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B???T?;]$?w
沈常茂的这一番描述,毫无疑问是赞同了周尚景的说法,同样是向德庆皇帝暗示赵俊臣如今的权势影响实在是太大了,即使是内阁也不得不对他做出让步,否则就连政令都无法顺利执行。r
所以,德庆皇帝心中对赵俊臣的警惕,也就越加深了。r
不过,德庆皇帝最终并没有表现出任何异常,反倒是态度愈加淡定平静了,似乎完全没有受到周尚景与沈常茂的暗示影响。r
德庆皇帝再次详细看了一眼“京察”的名单之后,点头说道:“既然这次‘京察’已经在朝廷内部达成了共识,朕也就不随意改动名单了,就按照这份名单来办吧。”r
看到德庆皇帝的表现之后,周尚景看似昏花的老眼中闪过了一丝笑意。r
然后,周尚景与沈常茂一同向德庆皇帝躬身行礼,齐声说道:“遵旨!”r
*r
德庆皇帝精通帝王心术,许多时候他看似欢喜或者愤怒,但实际上德庆皇帝的思绪依然是无比冷静,所有的情绪表现都只是一种伪装罢了!但若是德庆皇帝的内心有了较为强烈的波动之后,德庆皇帝的表现反倒是会无比的平静,让人看不出任何端倪。r
周尚景与德庆皇帝明争暗斗了这么多年,自然是无比了解德庆皇帝的秉性与习惯。r
所以,见到德庆皇帝的这般表现之后,周尚景就知道,自己的计谋已经得逞了,德庆皇帝已经对赵俊臣有了深深的忌惮,很快就要出手打压。r
想到这里,周尚景心中有些为赵俊臣感到惋惜,因为周尚景很清楚,赵俊臣如今的权势影响固然很大,甚至是仅次于周尚景本人,但终究是根基不稳、底蕴不足,面对德庆皇帝的出手打压,恐怕是很难抵抗。r
其实,周尚景在内心深处是非常欣赏赵俊臣的!他认为赵俊臣不仅会争权夺利、笼络人心,并且还能够不忘初心、心怀天下,也唯有这样的复杂人物才能够在庙堂中成就大事!r
若是换一个时机,周尚景绝不会出手算计赵俊臣,反倒是会鼎力扶持赵俊臣,将赵俊臣培养为自己的接班人、成为新一任的臣权代表人物!r
可惜,周尚景已经老了,他如今最在意的事情乃是周家的富贵延续。r
周尚景很清楚,自己的权势影响实在是太大了,又与德庆皇帝明争暗斗了几十年,早已经成为了德庆皇帝的眼中钉、肉中刺,等到他将来身体撑不住的时候,德庆皇帝就必然会秋后算账,到了那个时候,整个周家都会风雨飘摇,稍有不慎就会彻底败落!r
所以,为了保住周家的百年富贵,周尚景近年来一直都在暗中纵容赵俊臣的权势增涨,如今眼看着赵俊臣的权势影响已经有了一定规模之后,他就开始出手挑拨德庆皇帝与赵俊臣的关系,让德庆皇帝对赵俊臣心生警惕、并且出手打压!r
面对德庆皇帝的出手打压,赵俊臣必然是很难抵抗,到了那个时候,周尚景就会暗中出手帮助赵俊臣,让赵俊臣可以渡过难关!但赵俊臣渡过难关的同时,德庆皇帝对赵俊臣的心中忌惮也就会越来越重!这样的情况反复发生之后,赵俊臣就会代替周尚景,成为德庆皇帝心中最警惕、最忌惮的目标!r
这样一来,德庆皇帝为了对付赵俊臣,自然不会再分心对付周尚景,说不定还要大加笼络周尚景,到了那个时候,周尚景不仅可以两面讨好,整个周家也会安全许多——只要周尚景退休致仕的时候,赵俊臣依然还没有被德庆皇帝整垮,那么周家就不会被德庆皇帝刻意针对,周家的富贵也就可以延续下去。r
这些计划,才是周尚景心中的真实想法!r
至于德庆皇帝与赵俊臣发生冲突之际,“周党”是否可以趁机渔翁得利,也只是周尚景顺带而为的目标罢了。r
为了这个计划,周尚景早已经暗中布局很久,德庆皇帝今天之所以这么容易就被周尚景挑拨成功,也是因为周尚景早就在德庆皇帝心中种下了怀疑与忌惮的种子!r
至于“京察”的事情,以及今天周尚景与沈常茂的表态,则只是这枚种子的最后一分养料,让这颗种子终于是破土发芽了!r
*r
将“京察”的事情向德庆皇帝汇报完毕之后,周尚景与沈常茂就离开了御书房。r
出了御书房之后,沈常茂看了一眼周尚景,突然冷笑道:“周阁老当真是好算计!这次的‘京察’之所以会对‘赵党’更加有利,明明是你一手安排的结果,结果在陛下面前,你竟是把所有原因都推到了赵俊臣身上,让陛下他错估了赵俊臣的权势影响,接下来必然会出手打压,到了那个时候,赵俊臣与‘赵党’恐怕就要狼狈不堪,而周阁老与‘周党’则就可以渔翁得利了!嘿,赵俊臣如今恐怕还在感激周阁老在‘京察’期间的慷慨大度,却完全没想到自己被周阁老彻底算计了!”r
沈常茂并不知晓周尚景的真实计划,只以为周尚景的这般做法是打着渔翁得利的主意。r
另一边,听到沈常茂的话语之后,周尚景表情不变,只是缓缓说道:“沈首辅这段时间与赵俊臣可谓是合作无间,也多亏了‘赵党’的鼎力支持,沈首辅才能够坐稳首辅的位置,但今天不也是与老夫携手一同算计了他吗?这庙堂之上,没有永恒的朋友,也没有永恒的敌人,更没有无缘无故的好心帮助,唯有利益驱使一切,难道沈阁老至今还不明白这一点?”r
今日的盟友,只是未来的敌人,今日的敌人,到了将来也有可能会成为亲密无间的盟友,一切只是因为利益的变化。r
沈常茂沉浮宦海多年,自然明白这个道理。r
沈常茂冷哼一声,说道:“这段时间以来,赵俊臣看似是全力支持老夫坐稳首辅的位置,但实际上则是一直利用双方合作的机会挖老夫的墙角,所以老夫今天也愿意与周阁老合作!赵俊臣既然算计老夫,也就不能怪老夫算计他了!”r
听到沈常茂的这些话,周尚景意味深长的笑了笑,说道:“或许,你我之间的合作,并不会只有这么一次,也并非只有赵俊臣才可以帮助沈首辅稳住地位!”r
……r
第二更,凌晨之后还有一更。r
……
?UT?_AY<Vr?Gwv?b P_n???}G?f?-?s~? 6aE?H&%3`5V%? ……r
这天下午,御书房内所发生的一切,赵俊臣很快就收到了消息。r
事实上,这个消息还是周尚景暗中通报给赵俊臣的。r
按照周尚景通报的消息,德庆皇帝见到了“京察”结果之后,发现“赵党”的收获极大,认为赵俊臣会趁机弥补根基与底蕴的弱点,于是就有了忌惮与警惕的意思,说不定就会出手打压赵俊臣,希望赵俊臣可以尽早做好充分的准备。r
当然,周尚景向赵俊臣通报消息之际,对于他自己以及首辅沈常茂所扮演的角色、发挥的作用,自然是只字不提。r
周尚景这么做,自然是不希望赵俊臣在德庆皇帝的打压之下太过狼狈,若是赵俊臣完全没有抵抗之力,那么德庆皇帝自然就会看出来赵俊臣的势力影响远远没有达到周尚景与沈常茂所描述的那般强大,那么周尚景的计划就要彻底失败了。r
收到周尚景的消息之后,赵俊臣心中很重视,马上就召集幕僚商议对策。r
事实上,若是在半年之前,面对德庆皇帝的忌惮与打压,赵俊臣很容易就能够化解,只要向德庆皇帝示弱就足够了。只要赵俊臣示弱之后,德庆皇帝心中的忌惮与警惕就会化解,自然就不会再出手打压赵俊臣。r
但如今,随着赵俊臣的权势越来越大、党羽越来越多,已经是达到了“进则逆水行舟、退则万丈深渊”的地步,却是不能再随意示弱了,更不能像从前一样毫无形象的跪在德庆皇帝面前哭诉装可怜。一旦赵俊臣这么做了,不仅是赵俊臣初步建立的威信会彻底溃散,“赵党”官员们对赵俊臣的信心也会不断动摇,“赵党”刚刚才建立的凝聚力也会消散。r
