认为这是封建时期的等级,也别认为这是以前的等级观念。现在是现代社会了,现在是新中国了。不不不,等级从古至今一直存在。不管是以前,还是现在。也不管是封建社会,还是现在的新中国社会。甚至,在现代社会,社会中的等级观念更为的严重。

    就像原来一位贫穷的村中少年一直被村里人看不起,被村里人欺负一样,可是,过了十几二十年之后,人们却是发现,这位村中少年发了大财,亦或是当了大官。从此,原来看不起这位少年的人儿,就此变得看得起他了。原来欺负这位少年的人儿,变得再也不敢欺负他了。

    不,什么不敢欺负,恐怕这会儿连提以前的事儿都不敢提了。有些人,甚至还有事没事跑去那位少年的家里,巴结一下他,指望什么时候能让这位少年回头帮他们一把呢。

    如果不是现代社会早已不兴叫什么老爷,恐怕,叫老爷的又何止闰土一个?

    当然,这并不是闰土的错。

    是谁的错?

    主角秋水先生也不知道。

    就像秋水先生看着“宏儿“与“水生”一样,当年的“宏儿”与“水生”之间的友情不正是自己与闰土的翻版呢?或许,他们现在还玩得很快乐,现在他们一直称兄道弟。但是,谁能保证。过了十年,二十年之后,他们的友谊还在,他们还能以兄弟相称。

    这是人的错?

    还是社会的错?

    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就此抛出。

    ===

    ps:鲁迅没有写过少年闰土这篇文章,小学课本上的少年闰土其实是节选《故乡》里鲁迅回忆闰土的情节。所以,少年闰土里的闰土与完整版的闰土有很大的差别。

    ...

    ...--(

    故乡紧接藤野先生一文,虽然故乡看起来也是一篇回忆性的散文,但故乡与藤野先生这两篇散文在回忆当中却是蕴含了更多说不清道不明的内容。这个内容由初开始的令人惊艳,耳目一新,再到后面的沉重,以至于到最后,则是压得有一些喘不过气来。

    而在故乡之后,孔乙己则更是将这种沉重提升到了一个质的高度。

    孔乙己说的是一个没有考上进学的读书人。

    对于这样的一位人物,事实上要分析他,则要对他进行多面分析。

    首先,孔乙己做为一个读书人,他有他善良的一面,或者说是人性闪光的一面。如孔乙己在教主角“我”写“茴香豆”的“茴”字,这里面的“我”可能不是秋水先生,可能是一个虚构的人物。当然,这不是重点,重点是哪怕是我对孔乙己无理轻视,孔乙己仍是善良的一遍遍说,对呀,对呀,这个茴香豆是这样写的,但你知道其实茴香豆的茴字有四种写法吗?

    其二,孔乙己在来店里喝酒的时候,一帮小孩子围住了他。各位想一想,其实当时的孔乙己是很穷的,他并没有多少钱在店里消费。难得的一次消费有小孩子围住,他仍将自己买下来的茴香豆一颗一颗分给各个小孩。看看其他在店里吃喝的长衫,他们任何一个都比孔乙己有钱,但是,他们中却没有任何一人会给小孩子分豆子吃。其中最让人忍俊不禁的,则是几个小孩子在吃完了豆子之后仍盯着孔乙己的碟子,孔乙己不像别人一样的对小孩子进行训斥,而是带着读书人的一丝可爱,对小孩说道“不多不多,多乎哉,不多也。”意思说,我的豆子不多啦,不要再跟我要豆子吃了。

    但可惜,孔乙己是一个复杂多面性的人物,善良并不能当饭吃。在他的善良个性之外,他却无比的迂腐。孔乙己是清末年间的知识分子,他信奉的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可是,他连秀才也没有考上,没有功名利禄,生活过得非常困难。可是,就是如此这般。孔乙己也一直自奉为读书人,不愿去从事低下的体力活动。特别是他的那一句名言,“窃书不算偷,读书人的事怎能算偷呢?”可谓是将孔乙己迂腐的一面表现的淋漓尽致。

    可以说,孔乙己一出,简直引起了一翻海浪。

    是的。

    大家都是读书人。

    大家自小都是读书长大。

    此前故乡,藤野先生之类的散文虽然写得不错,引起不少人一阵称赞。但不少读者也觉得,这说的不是自己,这与自己也没什么关系。自己没有去学过医,也没有什么弃医从文的念头。自己也不是什么大富大贵之人,也没有别人叫自己什么老爷。哪怕是有等级观念,但不少读者也认为这是无法改变的事情。这是世界的问题,不是个人的问题。

    可是,当孔乙己一出之后,一众读书人却是完全变色。

    书中说的是孔乙己,但其实说的不正是他们这一些读书人吗?

    孔乙己因为读过书,所以,他不想去从事低下的体力劳动。对于很多读书人来说,也不是一样吗?特别是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显现出来,其实很多的问题并不是国家就业形势不好,而是这一些高校毕业生眼高手低。自认为自己是大学生,哪能如其他没上过大学一样的人去进工厂,去做一些看起来很低下的体力劳动?

