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史军事 > 天唐锦绣 > 全文阅读
天唐锦绣txt下载

    从刘洎马车上下来,房俊策骑直奔江夏郡王府,李道宗与马周坐在花厅内,见到房俊衣衫湿透,赶紧让人待他去洗了个澡,换了一身衣裳,等房俊换好衣裳出来,酒宴已经备下,三人聚在花厅内小酌。

    李道宗今日明显被陛下摆了一道,试图以此等方式离间他与东宫的关系,这令他非常不爽。

    他李道宗十几岁便跟在李二陛下屁股后头打江山,“玄武门之变”的时候更是毫无犹豫的鼎力相助,如今换来的却是这般猜忌……

    心情不好,喝酒易醉,半壶老酒下肚,李道宗面色酡红、两眼迷离,开始吐槽李二陛下的不信任,甚至毫无避讳的表达对易储之不满,然后酩酊大醉,被侍女搀扶着回去歇息。

    房俊不知李道宗真醉假醉,那些话到底是有心还是失言,总之正主醉了,这顿酒也就告一段落。

    两人出了府门,马周看着瓢泼也似的大雨,担忧道:“好不容易关中各处水道的水位降下去,这场大雨又得将水位重新拉起,不少临时搭建的堤坝恐怕无法承受洪水冲刷,一旦决堤,后果不堪设想。吾这就出城查看水情,还请二郎敦促太子殿下,让那个‘救援队’多多参预救灾,否则关中百姓怕是要迎来一场灭顶之灾。”

    他是个纯臣,并不是很在意储位之归属,这天下是李二陛下的,他想让哪个儿子当储君便让哪个当,身为人臣,只应在产生朝局波动之时予以平稳、压制,竭尽全力,而不是非得让李二陛下按照自己的意思去设立储君。

    相比于储位归属,他更在意关中受灾之百姓。

    皇帝是谁有什么要紧?

    百姓才是国之根本……

    房俊撑着雨伞,抬眼看着远处水雾濛濛的楼馆房舍,颔首道:“放心吧,‘救援队’现在由我主持,钱粮足够,一旦水情严峻会马上征调兵卒扩充规模,尽可能救助更多灾民。”

    既然有房俊主持,马周立即放下心来,拍了拍房俊肩膀:“二郎抚恤苍生之胸襟,令吾深感敬佩。先告辞了,待到水情有所变化,再派人与你联系。”

    转身走入风雨之中的马车,向着城外驰去。

    出城之后,挑开车帘向外望去,但见雨水茫茫、无边无际,天地山峦皆笼罩其中,进出的天地仿佛铺着一层碧绿的地毯,横铺开去,雨水冲刷之下愈发嫩绿。

    即便如此大雨,依旧有穿着蓑衣、戴着斗笠的农夫穿行与田埂之间,查看秧苗、掘开水道,细心呵护着每一块土地。

    其实盛世并不难出现,唯“吏治清明”而已,只要官居其职、不贪不占,将朝廷政令颁行于天下,纵然偶有天灾,亦能快速予以救援,协助百姓渡过危及,主持恢复灾后重建。

    诺大帝国,总不能处处灾殃吧?

    一地受灾,八方支援,今日你助我,明日我助你,大唐子民一家亲……哪里还怕什么灾祸?

    似房俊这等官员,乃是大唐之福,更是天下苍生之福。明明已经被罢官虢夺兵权,换了别人早已意志消沉、不管天下洪水滔天,但房俊却依旧一片赤诚,竭尽全力救助灾民,这份光风霁月的磊落胸襟,足以令天下绝大多数官员汗颜无地。

    又这样的官员,何愁天下不昌、盛世不临?

    只可惜陛下将其安置于礼部尚书那等务虚的职位之上,以房俊的才能,纵然虢夺其兵权,也应当放在一个足以彰显其能力的职位上,最起码马周觉得自己这个京兆尹就没有房俊干得好……

    只希望这场易储风波尽快过去,朝堂恢复稳定,朝野上下竭尽全力,使得帝国国力更上一层楼。

    *****

    房俊坐着马车回到右屯卫大营,即被李承乾召见。

    抵达李承乾居住的帐篷,发现酒宴已经备好,李承乾更是阻止他施礼,亲热的拉着他的手入席,笑道:“今日大雨,闲来无事,孤要好生跟二郎喝几杯。”

    房俊却坐不住了,急忙站起,因为一旁衣裳华美、身姿窈窕的执壶女子,居然是太子妃……

    谁能受得住太子妃服侍斟酒?

    房俊惶恐道:“二位殿下这是何故?微臣诚惶诚恐。”

    李承乾哈哈大笑:“二郎速速坐下,要知道这天下能得太子妃斟酒服侍之人寥寥无几,便是孤也享受不得此等待遇。”

    谷</span>

    太子妃苏氏抿着红唇,俏脸上笑容温婉,凑到近前,玉手执壶给房俊斟酒,如兰似麝的香气萦绕鼻端,使得房俊心中一荡,连忙低眉垂眼,双手执杯。

    这份恩遇,着实不同寻常……

    酒过三巡,李承乾与太子妃苏氏一同举杯,稍作沉吟,诚挚道:“孤得二郎之襄助,心中甚慰,此生无憾。然二郎固然是孤之肱骨,却也是父皇之臣下,焉能屡屡违背皇命,使世人讥讽二郎之不忠?假若他日孤被贬斥为民,还请二郎袖手旁观,勿要为了孤在于父皇起冲突,不然遭受牵累,孤与太子妃羞愧难当、死不瞑目!”

    太子妃苏氏亦在一旁举杯,端庄的俏脸上满是温婉笑容,柔声道:“二郎天纵奇才、义薄云天,本该匡扶济世、功垂百代,怎奈天意如此、造化弄人,殿下始终不得承袭大位,不能予二郎指点江山之权……储位之事,便如此作罢,今后吾夫妇将二郎视为知己,也请二郎将吾夫妇当作至交,闲来饮酒品茗,却再无政事羁绊。”

    说着,夫妇两人齐齐举杯,一饮而尽。

    很显然,太子与太子妃已经意识到储位之争不可逆转,丢失储位乃是迟早之事,绝不会因为任何意志而逆天改命。既然如此,又何必让房俊这样忠心耿耿、亦臣亦友的左膀右臂徒费精力,尚要因此遭受陛下之打压?

    原本,以房俊之才华以及陛下之信重,足以在未来权倾天下,进展胸中抱负,于青史之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即便百年之后依旧令人尊崇羡慕、视为楷模,若因太子之故最终落魄下野,再也无缘宰辅之位,这让李承乾夫妇两个于心何忍?

    该做的,不该做的,房俊都已经做到极致,否则东宫绝不会有今日,早已被陛下废黜。

    现在,该是李承乾彻底放手,让麾下这些忠贞之士各奔前程,而不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最终大家一起坠进深渊、无路可走。

    殊为不智,也毫无用处。

    还不如及早止损,彻彻底底放弃储位之念……

    房俊也举杯,沉声道:“储位之事,微臣无能为力,但只要尚在朝中一日,总会竭尽所能护佑殿下及子嗣周全,这不仅是微臣回报殿下的信任倚重,更是为了大唐国祚延续长久,不至于每一次皇位更迭都伴随着血雨腥风。”

    言罢,举杯饮尽。

    李承乾还算稳当,眼圈有些泛红,重重拍了房俊肩膀两下:“尽力而为即可,若当真不可为,孤亦难念二郎恩德,绝无怨尤。”

    太子妃苏氏却已经离席拜倒,秀眸中泪水涟涟,哽噎道:“吾夫妇死不足惜,若二郎当真能够护得住世子,本宫生生世世为牛为马,报答二郎大恩大德!”

    说着,居然以首顿地。

    储位丢失,性命自然朝不保夕,古往今来从未有废太子得善终者,李承乾夫妇早已认命。可身为母亲,又有谁能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孩子随同自己共赴黄泉?

    若房俊当真保得住世子,太子妃愿意付出一切,岂在乎磕几个头?

    太子妃固然真情实意表达感激,但房俊哪里敢受?赶紧起身避开,疾声道:“太子妃勿要如此,岂非折煞微臣?快快请起,快快请起!”