这也是周尚景会选在这个时候挑拨德庆皇帝与赵俊臣关系的原因之一,因为周尚景很清楚赵俊臣如今的处境,知道赵俊臣这个时候不可能随意向德庆皇帝示弱,r
所以,赵俊臣与幕僚们商议许久之后,也没有想到太好的办法,只有“见招拆招、随机应变”这么一个不算办法的办法。r
但就在这时,一向都有许多奇思异想的幕僚李伦则是突然开口道:“大人,依我看来,陛下他之所以有了戒备与忌惮的心思,其实也是因为大人您近段时间以来声誉逐渐好转的缘故!若是大人您依旧像从前一样声名狼藉,那么就算是大人您的权势再大、影响再高,陛下他也不会太过忌惮,毕竟大人的把柄破绽一大堆、一抓一个准,就算是有再高的权势影响,陛下他也能够轻松铲平!r
但如今,大人的声誉已经是逐渐好转,曾经的把柄破绽也被一一修补,就连清流们平日里弹劾大人,也只是指责大人您结党营私,而不是像从前一样指责大人贪污受贿了!这样一来,陛下他不能随意抓住大人的把柄破绽,又见到大人的权势影响越来越高,很难再随意铲平,所以才会有了忌惮与戒备的心思。”r
听到李伦的说法,赵俊臣沉吟片刻后,缓缓道:“逐步改善自己的名声,一直是我既定的长远计划之一,关系到我未来能够从庙堂中全身而退,绝不能随意改变!难道就因为陛下的一些忌惮与戒备,就要故意的贪污受贿、授人把柄不成?”r
李伦却是摇头道:“并不是让大人您故意的贪污受贿!我的意思是,大人您目前的破绽实在是太少了,完全可以向陛下表露一个不是破绽的破绽,让陛下错以为大人将来会栽一个大跟头,这样的话,陛下他就不会那么忌惮大人了。”r
“不是破绽的破绽?”听到李伦的建议之后,赵俊臣微微一愣,然后则是想到了什么,抬头向着李伦看去,说道:“详细讲一下你的想法。”r
李伦点了点头,说道:“大人,根据我所知晓的情报,陛下他其实已经不是第一次对大人产生忌惮了,就在南巡前后那段时间,大人您的权势扩张已经是渐渐引起了陛下的警觉,但最终陛下他并没有出手打压,大人可知道其中原因?”r
听到李伦的询问之后,赵俊臣心中渐渐有些恍然,说道:“你是说,因为商税整顿、以及‘联合船行’的事情?”r
李伦点了点头,说道:“正是如此!在当时,陛下与满朝文武都认为商税整顿乃是一个烫手山芋,‘联合船行’的事情更是异想天开,也都认为大人您接手了这些事情之后,必然会栽跟头!所以,陛下他也就放任了大人的权势扩张,认为大人既然是迟早都要栽跟头,那就不足为惧!但谁也没想到,大人竟是天纵之才,当真是利用‘联合船行’的事情改善了京杭运河与长江航道的商税糜烂状况,如今更是渐渐有了成效!若是陛下他早知道这一点,恐怕早就出手打压大人了。”r
顿了顿后,李伦又说道:“事到如今,随着大人权势影响的进一步增强,陛下也再次有了猜忌之心,但不妨模仿上一次的例子,再次展露出一个不是破绽的破绽,让陛下他再次误以为大人您日后要栽跟头,这样的话,陛下的猜忌之心也就会再次化解!”r
听到这里,赵俊臣终于是彻底明白了李伦的想法,缓缓道:“这么说来,在商税整顿之后,又应该是农业整顿了!”r
这段时间以来,赵俊臣为了防止“小冰期”所带来的灾难,一直与幕僚们商讨农业改革的事情,前几日赵俊臣与周尚景商议的那份农业改革奏疏,就是赵俊臣与幕僚们的共同成果。r
这份农业改革计划,确实是充满了争议之处,看上去也充满了失败的风险,与当初的商税整顿有异曲同工之妙!r
若是赵俊臣将自己的农业整顿计划抛出去的话,必然会引起朝野的轩然大波,也一定会得罪许多既得利益者,到了那个时候,德庆皇帝定然会乐见其成,对赵俊臣的忌惮也会暂时减轻许多。r
想到这里,赵俊臣轻轻点头,说道:“确实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好主意!”r
然后,赵俊臣转头向着李伦看去。r
在众位幕僚之中,李伦的资历最浅、才华最低,但他的眼光敏锐,敢于打破常规,总是有一些奇思妙想,能够考虑到其他人考虑不到的地方,所以赵俊臣在众位幕僚之中,对他也最为看重。r
如今,听到李伦的建议之后,赵俊臣又突然觉得,只是让李伦担任自己的幕僚实在是有些屈才了。r
“这世间的英才何其多?当初赵山才不愿意投靠我,固然是一个遗憾,但这个李伦若是培养好了,将来未必就就会比赵山才差多少!”r
赵俊臣暗暗想道。r
……r
恩,第三更!r
明天会尽力更新更多!r
…
.???IL2}?-??}?????????lI??!?g5???fj??PG?J??_?? ……r
暗思之际,赵俊臣心中已是决定,自己今后要重点培养李伦。r
其实,赵俊臣手下的青年才俊并不算少,像是肖文轩、曾炜等人,皆是值得赵俊臣重点培养。r
于是,赵俊臣完全没有吝啬自己对李伦的夸奖,再次说道:“虽然这个想法还有些不完善,但确实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好办法!李伦你能够跳出常规思路、想到这个办法,当真是难能可贵!确实,我想要对付陛下的忌惮与打压,并不仅仅只有示弱或者硬抗这么两种办法,完全可以制造一场看似麻烦很大的风波转移陛下的注意力……刚才我与其他几位先生皆是陷入了误区,竟是完全没有想到这一点!”r
李伦听到赵俊臣的夸奖之后,表情间的得意骄矜则是极为明显。r
毕竟,赵俊臣本身的心机手段已经是很强了,而牛辅德、欧阳博、苏西卿这些幕僚也全都是经验丰富、见多识广之辈,让他们纷纷是感到束手无策的难题,竟是让自己的灵光一闪给解决了,李伦心中有些得意也是理所当然。r
然后,李伦的态度看似谦逊实则骄矜,说道:“大人过誉了,我也是突发奇想而已。”r
见到李伦的神情变化,赵俊臣表面上不动声色,反倒是继续夸奖了李伦几句,但心中则是暗暗摇头,觉得李伦终究是年纪轻了一些,城府尚有不足,不懂得收敛自身情绪,还需要继续磨练。r
以赵俊臣如今的地位,已经不需要与下属们争抢风头了,若是某位下属能够提出更强于自己的想法策略,赵俊臣只会心中高兴,却绝不会心生忌惮,毕竟下属的能力越强,为赵俊臣提供的帮助也就越大,最终的获益者也只会是赵俊臣本人!r
如今,因为德庆皇帝的猜忌与警惕,赵俊臣一时间有些束手无策,反倒是李伦想到了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但赵俊臣并不认为李伦抢走了自己的风头,更不认为自己算无遗策的形象会因此受到损失,只会为自己手下多了一个可用人才而感到开心。r
然而,赵俊臣虽然不会在意,但并不代表牛辅德、欧阳博、苏西卿等人同样不会在意。r
事实上,见到李伦得意洋洋的模样之后,牛辅德、欧阳博、苏西卿等人的面色皆是有些难看,只觉得李伦的得意表情是在讥讽他们无能。r
倒不是牛辅德、欧阳博等人的心胸太过狭隘,而是李伦此时的态度,就好似说“这种事情虽然对你们而言是一个大难题,但对我而言只是小事一桩”,这样的态度自然是会让人觉得难堪。r