    不仅如此。因为自己是大学生,因为自己是读书人。所以,自己在很多时候都要保持自己是大学生,自己是读书人的面子。哪怕就是自己穷得叮当想,也打肿脸来充胖子。没钱也跑去什么么星巴克,没钱也穿一身的名牌

    真要细致的想一想,自己这一群读书人其实亦是孔乙己的翻版,或者说是现代版的孔乙己。

    无数读者老脸一红。

    他们有一些不忍再看秋水先生的作品了。

    秋水先生哪里是在写什么散文,分明是指着你的鼻梁骨在骂你呢。

    “唉,各位,大家怎么了,不说话了?”

    看完孔乙己之后,一位学子在群里冒泡说道。

    “说什么话,被秋水先生骂得不敢说话了。”

    过了一会,另一位学子才回复说道。

    “呵,我还以为我有这种感觉,没想到,大家也有这种感觉呀。坑爹呢,之前一直喜欢看秋水先生的文章,之前也一直觉得秋水先生写的文章很有气势,很犀利。但没想到,突然有那么一天,秋水先生的这种犀利却是朝着我们发难。”

    “我也被骂了,我想,今天晚上我是睡不好觉了。”

    不少读者内心郁闷。

    他们想反驳,想说秋水先生写的不对,但是,反驳却不知道从哪里反驳,秋水先生写的又哪里有什么不对?

    最后,只能再次叹了一口气,不知作何感想?

    不过,相对于有一些人的睡不着,有一些人却觉得没什么。他们认为,秋水先生写的是孔乙己,写的是清朝时期的读书人。清朝时期哪能与现代社会相比,自己这一些人又怎么可能是所谓的孔乙己呢?而就在不少人自我安慰,觉得这不是在骂自己,也不是在骂仅仅一个人的时候,另一篇阿正传,却又一次让无数的读者泪流满面。

    自我安慰,自我逃避,自欺欺人,不正是阿最为显著的特征么?

    从此,世界上多了一种精神,叫做阿精神。

    世界上多了一种方法,叫做精神胜利法。

    不得不说,做为一代文豪的鲁迅,他的文章只是拿出,哪怕时代有一些不一样,但他的犀利程度仍然未曾衰退。甚至,因为现代社会媒体更为广泛的传播力度,这几篇散文所引起的关注比之前世还更为的热切一些。

    这种热切,有赞赏秋水先生之才的。

    这种关注,也有被骂时的醒悟的。

    只是,在这种热切与关注之下,却悄然隐藏着危机。

    此时,华国新闻出版总局却是紧急召开了一个工作会议。

    “各位,最近秋水先生重新出山,写的几篇散文,大家怎么看?”

    华国新闻出版总局局长“蓝新”右手拿着一份手稿,面色沉重。

    这份手稿上面标有几个字:秋水散文。

    是的,这是“蓝新”叫人打印下来的最近秋水写的散文的一个合集。未完待续。

    ...//(

    背影,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三书屋。

    轻轻的念出了这三部散文的名字,蓝新说道:“这三篇散文没有太大问题,但余下的,藤野先生,故乡,孔乙己,以至阿精神,可就蕴含很多意思了。”

    蓝新身为华国新闻出版总局的局长,年轻的时候也是中文系专业毕业。虽然几十年已经不再写太多的文章,但对于各类文章的欣赏水平还是有的。而特别是站在新闻出版总局这个位置上,蓝新比之一般人在阅读这几篇散文的时候,理解的更为深刻。

    藤野先生难道单单写藤野先生吗?

    故乡,难道真的是主角怀念故乡吗?

    还有孔乙己,难道读者在看完孔乙己之后不会问出一句,是谁造就了这样的一个孔乙己?

    至于阿精神,难道就没有人想过阿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精神胜利法?

    归根到底,其实一切都是社会,一切都是这个国家的原因。

    因为这个国家太过于麻木,主角,也有可能是秋水先生便弃医从文。

    因为这个社会等级太过于残酷,所以,哪怕身为主角如兄弟哥们的闰土在等级的打压之下,成为了等级之下的牺牲口。

    因为国家教育水平的问题,才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孔乙己。

    而阿的精神胜利法,事实上却是整个社会,整个国家的精神胜利法。

    这已经不是单单写一个人,两个人,而是写一个社会,写一个国家。

    秋水所要表达的,是无比严厉的批评整个的社会,批评整个的国家。

    如此散文,身为局长的蓝新又怎么会不心惊肉跳呢?

    若是一般的作者,写出这样的文章,那不好意思,新闻总局根本就不需要太多的考虑,直接和谐就是。甚至,写得严重者还要请这位作家过来喝喝茶。但是,现在面对的可不是一位普通的作者,也不是一位普通的作家,他可是写出“大学之道”的大师。

    这样的一位大师,放在民国时期可是一代文豪式的人物。

    如果不是大学之道看起来没有写完,若是写完了,简直是圣人般的存在。

    如此人物写的文章,能和谐吗?