    李承乾亦是唏嘘不已,这两日他与太子妃深谈多次,终于让其明白眼下之处境已经不可逆转,储位丢失已成定局,甚至究竟何时会迎来父皇赐下的白绫、鸩酒亦未可知,已经做好了阖家上下共赴黄泉之准备……然而此刻听闻房俊愿意护佑世子之性命,一瞬间便使得太子妃早先构筑的防线彻底崩溃。

    他伸手将太子妃扶起,垂泪道:“二郎义薄云天,答允的事情便一定会去做,可你这般大礼,岂不是让他即便明知事不可为却仍得冒死去做?此非孤之本意也。”

    他深信房俊之为人,既然答允下来,只要条件允可便一定回去做,可是太子妃这一拜,岂非将房俊道德绑架,明知不可为也得拼了命去做?

    这绝非他的初衷。

    苏氏被李承乾搀扶起来,一双秀眸泪水涟涟,望着李承乾的目光满是哀求:“殿下……”

    她的确有些自私,但她明白,以房俊的能力若是天塌之时不管不顾去营救世子,还是有几分可能成事的,而且这也是世子唯一生还之希望。即便明知如此可能将房俊陷入死地,可身为人母,面对孩子唯一的希望,她想高尚也高尚不起来……

    房俊立于一旁,看着夫妻两个相拥抱在一起,李承乾不断在苏氏耳边呢喃劝说,心底重重叹了一口气。

    他就不明白了,难不成李二那厮嗑药嗑多了嗑坏了脑子,所以非得易储不可?

    从刘洎马车上下来,房俊策骑直奔江夏郡王府,李道宗与马周坐在花厅内,见到房俊衣衫湿透,赶紧让人待他去洗了个澡,换了一身衣裳,等房俊换好衣裳出来,酒宴已经备下,三人聚在花厅内小酌。

    李道宗今日明显被陛下摆了一道,试图以此等方式离间他与东宫的关系,这令他非常不爽。

    他李道宗十几岁便跟在李二陛下屁股后头打江山,“玄武门之变”的时候更是毫无犹豫的鼎力相助,如今换来的却是这般猜忌……

    心情不好,喝酒易醉,半壶老酒下肚,李道宗面色酡红、两眼迷离,开始吐槽李二陛下的不信任,甚至毫无避讳的表达对易储之不满,然后酩酊大醉,被侍女搀扶着回去歇息。

    房俊不知李道宗真醉假醉,那些话到底是有心还是失言,总之正主醉了,这顿酒也就告一段落。

    两人出了府门,马周看着瓢泼也似的大雨,担忧道:“好不容易关中各处水道的水位降下去,这场大雨又得将水位重新拉起,不少临时搭建的堤坝恐怕无法承受洪水冲刷,一旦决堤,后果不堪设想。吾这就出城查看水情,还请二郎敦促太子殿下,让那个‘救援队’多多参预救灾,否则关中百姓怕是要迎来一场灭顶之灾。”

    他是个纯臣,并不是很在意储位之归属,这天下是李二陛下的,他想让哪个儿子当储君便让哪个当,身为人臣,只应在产生朝局波动之时予以平稳、压制,竭尽全力,而不是非得让李二陛下按照自己的意思去设立储君。

    相比于储位归属,他更在意关中受灾之百姓。

    皇帝是谁有什么要紧?

    百姓才是国之根本……

    房俊撑着雨伞,抬眼看着远处水雾濛濛的楼馆房舍,颔首道:“放心吧,‘救援队’现在由我主持,钱粮足够,一旦水情严峻会马上征调兵卒扩充规模,尽可能救助更多灾民。”

    既然有房俊主持,马周立即放下心来,拍了拍房俊肩膀:“二郎抚恤苍生之胸襟,令吾深感敬佩。先告辞了,待到水情有所变化,再派人与你联系。”

    转身走入风雨之中的马车,向着城外驰去。

    出城之后,挑开车帘向外望去,但见雨水茫茫、无边无际,天地山峦皆笼罩其中,进出的天地仿佛铺着一层碧绿的地毯,横铺开去,雨水冲刷之下愈发嫩绿。

    即便如此大雨,依旧有穿着蓑衣、戴着斗笠的农夫穿行与田埂之间,查看秧苗、掘开水道,细心呵护着每一块土地。

    其实盛世并不难出现,唯“吏治清明”而已,只要官居其职、不贪不占,将朝廷政令颁行于天下,纵然偶有天灾,亦能快速予以救援,协助百姓渡过危及,主持恢复灾后重建。

    诺大帝国,总不能处处灾殃吧?

    一地受灾,八方支援,今日你助我,明日我助你,大唐子民一家亲……哪里还怕什么灾祸?

    似房俊这等官员,乃是大唐之福,更是天下苍生之福。明明已经被罢官虢夺兵权,换了别人早已意志消沉、不管天下洪水滔天,但房俊却依旧一片赤诚,竭尽全力救助灾民,这份光风霁月的磊落胸襟,足以令天下绝大多数官员汗颜无地。

    又这样的官员,何愁天下不昌、盛世不临?

    只可惜陛下将其安置于礼部尚书那等务虚的职位之上,以房俊的才能,纵然虢夺其兵权,也应当放在一个足以彰显其能力的职位上,最起码马周觉得自己这个京兆尹就没有房俊干得好……

    只希望这场易储风波尽快过去,朝堂恢复稳定,朝野上下竭尽全力,使得帝国国力更上一层楼。

    *****

    房俊坐着马车回到右屯卫大营,即被李承乾召见。

    抵达李承乾居住的帐篷,发现酒宴已经备好,李承乾更是阻止他施礼,亲热的拉着他的手入席,笑道:“今日大雨,闲来无事,孤要好生跟二郎喝几杯。”

    房俊却坐不住了,急忙站起,因为一旁衣裳华美、身姿窈窕的执壶女子,居然是太子妃……

    谁能受得住太子妃服侍斟酒?

    房俊惶恐道:“二位殿下这是何故?微臣诚惶诚恐。”

    李承乾哈哈大笑:“二郎速速坐下,要知道这天下能得太子妃斟酒服侍之人寥寥无几,便是孤也享受不得此等待遇。”

    谷</span>

    太子妃苏氏抿着红唇,俏脸上笑容温婉,凑到近前,玉手执壶给房俊斟酒,如兰似麝的香气萦绕鼻端,使得房俊心中一荡,连忙低眉垂眼,双手执杯。

    这份恩遇,着实不同寻常……

    酒过三巡,李承乾与太子妃苏氏一同举杯,稍作沉吟,诚挚道:“孤得二郎之襄助,心中甚慰,此生无憾。然二郎固然是孤之肱骨,却也是父皇之臣下,焉能屡屡违背皇命,使世人讥讽二郎之不忠?假若他日孤被贬斥为民,还请二郎袖手旁观,勿要为了孤在于父皇起冲突,不然遭受牵累,孤与太子妃羞愧难当、死不瞑目!”

    太子妃苏氏亦在一旁举杯,端庄的俏脸上满是温婉笑容,柔声道:“二郎天纵奇才、义薄云天,本该匡扶济世、功垂百代,怎奈天意如此、造化弄人,殿下始终不得承袭大位,不能予二郎指点江山之权……储位之事,便如此作罢,今后吾夫妇将二郎视为知己,也请二郎将吾夫妇当作至交,闲来饮酒品茗,却再无政事羁绊。”

    说着,夫妇两人齐齐举杯,一饮而尽。

    很显然,太子与太子妃已经意识到储位之争不可逆转,丢失储位乃是迟早之事,绝不会因为任何意志而逆天改命。既然如此,又何必让房俊这样忠心耿耿、亦臣亦友的左膀右臂徒费精力,尚要因此遭受陛下之打压?

    原本,以房俊之才华以及陛下之信重,足以在未来权倾天下,进展胸中抱负,于青史之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即便百年之后依旧令人尊崇羡慕、视为楷模,若因太子之故最终落魄下野,再也无缘宰辅之位,这让李承乾夫妇两个于心何忍?

    该做的,不该做的,房俊都已经做到极致,否则东宫绝不会有今日,早已被陛下废黜。

    现在,该是李承乾彻底放手,让麾下这些忠贞之士各奔前程,而不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最终大家一起坠进深渊、无路可走。

    殊为不智,也毫无用处。

    还不如及早止损,彻彻底底放弃储位之念……

    房俊也举杯,沉声道:“储位之事,微臣无能为力,但只要尚在朝中一日,总会竭尽所能护佑殿下及子嗣周全,这不仅是微臣回报殿下的信任倚重,更是为了大唐国祚延续长久,不至于每一次皇位更迭都伴随着血雨腥风。”

    言罢,举杯饮尽。

    李承乾还算稳当,眼圈有些泛红,重重拍了房俊肩膀两下:“尽力而为即可,若当真不可为,孤亦难念二郎恩德,绝无怨尤。”

    太子妃苏氏却已经离席拜倒,秀眸中泪水涟涟,哽噎道:“吾夫妇死不足惜,若二郎当真能够护得住世子,本宫生生世世为牛为马,报答二郎大恩大德!”