不过,察觉到牛辅德、欧阳博等人的心态变化之后,赵俊臣并没有多说什么,而是与几位幕僚们详细完善了李伦所提出的计划之后,就直接让他们离开了。r
接下来,因为今天的事情,李伦恐怕会遭到其他几位幕僚的暗中排挤,但赵俊臣并没有出手阻止,反倒是认为这是一个磨练李伦的好机会。r
毕竟,身为一个出谋划策的幕僚,人心揣摩乃是重中之重,若是连自己周围的人心变化都不能及时察觉,那么赵俊臣今后又如何敢让李伦去独当一面?r
看着李伦离去时的背影,赵俊臣暗暗想道:“若是经此一事能够让李伦的心性成熟一些,那么趁着他还年轻,身上也有功名,倒是可以送他进入国子监深造,并不期望他能够杏榜题名,但至少可以弥补学识与见识的不足。r
这个李伦固然是一个很难得的人才,但仅仅依靠一些奇思妙想与打破常规,或许有时候会达到另辟蹊径的效果,但并不足以成就大事,他在学识与见识方面的不足,却迟早会限制他的发展上限。”r
打定了主意之后,赵俊臣也就不再多想李伦的事情,而是开始思考另一件事情。r
那就是,自从赵俊臣将西厂与内帑的控制权交还给内廷之后,内廷与赵俊臣之间的联系就逐渐变少了,内廷已是极少会向赵俊臣主动通报消息。r
昨天,张玉儿利用淑妃李佳敏算计赵俊臣的事情,赵俊臣完全是后知后觉,直到事情尘埃落定之后,才得到了详细消息。r
今天,德庆皇帝对赵俊臣心生忌惮的事情,内廷方面同样是没有主动告知赵俊臣,最终还是周尚景向赵俊臣通报了一些半真半假的消息。r
很显然,自从赵俊臣将西厂与内帑交还给内廷之后,再加上七皇子朱和坚即将要走向前台,内廷方面已经是渐渐失去了往日对赵俊臣的敬畏,不似往日一般表现积极,并且还特意拖延了消息的传递。r
“内廷里的这些太监,一个个全都是贱骨头,隔段时间不敲打他们一顿,他们就以为我拿他们没办法了!平日里从来都没缺过他们的好处,但这已经是他们第二次刻意向我拖延消息了!r
正好,七皇子朱和坚如今即将要浮出水面,而朱和坚的两大潜在支持者分别是内廷与清流,如今我扳倒了郭汤之后,朱和坚在清流中的号召力已经是大不如从前了,但内廷一直是朱和坚的坚定支持者,倒是可以趁着这次的机会,再次整治内廷一顿,进一步削弱朱和坚的隐藏势力,这样一来,等到朱和坚成为新任储君之后,他就更难在庙堂站稳脚跟了。”r
想到这里,赵俊臣的眼中精光闪烁。r
然后,赵俊臣抬头向许庆彦吩咐道:“让方茹来书房一趟,我有事情要与她商议。”r
赵俊臣渗透内廷的计划,一直是由方茹在具体操办,如今已经有了初步的成效。r
所以,方茹对内廷的具体情况也更加了解,赵俊臣现在想要再次出手整治内廷,自然是需要方茹的出谋划策。r
这一天,赵俊臣与方茹商议了整整一个晚上,谁也不知道赵俊臣与方茹究竟商议出了什么计划,但可以预见的是,内廷很快就要再次倒霉了!r
不过,对赵俊臣而言,整治内廷只是一个顺手为之的小目标,如今对赵俊臣而言最重要的事情,还是对付德庆皇帝的猜忌与打压。r
……r
孩子直到晚上十点才睡下,所以今天的更新比较晚,大家见谅!r
恩,第一更!r
……
4?6?a.?_??zHUd?t:?cr??l????:??Tb??#????????|#?? ……r
“有事早奏,无事退朝!”r
第二天,早朝之上,随着大太监张德的声音落下,赵俊臣已经迈步出列,向德庆皇帝启奏道:“陛下,臣有事情要禀奏!”r
见到赵俊臣抢先出列,德庆皇帝先是一愣,然后则是表情和煦的说道:“哦?赵爱卿有何事要奏?说吧。”r
从表面上看,德庆皇帝对赵俊臣的恩宠如故,完全看不出任何的猜忌迹象。r
赵俊臣的表情肃穆,一幅忠心为国的模样,缓缓说道:“陛下,陕甘、山西与河南等地今年接连发生旱情,臣身为户部尚书,得知消息之后就开始提前准备钱粮事宜,以防这些地方的旱情爆发之后,朝廷在赈济之时会猝不及防、手忙脚乱。”r
听到赵俊臣这么说,德庆皇帝更是面带赞赏之色,点头夸赞道:“赵爱卿能够这般防患于未然,朕心甚慰,将户部交给赵爱卿管理,朕也非常安心。”r
然而,听到德庆皇帝的赞赏之后,赵俊臣的表情则是更加严肃了,缓缓说道:“臣得蒙陛下信任,在管理户部之际一直是兢兢业业、不敢有丝毫懈怠,但如今户部依然是遇到了麻烦!臣查了户部的存粮账目之后,发现朝廷的存粮数目已经到了极为危险的地步,长江以北的粮仓存粮,已经不足以赈济陕甘、山西与河南等地的灾情了,京城附近的京通二仓余粮也有所不足,若是想要赈济陕甘、山西与河南等地的灾情,恐怕还要从江南、湖广等地调度粮食才行。”r
听到赵俊臣的说法,德庆皇帝并不是十分在意。r
在德庆皇帝看来,只要京通二仓还有余粮,那么事情就还在控制范围之内,只要京城中枢没有饿死太多百姓,其他地方的灾情也不会动摇大明朝根本。r
所以,德庆皇帝只是点头道:“既然如此,赵爱卿就从江南、湖广各地调度粮食即可,你乃是户部尚书,掌管天下钱粮,这种事情不必刻意向朕呈报。”r
赵俊臣的严肃表情没有任何变化,摇头道:“陛下,臣并不是担心今年的旱情,而是担心明年!朝廷的粮食已经到了极限,明年若是依然像今年一般天灾频发的话,朝廷的存粮就不足以赈济百姓了,到了那个时候,必然会有大量的逃荒难民,却是不得不防!”r
听到这里,德庆皇帝的表情终于是稍稍严肃了一些,皱眉问道:“哦?情况已经是这般严重了?那么赵爱卿你可有什么办法解决此事?”r
听到德庆皇帝的询问之后,赵俊臣则是早有准备,从袖子中抽出一封奏疏,扬声说道:“陛下,臣认为,粮食关系到江山安稳,可谓是最紧要的事情,但朝廷每年征粮都有不足,国库存粮已经是渐渐有了亏空,所以才造成了今日的困境,想要扭转存粮亏空的困境,也必须要立足于长远,方可以长枕无忧。所以,臣经过一番苦思之后,总计想到了五点对策,还望陛下明鉴。”r
“哦?有五点对策?说来听听。”r
“其一,督促各地衙门按照户部新编撰的农书指导治下百姓耕种,以增加田地的粮食产量,各地一旦发生灾情之后,也可以减少损失;其二,经调查之后,户部发现土豆与玉米这两种作物的产量极高,并且受灾情影响较少,建议朝廷大力推广,尤其是陕甘、山西、河南、北直隶这些常年发生灾情的地方,应该大规模耕种;其三,由朝廷颁布法令,限制民间酿造酒水的数量与规模,以节省粮食、充盈各地粮库;其四,由朝廷拨放银子,在各地兴建水渠、水车、堤坝等灌溉设施,以保证各地的粮食产量,防止今后灾情带来的损失;其五,督促江南与湖广的农户们减少种植水果、茶叶、棉花等物、增加粮食耕种,以增加朝廷与民间的存粮;r
依臣想来,这些措施一旦得到实行,那么朝廷缺粮的状况就必然可以得到极大的缓解,各地征粮也不会屡屡出现不足的状况,即使今后再次有大规模的天灾频频发生,朝廷也完全有余力应对,不至于滋生流民之乱,还望陛下明鉴!”r
原本,赵俊臣为了自己所构想的农业改革能够顺利通过,已经将这五点建议进行分割,准备分开向朝廷呈奏,这样就可以减少百官们的反对,增加成功的可能性。r
尤其是赵俊臣如今所呈奏的第五点建议,更是损害了绝大部分官员的利益,所以赵俊臣已经是打算暂且放弃了。r