    “大家说说,如何看这几篇散文?”

    有一些头痛,蓝新向今天来开会的众人说道。

    “局长,我觉得,不能让秋水先生再写下去了。再写下去,恐怕,我们整个社会都可能被他批判的一文不值了。”

    “你的意思是和谐秋水先生的文章?”

    蓝新问道。

    “我认为有必要。”

    “那么,如果和谐之后其他的人不答应呢。比如,那一些读者,那一些教授。”

    “这个”

    秋水是谁?

    到了现在,秋水早已经不是普通的作家可言。

    对于很多人来说,秋水已是他们的精神支柱,甚至是他们的文化象征。

    这样的一个人物,若是处理不好,那可真是一件危险的事。

    只是,这件事又不能不处理。

    万般无奈之下,蓝新结束了会议,他准备与秋水先生聊聊。

    其实,在蓝新之前,水木大学刑艺便提前私聊起了秋水,也就是黄一凡。

    “秋水先生,您最近的散文写的实在是太好了。”

    “别拍马屁,有话快说,有屁快放。”

    “呃”

    刑艺有些尴尬,在秋水先生面前,他这个水木中文系的主任简直跟小孩子似的。

    “这个,这个,秋水先生,其实今天找你的确是有点事。您的那个散文虽然写得很犀利,但是,能不能写简单一些,别写得太深奥了。”

    “太深奥,你是想说我的作品影射太多吧。”

    看到刑艺发来的信息,黄一凡却是知道,自己最近写的文章引起了一些人的注意了。

    的确。

    鲁迅的文章是极好的,但是,鲁迅的文章却是有太多太多的影射。

    阿长与山海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两篇倒比较正常,但后面其他的一些作品,几乎大部分的作品都有暗指。也因此,前世鲁迅的文章可是被当局者禁了又禁,甚至鲁迅还因此被通辑。

    “秋水先生大才,我不说您都知道。所以,其实您大可写一些别的,不必写这一些比较危险的内容。当然,秋水先生您不要误会,我对于您的散文是非常敬佩的。您写的这一些散文,我想,百年之后必然更为的辉煌。但是,对于现在的您来说,可能写这一些会比较危险。”

    “刑主任,我知道了。”

    黄一凡只是淡定的点头,没有理会刑艺的提醒。

    在将鲁迅先生的作品搬运到这个世界之时,他就考虑过这件事。

    所以,不管刑艺怎么提醒,他都不会在乎。

    只是,黄一凡不在乎,却有很多的人在乎。

    在刑艺第一次找到自己之后,新闻出版总局的局长蓝新也找到了自己。

    不用问,黄一凡也知道“蓝新”找自己的原因。

    但可惜,黄一凡仍是给予了拒绝。

    “秋水先生。其实以您的才学,您已然是华国的大师,您也不必要再写这一些文章证实自己。”

    “我写这一些文章不是为了证明什么,更不是想证实自己。”

    “我知道,但您写的这一些文章对于我们而言,影响将非常大,对于我们国人来说,影响也非常大。如果您继续这样写,我们不排除会使用其他的方式和谐您的作品。”

    新闻出版总局局长“蓝新”所说的和谐,不禁让黄一凡想起了当年自己写的坏蛋。

    当年一部坏蛋,不也是遭受了和谐吗?

    当然,黄一凡并不恨他们。

    坏蛋本来三观就有一些不正,和谐也很正常。

    但是,这一些年来,黄一凡却是懂得了什么叫做坚持。

    鲁迅的文章虽然有很多的暗指,但是,黄一凡却知道,鲁迅的文章是好的。

    哪怕鲁迅的文章揭露了无数社会的缺点,甚至是统治者的缺陷,但黄一凡也知道,鲁迅的文章对于社会,哪怕是对于统治者也是好的。

    既然是好的。

    那么,他便会坚持下去。

    脑海里无比的清醒,黄一凡知道,对方并不是说假话,也不是吓唬自己。但是,黄一凡仍然坚持的说道:“所以,你们可以删,但我仍将会写。”

    国家有国家的处理方式,黄一凡不想去多做评价,但黄一凡也有自己的处理方式。

    他们会删,自己就还会写。

    他们继续删除,自己也将继续写。

    “秋水先生,您还是考虑一下吧。”

    你们可以删,但我仍将会写,虽然这一句回话看起来简单,但蓝新却是看出了黄一凡的意思。其实他已经告诉了你,除非,你让我不能写了,我可能就不写了。

    “不用考虑,我其实已经考虑很久了。”

    当年他们和谐自己写的坏蛋的时候,黄一凡就已经考虑过了。

    “我倒是觉得,你们可以考虑考虑。”

    “秋水先生,有些不太懂您说的话。”

    “不懂没事。”

    黄一凡笑了笑,然后说道:“最近我又写了一篇文章,你们可以看一看,或者说考虑一下,要不要和谐。”

    说完,黄一凡复制了一篇文档,给蓝新发了过去。

    只看见文档上面的写着几个字:狂人日记。未完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