    说着,居然以首顿地。

    储位丢失,性命自然朝不保夕,古往今来从未有废太子得善终者,李承乾夫妇早已认命。可身为母亲,又有谁能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孩子随同自己共赴黄泉?

    若房俊当真保得住世子,太子妃愿意付出一切,岂在乎磕几个头?

    太子妃固然真情实意表达感激,但房俊哪里敢受?赶紧起身避开,疾声道:“太子妃勿要如此,岂非折煞微臣?快快请起,快快请起!”

    李承乾亦是唏嘘不已,这两日他与太子妃深谈多次,终于让其明白眼下之处境已经不可逆转,储位丢失已成定局,甚至究竟何时会迎来父皇赐下的白绫、鸩酒亦未可知,已经做好了阖家上下共赴黄泉之准备……然而此刻听闻房俊愿意护佑世子之性命,一瞬间便使得太子妃早先构筑的防线彻底崩溃。

    他伸手将太子妃扶起,垂泪道:“二郎义薄云天,答允的事情便一定会去做,可你这般大礼,岂不是让他即便明知事不可为却仍得冒死去做?此非孤之本意也。”

    他深信房俊之为人,既然答允下来,只要条件允可便一定回去做,可是太子妃这一拜,岂非将房俊道德绑架,明知不可为也得拼了命去做?

    这绝非他的初衷。

    苏氏被李承乾搀扶起来,一双秀眸泪水涟涟,望着李承乾的目光满是哀求:“殿下……”

    她的确有些自私,但她明白,以房俊的能力若是天塌之时不管不顾去营救世子,还是有几分可能成事的,而且这也是世子唯一生还之希望。即便明知如此可能将房俊陷入死地,可身为人母,面对孩子唯一的希望,她想高尚也高尚不起来……

    房俊立于一旁,看着夫妻两个相拥抱在一起,李承乾不断在苏氏耳边呢喃劝说,心底重重叹了一口气。

    他就不明白了,难不成李二那厮嗑药嗑多了嗑坏了脑子,所以非得易储不可?

    从刘洎马车上下来,房俊策骑直奔江夏郡王府,李道宗与马周坐在花厅内,见到房俊衣衫湿透,赶紧让人待他去洗了个澡,换了一身衣裳,等房俊换好衣裳出来,酒宴已经备下,三人聚在花厅内小酌。

    李道宗今日明显被陛下摆了一道,试图以此等方式离间他与东宫的关系,这令他非常不爽。

    他李道宗十几岁便跟在李二陛下屁股后头打江山,“玄武门之变”的时候更是毫无犹豫的鼎力相助,如今换来的却是这般猜忌……

    心情不好,喝酒易醉,半壶老酒下肚,李道宗面色酡红、两眼迷离,开始吐槽李二陛下的不信任,甚至毫无避讳的表达对易储之不满,然后酩酊大醉,被侍女搀扶着回去歇息。

    房俊不知李道宗真醉假醉,那些话到底是有心还是失言,总之正主醉了,这顿酒也就告一段落。

    两人出了府门,马周看着瓢泼也似的大雨,担忧道:“好不容易关中各处水道的水位降下去,这场大雨又得将水位重新拉起,不少临时搭建的堤坝恐怕无法承受洪水冲刷,一旦决堤,后果不堪设想。吾这就出城查看水情,还请二郎敦促太子殿下,让那个‘救援队’多多参预救灾,否则关中百姓怕是要迎来一场灭顶之灾。”

    他是个纯臣,并不是很在意储位之归属,这天下是李二陛下的,他想让哪个儿子当储君便让哪个当,身为人臣,只应在产生朝局波动之时予以平稳、压制,竭尽全力,而不是非得让李二陛下按照自己的意思去设立储君。

    相比于储位归属,他更在意关中受灾之百姓。

    皇帝是谁有什么要紧?

    百姓才是国之根本……

    房俊撑着雨伞,抬眼看着远处水雾濛濛的楼馆房舍,颔首道:“放心吧,‘救援队’现在由我主持,钱粮足够,一旦水情严峻会马上征调兵卒扩充规模,尽可能救助更多灾民。”

    既然有房俊主持,马周立即放下心来,拍了拍房俊肩膀:“二郎抚恤苍生之胸襟,令吾深感敬佩。先告辞了,待到水情有所变化,再派人与你联系。”

    转身走入风雨之中的马车,向着城外驰去。

    出城之后,挑开车帘向外望去,但见雨水茫茫、无边无际,天地山峦皆笼罩其中,进出的天地仿佛铺着一层碧绿的地毯,横铺开去,雨水冲刷之下愈发嫩绿。

    即便如此大雨,依旧有穿着蓑衣、戴着斗笠的农夫穿行与田埂之间,查看秧苗、掘开水道,细心呵护着每一块土地。

    其实盛世并不难出现,唯“吏治清明”而已,只要官居其职、不贪不占,将朝廷政令颁行于天下,纵然偶有天灾,亦能快速予以救援,协助百姓渡过危及,主持恢复灾后重建。

    诺大帝国,总不能处处灾殃吧?

    一地受灾,八方支援,今日你助我,明日我助你,大唐子民一家亲……哪里还怕什么灾祸?

    似房俊这等官员,乃是大唐之福,更是天下苍生之福。明明已经被罢官虢夺兵权,换了别人早已意志消沉、不管天下洪水滔天,但房俊却依旧一片赤诚,竭尽全力救助灾民,这份光风霁月的磊落胸襟,足以令天下绝大多数官员汗颜无地。

    又这样的官员,何愁天下不昌、盛世不临?

    只可惜陛下将其安置于礼部尚书那等务虚的职位之上,以房俊的才能,纵然虢夺其兵权,也应当放在一个足以彰显其能力的职位上,最起码马周觉得自己这个京兆尹就没有房俊干得好……

    只希望这场易储风波尽快过去,朝堂恢复稳定,朝野上下竭尽全力,使得帝国国力更上一层楼。

    *****

    房俊坐着马车回到右屯卫大营,即被李承乾召见。

    抵达李承乾居住的帐篷,发现酒宴已经备好,李承乾更是阻止他施礼,亲热的拉着他的手入席,笑道:“今日大雨,闲来无事,孤要好生跟二郎喝几杯。”

    房俊却坐不住了,急忙站起,因为一旁衣裳华美、身姿窈窕的执壶女子,居然是太子妃……

    谁能受得住太子妃服侍斟酒?

    房俊惶恐道:“二位殿下这是何故?微臣诚惶诚恐。”

    李承乾哈哈大笑:“二郎速速坐下,要知道这天下能得太子妃斟酒服侍之人寥寥无几,便是孤也享受不得此等待遇。”

    谷</span>

    太子妃苏氏抿着红唇,俏脸上笑容温婉,凑到近前,玉手执壶给房俊斟酒,如兰似麝的香气萦绕鼻端,使得房俊心中一荡,连忙低眉垂眼,双手执杯。

    这份恩遇,着实不同寻常……

    酒过三巡,李承乾与太子妃苏氏一同举杯,稍作沉吟,诚挚道:“孤得二郎之襄助,心中甚慰,此生无憾。然二郎固然是孤之肱骨,却也是父皇之臣下,焉能屡屡违背皇命,使世人讥讽二郎之不忠?假若他日孤被贬斥为民,还请二郎袖手旁观,勿要为了孤在于父皇起冲突,不然遭受牵累,孤与太子妃羞愧难当、死不瞑目!”

    太子妃苏氏亦在一旁举杯,端庄的俏脸上满是温婉笑容,柔声道:“二郎天纵奇才、义薄云天,本该匡扶济世、功垂百代,怎奈天意如此、造化弄人,殿下始终不得承袭大位,不能予二郎指点江山之权……储位之事,便如此作罢,今后吾夫妇将二郎视为知己,也请二郎将吾夫妇当作至交,闲来饮酒品茗,却再无政事羁绊。”

    说着,夫妇两人齐齐举杯,一饮而尽。

    很显然,太子与太子妃已经意识到储位之争不可逆转,丢失储位乃是迟早之事,绝不会因为任何意志而逆天改命。既然如此,又何必让房俊这样忠心耿耿、亦臣亦友的左膀右臂徒费精力,尚要因此遭受陛下之打压?