但如今,为了应付德庆皇帝的猜忌与打压,赵俊臣却是将这些建议再次合在一起,一口气全部抛了出来。r
然后,正如赵俊臣的预想一般,听到自己的呈奏之后,百官们纷纷哗然。r
赵俊臣的第一点建议也就罢了,昨天早朝上其实就已经通过了!但后面的四点建议,却是让百官们目瞪口呆,只觉得赵俊臣的想法荒谬不堪、天方夜谭!r
就算是朝廷的存粮出现了问题,那又如何?最多也就是饿死几个倒霉的灾民罢了,只要灾民们没有涌到京城附近添乱,就照样可以粉饰太平,百官们也不会受到太大的影响,你赵俊臣又何必要大动干戈?r
大规模的推广土豆与玉米的种植?限制民间酿造酒水?凭什么?如今这江山一切安稳,何必要故意生变?r
若仅仅只是这两点提议,那也就罢了,百官们的利益受损不大,受影响的只是平头百姓而已,百官们虽然不会表示支持,但也不会强烈反对!r
但最后两点提议,问题就太大了!r
位列朝班的百官们,绝大多数都在江南与湖广等地购置了田地,这些田地也大都是种植着水果、茶叶、棉花等作物,毕竟这些作物的利润更高,如今要他们把田地里的作物换成寻常的水稻小麦,那么绝大多数官员都会利益受损!r
在百官们看来,仅仅是为了防患于未然,仅仅是为了赈济灾民,仅仅是为了朝廷的国库存粮,都是一个与己无关的事情,却是凭什么要损害百官的收益?r
还有廷拨放银子在各地兴建水渠、水车、堤坝等灌溉设施的事情,这件事一听就需要不少银子,在百官们看来,这显然是赵俊臣盯上了黄有容在南直隶抄家收获的那笔银子!毕竟工部与户部全在赵俊臣的手中,一旦大笔银子投入其中,谁知道赵俊臣会私下贪墨多少?r
你赵俊臣想要贪墨银子也就罢了,但胃口也太大了吧?工部与户部拿了这么多银子,岂不是其他衙门的银子就变少了?你赵俊臣大口吃肉,却是连汤水也不留给我们一点?r
于是,赵俊臣的话声刚刚落下,就遭到了百官们的群起反对!r
……r
第二更!r
……
……
……
“陛下明鉴!臣认为,赵大人的这些提议,或许用心都是好的,但未免有些异想天开、不切实际,百姓们的耕种习惯早已经延续百年,如今只是稍稍缺粮罢了,像是今年这般大规模的频频天灾也不可能每年都发生,又何必大动干戈、强行改变百姓们的耕种习惯?”
“陛下,赵大人的诸般建议,看似很好,但涉及了诸多敏感之处,百姓耕种乃是江山根本,最是需要千般谨慎,绝不可轻易改动,一旦事情有了意外,恐怕就会人心动摇、滋生民变!还望陛下明鉴!”
“臣认为,农耕为天下之根本,一旦稍动,则是社稷动荡,一旦稍变,则是影响深远,赵大人的诸般提议,未免有些想当然了,农耕之事远要比商税更加敏感,若非是万不得已,切不能随意变动!”
“陛下,老臣认为,我朝各地的灌溉措施大都已经完善,即使是规模较小,但也足以够用,完全不必投入大笔银子再行兴建,朝廷的银钱周转如今稍有好转,需要银子的地方还有很多,大可不必在这些无关紧要的事情上浪费太多银子。”
顿时间,百官们陆续出列,纷纷是态度坚决的反对赵俊臣的提议。
百官们表态之际,一个个皆是满脸的大公无私、为国为民,也满口皆是老成持国、慷慨激昂,就好似他们的立场全是出于一片公心,完全没有参杂任何的个人利益。
但实际情况究竟是怎么回事,就唯有他们自己心中清楚了。
所谓“表面文章”,只要让自己站在道德制高点就可以了,不需要任何的技术含量,只需要一张面皮而已。
一时间,赵俊臣因为农业改革的提议,竟是成为了众矢之的!
不过,百官们好歹还记得前段时间赵俊臣出手惩治郭汤的事情,对郭汤的悲惨下场依然是记忆犹新、心有余悸,所以他们虽然是纷纷开口反对,但言辞还算温和,就算是再如何反对赵俊臣的建议,也不忘在前面加一句“赵俊臣的想法是好的”,显然是担心自己将赵俊臣得罪惨了,最终会落得郭汤一般的结局。
在百官们纷纷反对之际,赵俊臣则是面无表情,心中并没有太多的意外,只是冷眼看着百官们的慷慨陈词,嘴角挂着一丝冷笑。
百官们的激烈反对,原本就在赵俊臣的意料之中,也是赵俊臣乐见其成的事情。
事实上,赵俊臣也不指望自己的农业改革提案能够很快通过,赵俊臣很清楚,这份提案涉及了太多敏感的地方、也损害了太多人的利益,必然是需要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角力、争论、以及妥协,才有可能让百官们勉强接受,而且就算是勉强通过了,恐怕也只是一个删减版本,不可能没有任何变动。
这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不论古今中外,官场上的绝大部分政策,往往都不是“最好的政策”,而是“大部分人都能接受的政策”,若是一意孤行、强行通过、完全不顾及其他人的利益,那么就必然会遭到无数人的反对、阻挠、下绊子,这样的话再好的政策最终也会搞砸,王安石改革就是一个最明显的例子。
所以赵俊臣也不会强求自己的提案可以毫无更改的通过,只要这份农业改革提案的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可以缓解朝廷的粮食危机、能够减少“小冰期”日后所造成的灾难,那么赵俊臣也就可以勉强接受。
总而言之,趁着这次的机会,赵俊臣确实想要办一些实事。
并且,赵俊臣一口气提出这么多有争议的提案,原本也就是为了引起百官们的争议与反对,德庆皇帝见到百官们纷纷反对赵俊臣之后,也就会清楚赵俊臣的势力影响远远没有想象中那般强大,对赵俊臣的戒备之心也就会悄然降低,若是赵俊臣的提案最终能够通过,那么德庆皇帝更会认为赵俊臣是在自找麻烦、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栽跟头,对赵俊臣的戒备之心也就会更低了!
这才是赵俊臣最重要的目标!
所以,赵俊臣见到百官们的纷纷反对之后,心中虽然有些不屑,只觉得百官们目光短浅、自私自利,但并没有任何气恼。
等到百官们的反对告一段落之后,赵俊臣却是寸步不让,再次缓缓开口了。
只见赵俊臣的表情肃穆,用冷肃的目光缓缓扫了百官一眼,冷笑着说道:“各位大人不似本官一样要负责朝廷钱粮,也不似百姓一样需要担心衣食,自然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但各位大人想过没有,如今各地的天灾频频发生,若是朝廷的粮食屡屡欠收不足、各地粮仓的存粮数量也是越来越少,我等朝廷官员却还是视而不见、一成不变,将来一旦是没有粮食赈济百姓,就必然会滋生民变,到了那个时候,责任又由谁来负责?”
你是户部尚书,掌管天下钱粮,到时候没有粮食赈济百姓,所有责任自然是由你负责!就算是你赵俊臣不愿意承担责任,那还有陛下、还有内阁、还有地方的封疆大吏们,反正事情与我无关!
听到赵俊臣的询问之后,百官中有许多人都闪过了这样的想法。
当然,他们并不会将自己的想法表现出来。
在表面上,他们依旧是大公无私的坚定反对。
在庙堂之中,最困难的事情往往就是办实事,每个人都是敬而远之,最简单的事情往往就是挑毛病,每个人都是轻车熟路!