    原本,以房俊之才华以及陛下之信重,足以在未来权倾天下,进展胸中抱负,于青史之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即便百年之后依旧令人尊崇羡慕、视为楷模,若因太子之故最终落魄下野,再也无缘宰辅之位,这让李承乾夫妇两个于心何忍?

    该做的,不该做的,房俊都已经做到极致,否则东宫绝不会有今日,早已被陛下废黜。

    现在,该是李承乾彻底放手,让麾下这些忠贞之士各奔前程,而不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最终大家一起坠进深渊、无路可走。

    殊为不智,也毫无用处。

    还不如及早止损,彻彻底底放弃储位之念……

    房俊也举杯,沉声道:“储位之事,微臣无能为力,但只要尚在朝中一日,总会竭尽所能护佑殿下及子嗣周全,这不仅是微臣回报殿下的信任倚重,更是为了大唐国祚延续长久,不至于每一次皇位更迭都伴随着血雨腥风。”

    言罢,举杯饮尽。

    李承乾还算稳当,眼圈有些泛红,重重拍了房俊肩膀两下:“尽力而为即可,若当真不可为,孤亦难念二郎恩德,绝无怨尤。”

    太子妃苏氏却已经离席拜倒,秀眸中泪水涟涟,哽噎道:“吾夫妇死不足惜,若二郎当真能够护得住世子,本宫生生世世为牛为马,报答二郎大恩大德!”

    说着,居然以首顿地。

    储位丢失,性命自然朝不保夕,古往今来从未有废太子得善终者,李承乾夫妇早已认命。可身为母亲,又有谁能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孩子随同自己共赴黄泉?

    若房俊当真保得住世子,太子妃愿意付出一切,岂在乎磕几个头?

    太子妃固然真情实意表达感激,但房俊哪里敢受?赶紧起身避开,疾声道:“太子妃勿要如此,岂非折煞微臣?快快请起,快快请起!”

    李承乾亦是唏嘘不已,这两日他与太子妃深谈多次,终于让其明白眼下之处境已经不可逆转,储位丢失已成定局,甚至究竟何时会迎来父皇赐下的白绫、鸩酒亦未可知,已经做好了阖家上下共赴黄泉之准备……然而此刻听闻房俊愿意护佑世子之性命,一瞬间便使得太子妃早先构筑的防线彻底崩溃。

    他伸手将太子妃扶起,垂泪道:“二郎义薄云天,答允的事情便一定会去做,可你这般大礼,岂不是让他即便明知事不可为却仍得冒死去做?此非孤之本意也。”

    他深信房俊之为人,既然答允下来,只要条件允可便一定回去做,可是太子妃这一拜,岂非将房俊道德绑架,明知不可为也得拼了命去做?

    这绝非他的初衷。

    苏氏被李承乾搀扶起来,一双秀眸泪水涟涟,望着李承乾的目光满是哀求:“殿下……”

    她的确有些自私,但她明白,以房俊的能力若是天塌之时不管不顾去营救世子,还是有几分可能成事的,而且这也是世子唯一生还之希望。即便明知如此可能将房俊陷入死地,可身为人母,面对孩子唯一的希望,她想高尚也高尚不起来……

    房俊立于一旁,看着夫妻两个相拥抱在一起,李承乾不断在苏氏耳边呢喃劝说,心底重重叹了一口气。

    他就不明白了,难不成李二那厮嗑药嗑多了嗑坏了脑子,所以非得易储不可?

    从刘洎马车上下来,房俊策骑直奔江夏郡王府,李道宗与马周坐在花厅内,见到房俊衣衫湿透,赶紧让人待他去洗了个澡,换了一身衣裳,等房俊换好衣裳出来,酒宴已经备下,三人聚在花厅内小酌。

    李道宗今日明显被陛下摆了一道,试图以此等方式离间他与东宫的关系,这令他非常不爽。

    他李道宗十几岁便跟在李二陛下屁股后头打江山,“玄武门之变”的时候更是毫无犹豫的鼎力相助,如今换来的却是这般猜忌……

    心情不好,喝酒易醉,半壶老酒下肚,李道宗面色酡红、两眼迷离,开始吐槽李二陛下的不信任,甚至毫无避讳的表达对易储之不满,然后酩酊大醉,被侍女搀扶着回去歇息。

    房俊不知李道宗真醉假醉,那些话到底是有心还是失言,总之正主醉了,这顿酒也就告一段落。

    两人出了府门,马周看着瓢泼也似的大雨,担忧道:“好不容易关中各处水道的水位降下去,这场大雨又得将水位重新拉起,不少临时搭建的堤坝恐怕无法承受洪水冲刷,一旦决堤,后果不堪设想。吾这就出城查看水情,还请二郎敦促太子殿下,让那个‘救援队’多多参预救灾,否则关中百姓怕是要迎来一场灭顶之灾。”

    他是个纯臣,并不是很在意储位之归属,这天下是李二陛下的,他想让哪个儿子当储君便让哪个当,身为人臣,只应在产生朝局波动之时予以平稳、压制,竭尽全力,而不是非得让李二陛下按照自己的意思去设立储君。

    相比于储位归属,他更在意关中受灾之百姓。

    皇帝是谁有什么要紧?

    百姓才是国之根本……

    房俊撑着雨伞,抬眼看着远处水雾濛濛的楼馆房舍,颔首道:“放心吧,‘救援队’现在由我主持,钱粮足够,一旦水情严峻会马上征调兵卒扩充规模,尽可能救助更多灾民。”

    既然有房俊主持,马周立即放下心来,拍了拍房俊肩膀:“二郎抚恤苍生之胸襟,令吾深感敬佩。先告辞了,待到水情有所变化,再派人与你联系。”

    转身走入风雨之中的马车,向着城外驰去。

    出城之后,挑开车帘向外望去,但见雨水茫茫、无边无际,天地山峦皆笼罩其中,进出的天地仿佛铺着一层碧绿的地毯,横铺开去,雨水冲刷之下愈发嫩绿。

    即便如此大雨,依旧有穿着蓑衣、戴着斗笠的农夫穿行与田埂之间,查看秧苗、掘开水道,细心呵护着每一块土地。

    其实盛世并不难出现,唯“吏治清明”而已,只要官居其职、不贪不占,将朝廷政令颁行于天下,纵然偶有天灾,亦能快速予以救援,协助百姓渡过危及,主持恢复灾后重建。

    诺大帝国,总不能处处灾殃吧?

    一地受灾,八方支援,今日你助我,明日我助你,大唐子民一家亲……哪里还怕什么灾祸?

    似房俊这等官员,乃是大唐之福,更是天下苍生之福。明明已经被罢官虢夺兵权,换了别人早已意志消沉、不管天下洪水滔天,但房俊却依旧一片赤诚,竭尽全力救助灾民,这份光风霁月的磊落胸襟,足以令天下绝大多数官员汗颜无地。

    又这样的官员,何愁天下不昌、盛世不临?

    只可惜陛下将其安置于礼部尚书那等务虚的职位之上,以房俊的才能,纵然虢夺其兵权,也应当放在一个足以彰显其能力的职位上,最起码马周觉得自己这个京兆尹就没有房俊干得好……

    只希望这场易储风波尽快过去,朝堂恢复稳定,朝野上下竭尽全力,使得帝国国力更上一层楼。

    *****

    房俊坐着马车回到右屯卫大营,即被李承乾召见。

    抵达李承乾居住的帐篷,发现酒宴已经备好,李承乾更是阻止他施礼,亲热的拉着他的手入席,笑道:“今日大雨,闲来无事,孤要好生跟二郎喝几杯。”

    房俊却坐不住了,急忙站起,因为一旁衣裳华美、身姿窈窕的执壶女子,居然是太子妃……

    谁能受得住太子妃服侍斟酒?