赵俊臣说完之后,马上就有官员再次出列说道:“赵大人,我朝乃是太平盛世,即使是遇到天灾频频,也只是偶尔之事,明年或许就是风调雨顺,如今只是暂时的缺粮罢了,等到今年各地的粮食收上来,情况自然就有好转,何必要杞人忧天?又何必要冒着激生民变的风险大动干戈?”
这名反驳赵俊臣的官员名叫靳鸿,乃是都察院的一位御史,本身乃是江南地主家族出身,拥有江南良田数千亩,这些田地每年所收获的茶叶与棉花都能为他带来数千两银子,所以他见赵俊臣要限制江南农户耕种棉花茶叶之后,反对态度就极为坚决!
然而,靳鸿的这些观点看似有理,对赵俊臣而言却是不堪一击!
……
第一更
……
……
……
赵俊臣用眼角瞥了靳鸿一眼,神色间的不屑完全没有遮掩,直接开口反问道:“杞人忧天?陕甘已经连续三年发生旱情了!河南前年也出现过旱情!山西去年的时候也发生了蝗灾!两广今年遇到了洪灾!如此天灾频频,靳御史可敢保证明年就风调雨顺?如果靳御史敢保证此事,并且愿意承担所有责任,那这一切就算是我杞人忧天了!但若是靳御史不敢保证此事,却又为何要将大明国运寄托在老天爷的心情上面?”
靳鸿开口反驳了赵俊臣的观点之后,正等着百官们纷纷发表观点认同,却没想到赵俊臣却是赶在百官表态之前直接怼上了他。
如今,赵俊臣在庙堂里已经初步建立了威势,像是靳鸿这样的小角色,让他混在百官队伍之中一同表态反对也就罢了,若是让他单独与赵俊臣争锋相对,却是完全没这个胆子与底气!
此时,见到赵俊臣目光冷肃的逼视自己,靳鸿不由的身体微微一缩。
然后,靳鸿对于赵俊臣的质问避而不谈,只是继续坚持着自己的观点,说道:“赵大人,并非是下官有意与你为难,只是在下官看来,如今的缺粮难题只是暂时的,不仅京通二仓依然还有粮食,并且很快就有新粮收上来了,到了那个时候,目前的缺粮状况必然会迎刃而解,完全不必要为了一时的缺粮就大动干戈!”
赵俊臣冷笑道:“看来,想当然的是靳御史!本官身为户部尚书,自然是更了解朝廷的钱粮状况!确实,目前京通二仓还有粮食,但这笔粮食绝大部分都不能动用!为何?因为这些粮食绝大部分都要用来发放官俸与兵粮!确实,今年的新粮很快就要征收上来了,若是各地都能够足额征收,那么朝廷缺粮的状况自然可以缓解,但朝廷各地的征粮有多少年出现亏缺了?每年能收到六七成就算不错了!其中大部分粮食还是不能动的,根据本官估算,就算是今年的新粮征收上来,抛开官俸、兵粮、藩王俸禄、勋贵俸禄、以及必要的应急粮食,朝廷可动用的粮草做多也不过四百六十万石……靳御史可否知道,这四百六十万石粮食意味着什么?”
听到赵俊臣的连续反驳,靳鸿却是不敢胡搅蛮缠,只是呐呐道:“还请赵大人指教!”
赵俊臣的表情稍稍严肃了一些,缓缓说道:“就算是只让一个人每天吃半饱,这些粮食也只够维持二百万百姓一年时间罢了!”
解释之后,不待靳鸿反应过来,赵俊臣继续追问道:“那么,靳御史可知道,今年受灾的陕甘、山西、河南三地总计有多少百姓?”
靳鸿又是一愣,面色隐隐有些羞红,再次说道:“还请赵大人指教!”
赵俊臣冷声说道:“近七百万户,人口至少是一百二十万的十倍!若是再算上逃税逃赋的隐藏的人口,这个数字还要增加许多!也就是说,今年哪怕是陕甘、山西、河南等地只有十分之一的百姓受灾需要朝廷救济,也会把朝廷的余粮彻底消耗干净!现在,靳御史可还认为朝廷的粮食够用吗?”
见靳鸿说不出话来,赵俊臣面露冷笑,说道:“靳御史,奉劝你一句,今后就算是要反对别人的意见,最好还是先调查清楚实际情况再说,切不要自以为是、想当然耳,都察院的御史们固然是有监察、谏议之权,但也要切合实际,若是连五谷杂粮都不能辩全,最好还是不要胡乱说话!”
听到赵俊臣的讥讽之后,靳鸿更加是面色臊红,却又完全没能力反驳赵俊臣,只是低声说了一句“多谢赵大人指教”之后,就急忙退回了百官队列。
然而,赵俊臣对靳鸿的反驳虽然是有理有据,但态度太过傲慢,讥讽之意也是毫无遮掩,却是让许多官员都感到了激愤。
这也是赵俊臣抓住靳鸿穷追猛打的原因,靳鸿此人虽然是庙堂里的中立派,但他一向是长袖善舞、八面玲珑,与朝廷各大派系的官员皆是交好,所以赵俊臣连连驳斥了靳鸿的观点、并且明确表示讥讽,除了打压反对的声音势头之外,也是为了尽可能的激怒百官,进一步营造自己被百官们反对围攻的景象,如此才能进一步的降低德庆皇帝的心中猜忌!
事实上,赵俊臣的计划非常成功,当他刻意羞辱了靳鸿之后,许多与靳鸿交好的官员皆是愤怒了。
其中,礼部侍郎盛文宣就忍不住出列说道:“赵大人,就算是朝廷目前的存粮确有不足,但赵大人你的所有担忧全部建立在朝廷明年依然会发生大规模的频频天灾之上,这种事情未必就会发生,因此就大功干戈,未免有些不足以服众!”
赵俊臣斜视着盛文宣,问道:“未必会发生,但也未必就不会发生!防患于未然乃是我等官员应有职责,盛大人难道就敢保证明年一定是风调雨顺、天下丰收吗?若是明年依然有天灾发生,盛大人可有能力保证灾民的口粮?”
与靳鸿一样,盛文宣也同样是擅长避而不谈、转移话题这一套,听到赵俊臣的质问之后,却是冲着德庆皇帝一拱手,说道:“如今我朝有圣天子在位,乃是清平盛世,自然有天意庇佑,哪里会连续发生灾情?”
盛文宣这般说法,可谓是胡搅蛮缠,但这一套在这个时代很吃得开,并且他明显是拿德庆皇帝来压赵俊臣。
然而,赵俊臣依旧是寸步不让,直接问道:“若是圣天子在位,就有天意庇佑、风调雨顺,那么近年来的各地灾情又是怎么回事?依照盛大人的说法,难道是过去几年陛下他不够圣明吗?”
拿德庆皇帝压人这一套,赵俊臣同样是熟练无比。
听到赵俊臣的反问之后,盛文宣表情一窒,却是不敢再说什么,却是马上就逃回了百官队列,再也不敢与赵俊臣争辩。
随着靳鸿与盛文宣连续败于赵俊臣的口舌之后,百官们的反对声势终于是稍稍降低了一些。
然后,终于有一位重量级官员出列表态了。
却是“太子.党”的阁老程远道。
……
第二更!
还有三更!
……
……
……
从某方面而言,程远道固然是迂腐了一些,但他依然算是一位正人君子。
程远道同样是坚决反对赵俊臣改革农业的提议,但他的立场并不是自己的利益受损,而是觉得赵俊臣的动作太大了,觉得赵俊臣的做法必然会劳民伤财、动摇江山社稷。
于是,程远道出列之后,却是完全没有畏惧赵俊臣的威势,只是扬声道:“赵大人,就算是朝廷目前缺粮的隐患,但赵大人的诸项提议未免是动作太大了,限制民间酿酒也就罢了,兴建灌溉措施也可以考虑,但要强行改变百姓们的耕种习惯,先是让北方的百姓去大规模耕种土豆玉米之类,然后又让南方的百姓们减少棉花、茶叶等物的种植,这样百姓们必然是不能理解,稍有不慎就有可能会激发民变,这般风险实在是太大了,实在是有些不妥!”
为了今天的事情,赵俊臣已经做足了充分准备,对于百官们的反对观点也早就有了预案。
此时,听到程远道的观点之后,赵俊臣依然是寸步不让,直接反问道:“程阁老,改变百姓们的耕种习惯,是为了增加朝廷的存粮,扭转朝廷每年粮食征收不足的困境!确实有可能会让百姓们不了解,若是准备不足的话,也确实有可能会激生民变,但也只是有可能而已!但若是朝廷今后没有粮食赈济百姓,则一定会激生民变!本官认为,这两者的差别还是很明显的,孰轻孰重也很容易就可以选择!”
程远道则是表情严肃的说道:“存粮不足固然是一个隐患,但完全不必这般的大动干戈,完全可以从细微之处入手,用一种更为轻缓的办法缓解,正所谓治国如烹小鲜,手段不宜太过激烈。”
赵俊臣眼中闪过了一丝无奈,直接向程远道问道:“若是本官能找到其他办法,也不会冒着天下之反对提出这些事情!或许是本官见识不足、学识不够,想不到更好更适合的办法,但若是程阁老有这样的好办法,还请不吝赐教!”
听到赵俊臣的询问,程远道表情微微一窘,却是支支吾吾半天,却说不出一个所以然来。
赵俊臣心中暗暗叹息一声。
其实,在这皇极殿内的百官里面,有一半以上的官员都有一个毛病,那就是只善于反对挑刺,却不善于详细定策,善于讲一些夸夸其谈的大道理,宏观层面的治国之道可以滔滔不绝的讲一整天,但具体的“小事情”究竟应该如何解决却拿不出太多的办法,只会一味的老生常谈!
如今,程远道就是如此。
面对赵俊臣的征税改革提案,他可以挑出许多危害与不足,但朝廷的缺粮困境究竟应该如何扭转,他却没有太多的办法,只会用一种前辈高人的风范向赵俊臣指出一条“明路”——“从细微之处入手,用一种更为轻缓的办法缓解,治国如烹小鲜,手段不宜太过激烈”——听起来似乎很有道理,但也仅仅是听起来有道理罢了,但这条道路究竟应该怎么走、这个方法又应该如何执行,他却是连一个最模糊的概念都没有!
随着赵俊臣再次反驳倒了程远道,百官们反对的声浪又是稍稍低了一些。
一时间,赵俊臣在皇极殿内舌战百官、连续辩败多人,可谓是大出风头,皇极殿内也因此而寂静了一些,竟是无人再出列反驳赵俊臣的观点。
而赵俊臣则是趁着百官无声的机会,扬声向德庆皇帝说道:“陛下,臣的想法很简单!朝廷多年以来一直缺粮,如今更已经到了极为危险的地步!既然如此,就必须要改善这般局面!而‘改善’这两个字,则是‘改’在‘善’的前面,这两个字正是告诉我们一个很朴实的道理,先有变化才有好坏!不论情况是变好还是变坏,总是先要进行改变,若是进行改变,就有机会变好!若是连改变都不愿意,那么情况就只会继续恶化下去,并且迟早有一天会无法挽回,所以臣才会提出这些建议,就是为了改善朝廷的缺粮困境,以助江山巩固、百姓安生!”
说到这里,赵俊臣环目扫视百官,又说道:“本官的这些提议,自然无法让所有同僚都感到满意,但本官也并不是固执己见之人,只要有某位大人能够提出更好的建议,本官也很乐意采用,但若是没有谁能够提出更好的建议,却又为何不能采用本官的这些建议?难道我等臣子就要眼睁睁的看着朝廷缺粮的情况一直持续下去,任由情况变得更加糟糕不成?”
赵俊臣的这一番话,可谓是言辞真切、掷地有声。
听到赵俊臣的讲诉之后,许多有见识的官员也纷纷是心中一动,下意识的认为赵俊臣所讲有理。
然后,所有人依然是坚决反对了赵俊臣的提议!
毕竟,赵俊臣的说法是否有道理对百官而言只是无关紧要的事情,但赵俊臣的提议损害了他们的利益却是实实在在的事情,这就足以让他们坚决表示反对了。
就这样,眼见着赵俊臣的势头渐起,就连德庆皇帝也沉吟着认真思考赵俊臣的提议,百官们却是不敢再沉默,生怕德庆皇帝会受到赵俊臣的影响,于是就再次纷纷出列、表达了坚决反对的态度。
只是,这一次,他们不再与赵俊臣辩论,对赵俊臣的观点也是避而不谈,反倒是用一些“假大空”的道理来阻止赵俊臣。
“陛下,赵大人的这些提案,有违祖制、毫无先例,还需要三思而后行!”
“圣人曰,民为水,即可载舟也可覆舟,而农耕则是百姓之根本,不可轻易变动!”
“陛下,此事关系重大,足以影响到江山社稷,必须要慎重考量,绝不可轻易行事!”
祖制、圣人、江山社稷……
一顶顶大帽子就这样被百官们纷纷抬了出来。
当百官们抬出这些大帽子之时,也就意味着一件事——不管你怎么说,但我就是不同意!
……
第三更,今天还有两更!
……
……
……
古今中外,一个国家若是阶级固化之后,利益既得者们总是会下意识的排斥“求变”、“改革”这样的字眼,性格作风也会渐渐变得迂腐守旧。
因为他们是利益既得者,已经瓜分到了最大的一块蛋糕,而“求变”、“改革”之类的事情往往就意味着利益的重新划分,而到了这个时候,他们这些利益既得者就未必能够得到最多的利益了。
如今的情况,也正是如此。
虽然赵俊臣一直是摆事实、列数据、讲道理,将所有的利弊都说得明明白白,百官们在辩论之中也是纷纷溃败,但他们就是打定主意不同意赵俊臣的提议。
用一些假大空的观念反驳对方,往往就意味着自己的理屈词穷,但这个时代,这些假大空的观念往往是不容忽视的,是一种很有效的手段,因为这些观念支撑着封疆王朝的合法性与秩序。
对此,赵俊臣也是莫可奈何。
与此同时,德庆皇帝听着赵俊臣与百官们的辩论,则是心中有些犹豫。
一方面,他觉得赵俊臣的说法确实有道理,但另一方面,百官们的反对意见也不容忽视。
并且,德庆皇帝本身也不想看到熟悉的江山出现太多的改变,总是觉得赵俊臣的提案确实是有些不靠谱。
于是,等到百官们再一次的纷纷表达了反对意见之后,沉默良久的德庆皇帝看了一眼表情肃穆的赵俊臣之后,终于是缓缓开口了。
德庆皇帝并没有直接发表自己的看法,而是向内阁几位阁老问道:“几位阁老对赵爱卿的提案怎么看?”
在几位阁老之中,周尚景最是理解赵俊臣的想法,而沈常茂如今则是赵俊臣表面上的盟友。
但他们二人同样不认同赵俊臣的提案。
因为,他们必须要顾忌到党羽们的想法,也必须要要为各自党羽争取利益,否则他们的各自党派就要乱了!
听到德庆皇帝的询问之后,阁老程远道率先出列,说道:“陛下,老臣依然不认同赵大人的提议,赵大人的建议有些不切实际,恐怕会劳民伤财、滋生民乱,哪怕想法是好的,恐怕最终也会办了坏事!”
另一边,左兰山身为“赵党”的二号人物,虽然对赵俊臣的提案同样有些不以为然,甚至赵俊臣的提案也同样损害了他的利益,但左兰山最终还是决定支持赵俊臣,并不是他对赵俊臣有多么忠心耿耿,而是因为赵俊臣带给他的好处远远大于这么一点损失。
于是,程远道的话声刚刚落下,左兰山就出列说道:“陛下,臣倒是赞成赵大人的说法,如今朝廷的存粮困窘,必须要进行改变,若是没有更好的办法,尝试一下赵大人的提议也未尝不可!”
德庆皇帝并不是特别在意程远道与左兰山的意见,他们一个人是无权无势的老学究,另一个人则只是赵俊臣的跟屁虫罢了,但德庆皇帝表面上依旧给了他们二人足够的尊重,轻轻点头示意之后,又将目光转向了首辅沈常茂与阁老周尚景。
德庆皇帝更加重视这两位实权阁老的意见,尤其是周尚景的立场!