    房俊惶恐道:“二位殿下这是何故?微臣诚惶诚恐。”

    李承乾哈哈大笑:“二郎速速坐下,要知道这天下能得太子妃斟酒服侍之人寥寥无几,便是孤也享受不得此等待遇。”

    谷</span>

    太子妃苏氏抿着红唇,俏脸上笑容温婉,凑到近前,玉手执壶给房俊斟酒,如兰似麝的香气萦绕鼻端,使得房俊心中一荡,连忙低眉垂眼,双手执杯。

    这份恩遇,着实不同寻常……

    酒过三巡,李承乾与太子妃苏氏一同举杯,稍作沉吟,诚挚道:“孤得二郎之襄助,心中甚慰,此生无憾。然二郎固然是孤之肱骨,却也是父皇之臣下,焉能屡屡违背皇命,使世人讥讽二郎之不忠?假若他日孤被贬斥为民,还请二郎袖手旁观,勿要为了孤在于父皇起冲突,不然遭受牵累,孤与太子妃羞愧难当、死不瞑目!”

    太子妃苏氏亦在一旁举杯,端庄的俏脸上满是温婉笑容,柔声道:“二郎天纵奇才、义薄云天,本该匡扶济世、功垂百代,怎奈天意如此、造化弄人,殿下始终不得承袭大位,不能予二郎指点江山之权……储位之事,便如此作罢,今后吾夫妇将二郎视为知己,也请二郎将吾夫妇当作至交,闲来饮酒品茗,却再无政事羁绊。”

    说着,夫妇两人齐齐举杯,一饮而尽。

    很显然,太子与太子妃已经意识到储位之争不可逆转,丢失储位乃是迟早之事,绝不会因为任何意志而逆天改命。既然如此,又何必让房俊这样忠心耿耿、亦臣亦友的左膀右臂徒费精力,尚要因此遭受陛下之打压?

    原本,以房俊之才华以及陛下之信重,足以在未来权倾天下,进展胸中抱负,于青史之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即便百年之后依旧令人尊崇羡慕、视为楷模,若因太子之故最终落魄下野,再也无缘宰辅之位,这让李承乾夫妇两个于心何忍?

    该做的,不该做的,房俊都已经做到极致,否则东宫绝不会有今日,早已被陛下废黜。

    现在,该是李承乾彻底放手,让麾下这些忠贞之士各奔前程,而不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最终大家一起坠进深渊、无路可走。

    殊为不智,也毫无用处。

    还不如及早止损,彻彻底底放弃储位之念……

    房俊也举杯,沉声道:“储位之事,微臣无能为力,但只要尚在朝中一日,总会竭尽所能护佑殿下及子嗣周全,这不仅是微臣回报殿下的信任倚重,更是为了大唐国祚延续长久,不至于每一次皇位更迭都伴随着血雨腥风。”

    言罢,举杯饮尽。

    李承乾还算稳当,眼圈有些泛红,重重拍了房俊肩膀两下:“尽力而为即可,若当真不可为,孤亦难念二郎恩德,绝无怨尤。”

    太子妃苏氏却已经离席拜倒,秀眸中泪水涟涟,哽噎道:“吾夫妇死不足惜,若二郎当真能够护得住世子,本宫生生世世为牛为马,报答二郎大恩大德!”

    说着,居然以首顿地。

    储位丢失,性命自然朝不保夕,古往今来从未有废太子得善终者,李承乾夫妇早已认命。可身为母亲,又有谁能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孩子随同自己共赴黄泉?

    若房俊当真保得住世子,太子妃愿意付出一切,岂在乎磕几个头?

    太子妃固然真情实意表达感激,但房俊哪里敢受?赶紧起身避开,疾声道:“太子妃勿要如此,岂非折煞微臣?快快请起,快快请起!”

    李承乾亦是唏嘘不已,这两日他与太子妃深谈多次,终于让其明白眼下之处境已经不可逆转,储位丢失已成定局,甚至究竟何时会迎来父皇赐下的白绫、鸩酒亦未可知,已经做好了阖家上下共赴黄泉之准备……然而此刻听闻房俊愿意护佑世子之性命,一瞬间便使得太子妃早先构筑的防线彻底崩溃。

    他伸手将太子妃扶起,垂泪道:“二郎义薄云天,答允的事情便一定会去做,可你这般大礼,岂不是让他即便明知事不可为却仍得冒死去做?此非孤之本意也。”

    他深信房俊之为人,既然答允下来,只要条件允可便一定回去做,可是太子妃这一拜,岂非将房俊道德绑架,明知不可为也得拼了命去做?

    这绝非他的初衷。

    苏氏被李承乾搀扶起来,一双秀眸泪水涟涟,望着李承乾的目光满是哀求:“殿下……”

    她的确有些自私,但她明白,以房俊的能力若是天塌之时不管不顾去营救世子,还是有几分可能成事的,而且这也是世子唯一生还之希望。即便明知如此可能将房俊陷入死地,可身为人母,面对孩子唯一的希望,她想高尚也高尚不起来……

    房俊立于一旁,看着夫妻两个相拥抱在一起,李承乾不断在苏氏耳边呢喃劝说,心底重重叹了一口气。

    他就不明白了,难不成李二那厮嗑药嗑多了嗑坏了脑子,所以非得易储不可?

    从刘洎马车上下来,房俊策骑直奔江夏郡王府,李道宗与马周坐在花厅内,见到房俊衣衫湿透,赶紧让人待他去洗了个澡,换了一身衣裳,等房俊换好衣裳出来,酒宴已经备下,三人聚在花厅内小酌。

    李道宗今日明显被陛下摆了一道,试图以此等方式离间他与东宫的关系,这令他非常不爽。

    他李道宗十几岁便跟在李二陛下屁股后头打江山,“玄武门之变”的时候更是毫无犹豫的鼎力相助,如今换来的却是这般猜忌……

    心情不好,喝酒易醉,半壶老酒下肚,李道宗面色酡红、两眼迷离,开始吐槽李二陛下的不信任,甚至毫无避讳的表达对易储之不满,然后酩酊大醉,被侍女搀扶着回去歇息。

    房俊不知李道宗真醉假醉,那些话到底是有心还是失言,总之正主醉了,这顿酒也就告一段落。

    两人出了府门,马周看着瓢泼也似的大雨,担忧道:“好不容易关中各处水道的水位降下去,这场大雨又得将水位重新拉起,不少临时搭建的堤坝恐怕无法承受洪水冲刷,一旦决堤,后果不堪设想。吾这就出城查看水情,还请二郎敦促太子殿下,让那个‘救援队’多多参预救灾,否则关中百姓怕是要迎来一场灭顶之灾。”

    他是个纯臣,并不是很在意储位之归属,这天下是李二陛下的,他想让哪个儿子当储君便让哪个当,身为人臣,只应在产生朝局波动之时予以平稳、压制,竭尽全力,而不是非得让李二陛下按照自己的意思去设立储君。

    相比于储位归属,他更在意关中受灾之百姓。

    皇帝是谁有什么要紧?

    百姓才是国之根本……

    房俊撑着雨伞,抬眼看着远处水雾濛濛的楼馆房舍,颔首道:“放心吧,‘救援队’现在由我主持,钱粮足够,一旦水情严峻会马上征调兵卒扩充规模,尽可能救助更多灾民。”

    既然有房俊主持,马周立即放下心来,拍了拍房俊肩膀:“二郎抚恤苍生之胸襟,令吾深感敬佩。先告辞了,待到水情有所变化,再派人与你联系。”

    转身走入风雨之中的马车,向着城外驰去。

    出城之后,挑开车帘向外望去,但见雨水茫茫、无边无际,天地山峦皆笼罩其中,进出的天地仿佛铺着一层碧绿的地毯,横铺开去,雨水冲刷之下愈发嫩绿。

    即便如此大雨,依旧有穿着蓑衣、戴着斗笠的农夫穿行与田埂之间,查看秧苗、掘开水道,细心呵护着每一块土地。

    其实盛世并不难出现,唯“吏治清明”而已,只要官居其职、不贪不占,将朝廷政令颁行于天下,纵然偶有天灾,亦能快速予以救援,协助百姓渡过危及,主持恢复灾后重建。

    诺大帝国,总不能处处灾殃吧?

    一地受灾,八方支援,今日你助我,明日我助你,大唐子民一家亲……哪里还怕什么灾祸?

    似房俊这等官员,乃是大唐之福,更是天下苍生之福。明明已经被罢官虢夺兵权,换了别人早已意志消沉、不管天下洪水滔天,但房俊却依旧一片赤诚,竭尽全力救助灾民,这份光风霁月的磊落胸襟,足以令天下绝大多数官员汗颜无地。

    又这样的官员,何愁天下不昌、盛世不临?