在德庆皇帝的注视下,周尚景终于是缓缓出列了。
出列之后,周尚景先是转头看了赵俊臣一眼,眼神颇是有些意味深长。
然后,周尚景缓缓说道:“陛下,老臣认为,赵大人的说法固然很有道理,但百官们的反对也不算错,两种意见都需要考虑,何不各退一步、求同存异?赵大人的五项提议之中,暂且不谈争议较大的最后两点,但前面三点提议倒是颇有可取之处!其中,推广户部新编农书的事情,昨天的早朝上已经得到了百官的认同,可以大力执行;限制民间酿酒以节省粮食充盈粮仓的事情,也确实是很有道理,完全可以执行;大规模耕种土豆与玉米的事情,同样可以在一些地方先行尝试,若是效果交好的话,则可以按照赵大人的意见大规模推广……”
顿了顿后,周尚景又说道:“至于限制南方百姓对棉花、茶叶、水果等物的种植、以及由朝廷拨放大量银两兴建灌溉措施的事情,既然争议较大,则不妨延后在议!”
随着周尚景的话声落下,沈常茂马上出列,说道:“陛下,老臣认为周阁老所说有理!这件事情完全可以各退一步、求同存异,有争议的地方不妨今后再详细探讨。”
然后,新任阁老李和作为周尚景的铁杆支持者,也同样出列说道:“陛下,臣也支持周阁老的提议。”
听到周尚景与沈常茂的观点之后,德庆皇帝缓缓说道:“沈首辅与周阁老、李阁老的观点,倒是老成持国,朕也是这般想法。既然如此的话,这件事就暂且这样来办吧。”
周尚景的表态,从某方面而言就是合稀泥罢了,但在官场之上,“和稀泥”往往就是“老成持国”的同义词,深切体现了“所谓政治就是相互妥协”的道理。
与此同时,随着德庆皇帝的表态,这件事情就算是尘埃落定了。
不论是赵俊臣还是百官,都没有再表示反对。
对百官而言,不论是推广新农书,还是限制酿酒,又或者是大规模的耕种土豆玉米,都不会损害他们的利益,只要朝廷没有限制他们的田地必须要耕种粮食,只要各自衙门的银子没用减少,那么他们也不会强行与赵俊臣作对。
对赵俊臣而言,则是总算是办了一些实事,并且今天他被百官们围攻的场景落入德庆皇帝的眼中,也会一定程度上打消德庆皇帝的心中戒备。
并且,赵俊臣依然没有放弃最后两点提案,在今后一段时间内,赵俊臣也依然会尽力争取,并且也依然会与百官们辩论,这样也可以进一步的打消德庆皇帝的心中戒备,并且也可以渐渐试探百官们的底线,然后再推出一个大部分人都能够勉强接受的新提案。
新提案的效果自然不如原先的提案有效,但总比无穷无尽的争论更好。
另一边,因为赵俊臣与百官们的长时间争辩,德庆皇帝已经有些疲惫,眼见着赵俊臣与百官皆是没有反对之后,就直接宣布下朝了。
……
第四更!
凌晨一点左右还有一更!
……
……
……
早朝结束之后,各党派的官员们纷纷聚拢在一起,商议着今天早朝的事情。
其中,“周党”官员们自然是纷纷聚拢在周尚景的周围。
然后,吏部尚书宋启文迫不及待的向周尚景问道:“周阁老,您说赵俊臣今天的诸项提案,究竟是有何目的?学生有些看不懂。”
一旁,阁老李和也是面露疑惑,迟疑道:“是啊,按理说赵俊臣一向是明哲保身、趋利避害,为何今天会做这样吃力不讨好的事情?”
听到宋启文与李和的询问之后,周尚景的表情略有些复杂,似乎有些欣赏、似乎有些遗憾、又似乎还隐隐有一丝钦佩之意。
然后,周尚景表情淡然的说道:“昨天下午,老夫在面圣之际,原本已经成功撩起了陛下对赵俊臣的忌惮与警惕,让陛下他产生了打压之心,但经过今天的事情之后,陛下他见到百官们群起而反对赵俊臣的情景,心中的警惕与忌惮自然也就淡了许多……呵呵,若是没有今天这场表现,陛下他恐怕已经出手打压赵俊臣了!这个赵俊臣,倒是有些机智,竟是用这般方法化解了老夫的手段!”
听到周尚景的解释之后,宋启文终于恍然,道:“今天这一切竟然只是赵俊臣的故意演戏?”
周尚景看了宋启文一眼,缓缓说道:“倒也未必只是演戏,赵俊臣虽然是一个贪官权臣,但心中还是有些利国利民的志向,今天的这些提议,他前几日就与老夫详细讨论过了,如今趁机提出来,也是顺势而为罢了。”
说完,周尚景就举步向着皇极殿外走去,一边走一边说道:“老夫也没有想到,赵俊臣竟是就这样化解了危机,让老夫的一切准备都付诸于流水……不过并不碍事,今后时间还长,慢慢陪他斗法也就是了。”
见周尚景的这般动作,“周党”众人也纷纷迈步相随。
周尚景并没有忌讳自己这次的失手,直接向“周党”众人详细说了事情的始末,但“周党”众人丝毫没有因为周尚景的一时失手就动摇信心。
在他们看来,赵俊臣能抵挡周尚景一时就已经是极限了,满朝文武之中,能与周尚景过招的人还不存在,只要周尚景稍稍动一些心思,赵俊臣就迟早都会败下阵来!
*
而就在周尚景向“周党”众人解释事情始末的同时,“太.子党”众人则是纷纷围在太子朱和堉的周围,纷纷向太子朱和堉谴责赵俊臣今日早朝上的无知行径。
“这个赵俊臣,实在是自以为是、无知莽撞,他难道以为朝廷政令只是小孩子过家家?竟是提出了这般匪夷所思的政策!也幸亏是百官们纷纷反对,否则赵俊臣就要误国了!”
“对啊,农为江山之根本,又岂是能随意变动的?一旦民心生变,他担得起责任吗?”
“依赵俊臣的做法必然会劳民伤财,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我看他依旧没有放弃的意思,咱们还需要好好防备!”
“哼,赵俊臣表面上说得道貌岸然,但我看他就是想要趁机贪污敛财罢了!像他这种贪官奸臣,哪里还有什么好心思!”
虽然在早朝之上,清流官员们纷纷被赵俊臣驳倒,在赵俊臣的质问之下哑口无言,只懂得用一个冠冕堂皇的大道理来反制赵俊臣,但他们此时已经完全忘记了不久前的窘迫,纷纷是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大肆谴责赵俊臣的诸项提议,就好似他们驳倒了赵俊臣一般。
事实上,对于赵俊臣今日的几项提议,就要以清流们的反对声音最强烈,因为他们绝大部分都是出身于江南大户,也都有大批良田在种植水果、棉花、茶叶等物——清流们从不会贪污受贿,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他们原本就是衣食无忧——在清流们的眼中,赵俊臣的这几项提议何止是误国?简直就是刻意的针对他们!
如今早朝已是结束了,但他们心中的恨意敌视依旧不减。
而就在“太.子党”官员们纷纷抱怨的同时,太子朱和堉虽然是点头表示认同,但心中却有些不以为然。
事实上,太子朱和堉原本也是认为赵俊臣的提议全都是天方夜谭,但听过了赵俊臣与百官们的辩论之后,太子朱和堉却不得不承认赵俊臣的说法更有道理,渐渐已是更加认同赵俊臣的观念。
这还是太子朱和堉第一次认同赵俊臣的某些观点。
不过,随着储君之位渐渐动摇,朱和堉已经是愈加离不开清流们的支持,所以他虽然心中另有想法,但表面上还是认同清流们的观念,只是没有与清流们一同谴责赵俊臣罢了。
此时,朱和堉应付着清流之余,却不知为何想起了赵山才对他的临终叮嘱、让他有机会就与赵俊臣合作的事情。
*
“沈党”官员也大都聚在首辅沈常茂的身边。
与“周党”官员们一样,“沈党”众人对于赵俊臣今天的做法也同样是心中不解。
在他们看来,赵俊臣从来都是无利不起早,今天竟是做了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实在是匪夷所思。
所以“沈党”众人也纷纷向沈常茂询问意见。
“首辅大人,您看赵俊臣今天早朝上的做法究竟是怎么回事?”