    只可惜陛下将其安置于礼部尚书那等务虚的职位之上,以房俊的才能,纵然虢夺其兵权,也应当放在一个足以彰显其能力的职位上,最起码马周觉得自己这个京兆尹就没有房俊干得好……

    只希望这场易储风波尽快过去,朝堂恢复稳定,朝野上下竭尽全力,使得帝国国力更上一层楼。

    *****

    房俊坐着马车回到右屯卫大营,即被李承乾召见。

    抵达李承乾居住的帐篷,发现酒宴已经备好,李承乾更是阻止他施礼,亲热的拉着他的手入席,笑道:“今日大雨,闲来无事,孤要好生跟二郎喝几杯。”

    房俊却坐不住了,急忙站起,因为一旁衣裳华美、身姿窈窕的执壶女子,居然是太子妃……

    谁能受得住太子妃服侍斟酒?

    房俊惶恐道:“二位殿下这是何故?微臣诚惶诚恐。”

    李承乾哈哈大笑:“二郎速速坐下,要知道这天下能得太子妃斟酒服侍之人寥寥无几,便是孤也享受不得此等待遇。”

    谷</span>

    太子妃苏氏抿着红唇,俏脸上笑容温婉,凑到近前,玉手执壶给房俊斟酒,如兰似麝的香气萦绕鼻端,使得房俊心中一荡,连忙低眉垂眼,双手执杯。

    这份恩遇,着实不同寻常……

    酒过三巡,李承乾与太子妃苏氏一同举杯,稍作沉吟,诚挚道:“孤得二郎之襄助,心中甚慰,此生无憾。然二郎固然是孤之肱骨,却也是父皇之臣下,焉能屡屡违背皇命,使世人讥讽二郎之不忠?假若他日孤被贬斥为民,还请二郎袖手旁观,勿要为了孤在于父皇起冲突,不然遭受牵累,孤与太子妃羞愧难当、死不瞑目!”

    太子妃苏氏亦在一旁举杯,端庄的俏脸上满是温婉笑容,柔声道:“二郎天纵奇才、义薄云天,本该匡扶济世、功垂百代,怎奈天意如此、造化弄人,殿下始终不得承袭大位,不能予二郎指点江山之权……储位之事,便如此作罢,今后吾夫妇将二郎视为知己,也请二郎将吾夫妇当作至交,闲来饮酒品茗,却再无政事羁绊。”

    说着,夫妇两人齐齐举杯,一饮而尽。

    很显然,太子与太子妃已经意识到储位之争不可逆转,丢失储位乃是迟早之事,绝不会因为任何意志而逆天改命。既然如此,又何必让房俊这样忠心耿耿、亦臣亦友的左膀右臂徒费精力,尚要因此遭受陛下之打压?

    原本,以房俊之才华以及陛下之信重,足以在未来权倾天下,进展胸中抱负,于青史之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即便百年之后依旧令人尊崇羡慕、视为楷模,若因太子之故最终落魄下野,再也无缘宰辅之位,这让李承乾夫妇两个于心何忍?

    该做的,不该做的,房俊都已经做到极致,否则东宫绝不会有今日,早已被陛下废黜。

    现在,该是李承乾彻底放手,让麾下这些忠贞之士各奔前程,而不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最终大家一起坠进深渊、无路可走。

    殊为不智,也毫无用处。

    还不如及早止损,彻彻底底放弃储位之念……

    房俊也举杯,沉声道:“储位之事,微臣无能为力,但只要尚在朝中一日,总会竭尽所能护佑殿下及子嗣周全,这不仅是微臣回报殿下的信任倚重,更是为了大唐国祚延续长久,不至于每一次皇位更迭都伴随着血雨腥风。”

    言罢,举杯饮尽。

    李承乾还算稳当,眼圈有些泛红,重重拍了房俊肩膀两下:“尽力而为即可,若当真不可为,孤亦难念二郎恩德,绝无怨尤。”

    太子妃苏氏却已经离席拜倒,秀眸中泪水涟涟,哽噎道:“吾夫妇死不足惜,若二郎当真能够护得住世子,本宫生生世世为牛为马,报答二郎大恩大德!”

    说着,居然以首顿地。

    储位丢失,性命自然朝不保夕,古往今来从未有废太子得善终者,李承乾夫妇早已认命。可身为母亲,又有谁能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孩子随同自己共赴黄泉?

    若房俊当真保得住世子,太子妃愿意付出一切,岂在乎磕几个头?

    太子妃固然真情实意表达感激,但房俊哪里敢受?赶紧起身避开,疾声道:“太子妃勿要如此,岂非折煞微臣?快快请起,快快请起!”

    李承乾亦是唏嘘不已,这两日他与太子妃深谈多次,终于让其明白眼下之处境已经不可逆转,储位丢失已成定局,甚至究竟何时会迎来父皇赐下的白绫、鸩酒亦未可知,已经做好了阖家上下共赴黄泉之准备……然而此刻听闻房俊愿意护佑世子之性命,一瞬间便使得太子妃早先构筑的防线彻底崩溃。

    他伸手将太子妃扶起,垂泪道:“二郎义薄云天,答允的事情便一定会去做,可你这般大礼,岂不是让他即便明知事不可为却仍得冒死去做?此非孤之本意也。”

    他深信房俊之为人,既然答允下来,只要条件允可便一定回去做,可是太子妃这一拜,岂非将房俊道德绑架,明知不可为也得拼了命去做?

    这绝非他的初衷。

    苏氏被李承乾搀扶起来,一双秀眸泪水涟涟,望着李承乾的目光满是哀求:“殿下……”

    她的确有些自私,但她明白,以房俊的能力若是天塌之时不管不顾去营救世子,还是有几分可能成事的,而且这也是世子唯一生还之希望。即便明知如此可能将房俊陷入死地,可身为人母,面对孩子唯一的希望,她想高尚也高尚不起来……

    房俊立于一旁,看着夫妻两个相拥抱在一起,李承乾不断在苏氏耳边呢喃劝说,心底重重叹了一口气。

    他就不明白了,难不成李二那厮嗑药嗑多了嗑坏了脑子,所以非得易储不可?

    从刘洎马车上下来,房俊策骑直奔江夏郡王府,李道宗与马周坐在花厅内,见到房俊衣衫湿透,赶紧让人待他去洗了个澡,换了一身衣裳,等房俊换好衣裳出来,酒宴已经备下,三人聚在花厅内小酌。

    李道宗今日明显被陛下摆了一道,试图以此等方式离间他与东宫的关系,这令他非常不爽。

    他李道宗十几岁便跟在李二陛下屁股后头打江山,“玄武门之变”的时候更是毫无犹豫的鼎力相助,如今换来的却是这般猜忌……

    心情不好,喝酒易醉,半壶老酒下肚,李道宗面色酡红、两眼迷离,开始吐槽李二陛下的不信任,甚至毫无避讳的表达对易储之不满,然后酩酊大醉,被侍女搀扶着回去歇息。

    房俊不知李道宗真醉假醉,那些话到底是有心还是失言,总之正主醉了,这顿酒也就告一段落。

    两人出了府门,马周看着瓢泼也似的大雨,担忧道:“好不容易关中各处水道的水位降下去,这场大雨又得将水位重新拉起,不少临时搭建的堤坝恐怕无法承受洪水冲刷,一旦决堤,后果不堪设想。吾这就出城查看水情,还请二郎敦促太子殿下,让那个‘救援队’多多参预救灾,否则关中百姓怕是要迎来一场灭顶之灾。”

    他是个纯臣,并不是很在意储位之归属,这天下是李二陛下的,他想让哪个儿子当储君便让哪个当,身为人臣,只应在产生朝局波动之时予以平稳、压制,竭尽全力,而不是非得让李二陛下按照自己的意思去设立储君。

    相比于储位归属,他更在意关中受灾之百姓。

    皇帝是谁有什么要紧?