“是啊,与他往日里的作风完全不同,竟是为了一些农事就不惜与百官敌对,好大的气魄!”
“难道他只是纯粹想要贪些银子?”
沈常茂并不似周尚景一般洞若观火、眼光高明,并没有马上就联想到德庆皇帝对赵俊臣的猜忌之心,听到党羽们的纷纷询问之后,则是面带不屑的冷哼一声,说道:“无论如何,既然事有蹊跷,那今后就小心谨慎一些,谁知道赵俊臣又有什么阴谋规矩!”
听到沈常茂的说法,“沈党”众人倒是纷纷认同点头。
他们先后见证了温观良、黄有容两位前阁老在赵俊臣的算计之下垮台,也见证过太子朱和堉在赵俊臣的手段之下连连吃亏,甚至就连“沈党”也曾几次在赵俊臣的阴谋算计之下吃亏不小,早已经对赵俊臣的心计手段有了心理阴影,如今他们猜不到赵俊臣的真实想法之后,自然是下意识的认为赵俊臣又有什么阴谋诡计了,心中纷纷是警惕不已。
*
而就在朝中各大派系因为赵俊臣今天的反常举动而议论纷纷之际,德庆皇帝也回到了御书房,开始考虑着今天早朝上的事情。
……
恩,第五更!虫子也算是拼命爆更了!再次求订阅、求打赏、求月票、求推荐!
另,顺便说一句,当一个2K党很不爽,情节刚刚展开就要收尾,所以从明天开始,虫子会恢复每章四千字以上的更新习惯!明天依旧拼命,至少两章!
……
……
……
今天早朝上,赵俊臣遭遇百官群起反对的事情,德庆皇帝自然是看在眼中。
也正如赵俊臣的预料,见到这一幕情景之后,德庆皇帝心中对赵俊臣的猜忌与戒备不由的降低了许多。
但德庆皇帝的心中依然有些疑虑。
“按照周尚景与沈常茂的说法,赵俊臣如今的权势影响已经是可以干涉内阁决策了,即使是周尚景也要向赵俊臣做出妥协……但今天早朝上的情景,却完全不像是他们所说的样子,若是赵俊臣的权势当真是达到了这般地步,百官们的反对态度绝不可能这般激烈……”
“难道,这一切都是周尚景与沈常茂在联手暗算赵俊臣?想要挑起朕的猜忌之心,促使朕出手打压赵俊臣的崛起势头?恩,倒也有这种可能……”
“不过,这件事情还有一些蹊跷之处!今天早朝上,赵俊臣进行提议的时候,‘赵党’所有官员竟是全部袖手旁观,完全没有支持赵俊臣的意思!若是‘赵党’官员能够站出来表示支持,赵俊臣今天也不至于以一己之力与百官争辩,局势也会好转许多……赵俊臣的这般表现,就好像是故意在自找麻烦……”
坐在御案后面,德庆皇帝暗暗思索着今天早朝上的事情,但心中的疑虑则是越来越多了。
最终,德庆皇帝决定静观其变,暂且不会出手打压赵俊臣,再观察一段时间,避免中了周尚景的离间之计。
然后,德庆皇帝又想起了赵俊臣所禀报的朝廷缺粮之事,眉头不由皱了起来。
德庆皇帝虽然是好大喜功,但也并非是昏聩无能的帝王,所以他很清楚朝廷存粮不足究竟会造成怎样的危害!
赵俊臣的五项提议,若是全部实行的话,确实有可能在两三年的时间内缓解朝廷缺粮的困境,各地应对天灾的能力也会大幅增强,但因为百官们的强烈阻挠,这五项提议最终只通过了前两项,第三项提议虽然是同样通过了,但也受到了许多限制,至于最后两项提议,虽然是最为重要,但遭到的反对也最多,最终还是不了了之。
这样一来,今天早朝上的结果看似是所有人都可以勉强接受,但朝廷缺粮的困境却没有得到太多的改善。
看赵俊臣的态度,他并不打算放弃最后两项提议,今后还会与百官们继续角力,但可以预见的是,除非是德庆皇帝与内阁辅臣们集体支持赵俊臣,否则仅凭赵俊臣的一己之力,这两项提议绝无可能在短时间内通过,说不定朝廷的存粮彻底告竭之后,关于这两项提议的争论也依然会持续下去。
想到这里,德庆皇帝心中不免有些隐忧。
赵俊臣有一句话还是很有道理的——朝廷缺粮之事必须要做出改变,不能任由情况恶化下去。
想到这里,德庆皇帝抬手揉了揉眉心,向养心殿太监张秀吩咐道:“派人去户部一趟,把朝廷各地粮仓的账目拿来,朕要审阅一番。”
听到德庆皇帝的吩咐之后,张秀不敢怠慢,连忙就去安排了。
然后,张秀又捧来了一摞奏疏,请示道:“陛下,这些是各地官员呈给您的奏疏,您看是不是现在审阅?”
德庆皇帝点了点头,说道:“放下吧,朕现在就批阅。”
等到张秀将奏疏摆在面前之后,德庆皇帝就随手拿起一份奏疏展开审阅。
然后,德庆皇帝的表情稍稍轻松了一些。
这份奏疏乃是新任阁老梁辅臣所呈,说他已经与新任三边总督王铮进行了交接,很快就会赶到京城赴任内阁辅臣的职务。
说起来,德庆皇帝决定让梁辅臣入阁辅政之后,距今已经过了两个多月时间,但梁辅臣依旧是迟迟没有来京赴任,未免是太过拖沓了。
但德庆皇帝并没有责怪梁辅臣的意思。
因为梁辅臣首先要等到新任三边总督王铮抵达陕甘之后,才能够与王铮进行交接。此外,三边总督权势极大,节制河西巡抚、河东巡抚、陕西巡抚以及甘、凉、肃、西、宁夏、延绥、神道岭、兴安、固原的九总兵,所面临局势也极为复杂,担负着北方边防重任,所以梁辅臣与王铮的交接工作就必然需要耗费很长时间,这样一来,梁辅臣稍稍来迟几天,也是完全可以接受。
梁辅臣即将要来到京城赴任,对德庆皇帝而言自然是一件好事情,这代表着德庆皇帝对朝廷中枢的控制力即将要进一步提升。
所以,看完梁辅臣的奏疏之后,德庆皇帝的心情稍稍好转了一些。
然而,当德庆皇帝放下梁辅臣的奏疏、又拿起另一份奏疏审阅之后,原本的好心情顿时就被破坏了。
这份奏疏乃是新任太子太师王保仁呈奏上来的,但里面并不是什么好消息,乃是王保仁的请罪奏疏。
原来,王保仁前来京城赴任之际,顺便也负责押送黄有容在南直隶抓捕的许多犯人,其中不仅包括苏长畛及其朋党、并且还包括十余名犯案的走私商人。
然而,王保仁押送着一众犯人刚刚抵达北直隶之后,他所居住的驿站就突然发生了一场大火,那些犯案的走私商人全部在火场中丧命。
看到这份奏疏之后,德庆皇帝轻哼一声,低声说道:“这个王保仁,在南直隶这些年当真是退步了,竟是连一些犯人都看管不好!”
说完,德庆皇帝就将王保仁的请罪奏疏丢到一旁,心中并不是特别在意,然后又拿起了第三份奏疏。
这份奏疏,乃是钦差黄有容从南直隶快马送来的密疏。
见到这份密疏里面的内容之后,德庆皇帝顿时是面色一变,表情马上就严肃了起来。
沉吟片刻之后,德庆皇帝再次向养心殿太监张秀吩咐道:“马上将内阁诸位阁老、六部尚书、以及太子他们招来御书房议事!”
见德庆皇帝的表情满是严肃,张秀不敢怠慢,连忙亲自去办了。
等到张秀离开之后,德庆皇帝先是细细看了一遍黄有容的密疏,然后又重新拿起了王保仁的请罪奏疏看了一遍,眼中满是沉思之色。
……
好吧,就按照大家的意思,今天依然发2K小章节,还是五更!
这是第一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