    百姓才是国之根本……

    房俊撑着雨伞,抬眼看着远处水雾濛濛的楼馆房舍,颔首道:“放心吧,‘救援队’现在由我主持,钱粮足够,一旦水情严峻会马上征调兵卒扩充规模,尽可能救助更多灾民。”

    既然有房俊主持,马周立即放下心来,拍了拍房俊肩膀:“二郎抚恤苍生之胸襟,令吾深感敬佩。先告辞了,待到水情有所变化,再派人与你联系。”

    转身走入风雨之中的马车,向着城外驰去。

    出城之后,挑开车帘向外望去,但见雨水茫茫、无边无际,天地山峦皆笼罩其中,进出的天地仿佛铺着一层碧绿的地毯,横铺开去,雨水冲刷之下愈发嫩绿。

    即便如此大雨,依旧有穿着蓑衣、戴着斗笠的农夫穿行与田埂之间,查看秧苗、掘开水道,细心呵护着每一块土地。

    其实盛世并不难出现,唯“吏治清明”而已,只要官居其职、不贪不占,将朝廷政令颁行于天下,纵然偶有天灾,亦能快速予以救援,协助百姓渡过危及,主持恢复灾后重建。

    诺大帝国,总不能处处灾殃吧?

    一地受灾,八方支援,今日你助我,明日我助你,大唐子民一家亲……哪里还怕什么灾祸?

    似房俊这等官员,乃是大唐之福,更是天下苍生之福。明明已经被罢官虢夺兵权,换了别人早已意志消沉、不管天下洪水滔天,但房俊却依旧一片赤诚,竭尽全力救助灾民,这份光风霁月的磊落胸襟,足以令天下绝大多数官员汗颜无地。

    又这样的官员,何愁天下不昌、盛世不临?

    只可惜陛下将其安置于礼部尚书那等务虚的职位之上,以房俊的才能,纵然虢夺其兵权,也应当放在一个足以彰显其能力的职位上,最起码马周觉得自己这个京兆尹就没有房俊干得好……

    只希望这场易储风波尽快过去,朝堂恢复稳定,朝野上下竭尽全力,使得帝国国力更上一层楼。

    *****

    房俊坐着马车回到右屯卫大营,即被李承乾召见。

    抵达李承乾居住的帐篷,发现酒宴已经备好,李承乾更是阻止他施礼,亲热的拉着他的手入席,笑道:“今日大雨,闲来无事,孤要好生跟二郎喝几杯。”

    房俊却坐不住了,急忙站起,因为一旁衣裳华美、身姿窈窕的执壶女子,居然是太子妃……

    谁能受得住太子妃服侍斟酒?

    房俊惶恐道:“二位殿下这是何故?微臣诚惶诚恐。”

    李承乾哈哈大笑:“二郎速速坐下,要知道这天下能得太子妃斟酒服侍之人寥寥无几,便是孤也享受不得此等待遇。”

    谷</span>

    太子妃苏氏抿着红唇,俏脸上笑容温婉,凑到近前,玉手执壶给房俊斟酒,如兰似麝的香气萦绕鼻端,使得房俊心中一荡,连忙低眉垂眼,双手执杯。

    这份恩遇,着实不同寻常……

    酒过三巡,李承乾与太子妃苏氏一同举杯,稍作沉吟,诚挚道:“孤得二郎之襄助,心中甚慰,此生无憾。然二郎固然是孤之肱骨,却也是父皇之臣下,焉能屡屡违背皇命,使世人讥讽二郎之不忠?假若他日孤被贬斥为民,还请二郎袖手旁观,勿要为了孤在于父皇起冲突,不然遭受牵累,孤与太子妃羞愧难当、死不瞑目!”

    太子妃苏氏亦在一旁举杯,端庄的俏脸上满是温婉笑容,柔声道:“二郎天纵奇才、义薄云天,本该匡扶济世、功垂百代,怎奈天意如此、造化弄人,殿下始终不得承袭大位,不能予二郎指点江山之权……储位之事,便如此作罢,今后吾夫妇将二郎视为知己,也请二郎将吾夫妇当作至交,闲来饮酒品茗,却再无政事羁绊。”

    说着,夫妇两人齐齐举杯,一饮而尽。

    很显然,太子与太子妃已经意识到储位之争不可逆转,丢失储位乃是迟早之事,绝不会因为任何意志而逆天改命。既然如此,又何必让房俊这样忠心耿耿、亦臣亦友的左膀右臂徒费精力,尚要因此遭受陛下之打压?

    原本,以房俊之才华以及陛下之信重,足以在未来权倾天下,进展胸中抱负,于青史之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即便百年之后依旧令人尊崇羡慕、视为楷模,若因太子之故最终落魄下野,再也无缘宰辅之位,这让李承乾夫妇两个于心何忍?

    该做的,不该做的,房俊都已经做到极致,否则东宫绝不会有今日,早已被陛下废黜。

    现在,该是李承乾彻底放手,让麾下这些忠贞之士各奔前程,而不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最终大家一起坠进深渊、无路可走。

    殊为不智,也毫无用处。

    还不如及早止损,彻彻底底放弃储位之念……

    房俊也举杯,沉声道:“储位之事,微臣无能为力,但只要尚在朝中一日,总会竭尽所能护佑殿下及子嗣周全,这不仅是微臣回报殿下的信任倚重,更是为了大唐国祚延续长久,不至于每一次皇位更迭都伴随着血雨腥风。”

    言罢,举杯饮尽。

    李承乾还算稳当,眼圈有些泛红,重重拍了房俊肩膀两下:“尽力而为即可,若当真不可为,孤亦难念二郎恩德,绝无怨尤。”

    太子妃苏氏却已经离席拜倒,秀眸中泪水涟涟,哽噎道:“吾夫妇死不足惜,若二郎当真能够护得住世子,本宫生生世世为牛为马,报答二郎大恩大德!”

    说着,居然以首顿地。

    储位丢失,性命自然朝不保夕,古往今来从未有废太子得善终者,李承乾夫妇早已认命。可身为母亲,又有谁能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孩子随同自己共赴黄泉?

    若房俊当真保得住世子,太子妃愿意付出一切,岂在乎磕几个头?

    太子妃固然真情实意表达感激,但房俊哪里敢受?赶紧起身避开,疾声道:“太子妃勿要如此,岂非折煞微臣?快快请起,快快请起!”

    李承乾亦是唏嘘不已,这两日他与太子妃深谈多次,终于让其明白眼下之处境已经不可逆转,储位丢失已成定局,甚至究竟何时会迎来父皇赐下的白绫、鸩酒亦未可知,已经做好了阖家上下共赴黄泉之准备……然而此刻听闻房俊愿意护佑世子之性命,一瞬间便使得太子妃早先构筑的防线彻底崩溃。

    他伸手将太子妃扶起,垂泪道:“二郎义薄云天,答允的事情便一定会去做,可你这般大礼,岂不是让他即便明知事不可为却仍得冒死去做?此非孤之本意也。”

    他深信房俊之为人,既然答允下来,只要条件允可便一定回去做,可是太子妃这一拜,岂非将房俊道德绑架,明知不可为也得拼了命去做?

    这绝非他的初衷。

    苏氏被李承乾搀扶起来,一双秀眸泪水涟涟,望着李承乾的目光满是哀求:“殿下……”

    她的确有些自私,但她明白,以房俊的能力若是天塌之时不管不顾去营救世子,还是有几分可能成事的,而且这也是世子唯一生还之希望。即便明知如此可能将房俊陷入死地,可身为人母,面对孩子唯一的希望,她想高尚也高尚不起来……

    房俊立于一旁,看着夫妻两个相拥抱在一起,李承乾不断在苏氏耳边呢喃劝说,心底重重叹了一口气。

    他就不明白了,难不成李二那厮嗑药嗑多了嗑坏了脑子,所以非得易储不可?

    从刘洎马车上下来,房俊策骑直奔江夏郡王府,李道宗与马周坐在花厅内,见到房俊衣衫湿透,赶紧让人待他去洗了个澡,换了一身衣裳,等房俊换好衣裳出来,酒宴已经备下,三人聚在花厅内小酌。

    李道宗今日明显被陛下摆了一道,试图以此等方式离间他与东宫的关系,这令他非常不爽。

    他李道宗十几岁便跟在李二陛下屁股后头打江山,“玄武门之变”的时候更是毫无犹豫的鼎力相助,如今换来的却是这般猜忌……

    心情不好,喝酒易醉,半壶老酒下肚,李道宗面色酡红、两眼迷离,开始吐槽李二陛下的不信任,甚至毫无避讳的表达对易储之不满,然后酩酊大醉,被侍女搀扶着回去歇息。

    房俊不知李道宗真醉假醉,那些话到底是有心还是失言,总之正主醉了,这顿酒也就告一段落。

    两人出了府门,马周看着瓢泼也似的大雨,担忧道:“好不容易关中各处水道的水位降下去,这场大雨又得将水位重新拉起,不少临时搭建的堤坝恐怕无法承受洪水冲刷,一旦决堤,后果不堪设想。吾这就出城查看水情,还请二郎敦促太子殿下,让那个‘救援队’多多参预救灾,否则关中百姓怕是要迎来一场灭顶之灾。”

    他是个纯臣,并不是很在意储位之归属,这天下是李二陛下的,他想让哪个儿子当储君便让哪个当,身为人臣,只应在产生朝局波动之时予以平稳、压制,竭尽全力,而不是非得让李二陛下按照自己的意思去设立储君。

    相比于储位归属,他更在意关中受灾之百姓。

    皇帝是谁有什么要紧?

    百姓才是国之根本……

    房俊撑着雨伞,抬眼看着远处水雾濛濛的楼馆房舍,颔首道:“放心吧,‘救援队’现在由我主持,钱粮足够,一旦水情严峻会马上征调兵卒扩充规模,尽可能救助更多灾民。”

    既然有房俊主持,马周立即放下心来,拍了拍房俊肩膀:“二郎抚恤苍生之胸襟,令吾深感敬佩。先告辞了,待到水情有所变化,再派人与你联系。”

    转身走入风雨之中的马车,向着城外驰去。

    出城之后,挑开车帘向外望去,但见雨水茫茫、无边无际,天地山峦皆笼罩其中,进出的天地仿佛铺着一层碧绿的地毯,横铺开去,雨水冲刷之下愈发嫩绿。

    即便如此大雨,依旧有穿着蓑衣、戴着斗笠的农夫穿行与田埂之间,查看秧苗、掘开水道,细心呵护着每一块土地。

    其实盛世并不难出现,唯“吏治清明”而已,只要官居其职、不贪不占,将朝廷政令颁行于天下,纵然偶有天灾,亦能快速予以救援,协助百姓渡过危及,主持恢复灾后重建。

    诺大帝国,总不能处处灾殃吧?

    一地受灾,八方支援,今日你助我,明日我助你,大唐子民一家亲……哪里还怕什么灾祸?

    似房俊这等官员,乃是大唐之福,更是天下苍生之福。明明已经被罢官虢夺兵权,换了别人早已意志消沉、不管天下洪水滔天,但房俊却依旧一片赤诚,竭尽全力救助灾民,这份光风霁月的磊落胸襟,足以令天下绝大多数官员汗颜无地。

    又这样的官员,何愁天下不昌、盛世不临?

    只可惜陛下将其安置于礼部尚书那等务虚的职位之上,以房俊的才能,纵然虢夺其兵权,也应当放在一个足以彰显其能力的职位上,最起码马周觉得自己这个京兆尹就没有房俊干得好……

    只希望这场易储风波尽快过去,朝堂恢复稳定,朝野上下竭尽全力,使得帝国国力更上一层楼。

    *****

    房俊坐着马车回到右屯卫大营,即被李承乾召见。

    抵达李承乾居住的帐篷,发现酒宴已经备好,李承乾更是阻止他施礼,亲热的拉着他的手入席,笑道:“今日大雨,闲来无事,孤要好生跟二郎喝几杯。”

    房俊却坐不住了,急忙站起,因为一旁衣裳华美、身姿窈窕的执壶女子,居然是太子妃……

    谁能受得住太子妃服侍斟酒?

    房俊惶恐道:“二位殿下这是何故?微臣诚惶诚恐。”

    李承乾哈哈大笑:“二郎速速坐下,要知道这天下能得太子妃斟酒服侍之人寥寥无几,便是孤也享受不得此等待遇。”

    谷</span>

    太子妃苏氏抿着红唇,俏脸上笑容温婉,凑到近前,玉手执壶给房俊斟酒,如兰似麝的香气萦绕鼻端,使得房俊心中一荡,连忙低眉垂眼,双手执杯。

    这份恩遇,着实不同寻常……

    酒过三巡,李承乾与太子妃苏氏一同举杯,稍作沉吟,诚挚道:“孤得二郎之襄助,心中甚慰,此生无憾。然二郎固然是孤之肱骨,却也是父皇之臣下,焉能屡屡违背皇命,使世人讥讽二郎之不忠?假若他日孤被贬斥为民,还请二郎袖手旁观,勿要为了孤在于父皇起冲突,不然遭受牵累,孤与太子妃羞愧难当、死不瞑目!”

    太子妃苏氏亦在一旁举杯,端庄的俏脸上满是温婉笑容,柔声道:“二郎天纵奇才、义薄云天,本该匡扶济世、功垂百代,怎奈天意如此、造化弄人,殿下始终不得承袭大位,不能予二郎指点江山之权……储位之事,便如此作罢,今后吾夫妇将二郎视为知己,也请二郎将吾夫妇当作至交,闲来饮酒品茗,却再无政事羁绊。”

    说着,夫妇两人齐齐举杯,一饮而尽。

    很显然,太子与太子妃已经意识到储位之争不可逆转,丢失储位乃是迟早之事,绝不会因为任何意志而逆天改命。既然如此,又何必让房俊这样忠心耿耿、亦臣亦友的左膀右臂徒费精力,尚要因此遭受陛下之打压?

    原本,以房俊之才华以及陛下之信重,足以在未来权倾天下,进展胸中抱负,于青史之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即便百年之后依旧令人尊崇羡慕、视为楷模,若因太子之故最终落魄下野,再也无缘宰辅之位,这让李承乾夫妇两个于心何忍?

    该做的,不该做的,房俊都已经做到极致,否则东宫绝不会有今日,早已被陛下废黜。

    现在,该是李承乾彻底放手,让麾下这些忠贞之士各奔前程,而不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最终大家一起坠进深渊、无路可走。

    殊为不智,也毫无用处。

    还不如及早止损,彻彻底底放弃储位之念……

    房俊也举杯,沉声道:“储位之事,微臣无能为力,但只要尚在朝中一日,总会竭尽所能护佑殿下及子嗣周全,这不仅是微臣回报殿下的信任倚重,更是为了大唐国祚延续长久,不至于每一次皇位更迭都伴随着血雨腥风。”

    言罢,举杯饮尽。

    李承乾还算稳当,眼圈有些泛红,重重拍了房俊肩膀两下:“尽力而为即可,若当真不可为,孤亦难念二郎恩德,绝无怨尤。”

    太子妃苏氏却已经离席拜倒,秀眸中泪水涟涟,哽噎道:“吾夫妇死不足惜,若二郎当真能够护得住世子,本宫生生世世为牛为马,报答二郎大恩大德!”

    说着,居然以首顿地。

    储位丢失,性命自然朝不保夕,古往今来从未有废太子得善终者,李承乾夫妇早已认命。可身为母亲,又有谁能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孩子随同自己共赴黄泉?

    若房俊当真保得住世子,太子妃愿意付出一切,岂在乎磕几个头?

    太子妃固然真情实意表达感激,但房俊哪里敢受?赶紧起身避开,疾声道:“太子妃勿要如此,岂非折煞微臣?快快请起,快快请起!”

    李承乾亦是唏嘘不已,这两日他与太子妃深谈多次,终于让其明白眼下之处境已经不可逆转,储位丢失已成定局,甚至究竟何时会迎来父皇赐下的白绫、鸩酒亦未可知,已经做好了阖家上下共赴黄泉之准备……然而此刻听闻房俊愿意护佑世子之性命,一瞬间便使得太子妃早先构筑的防线彻底崩溃。

    他伸手将太子妃扶起,垂泪道:“二郎义薄云天,答允的事情便一定会去做,可你这般大礼,岂不是让他即便明知事不可为却仍得冒死去做?此非孤之本意也。”

    他深信房俊之为人,既然答允下来,只要条件允可便一定回去做,可是太子妃这一拜,岂非将房俊道德绑架,明知不可为也得拼了命去做?

    这绝非他的初衷。

    苏氏被李承乾搀扶起来,一双秀眸泪水涟涟,望着李承乾的目光满是哀求:“殿下……”

    她的确有些自私,但她明白,以房俊的能力若是天塌之时不管不顾去营救世子,还是有几分可能成事的,而且这也是世子唯一生还之希望。即便明知如此可能将房俊陷入死地,可身为人母,面对孩子唯一的希望,她想高尚也高尚不起来……

    房俊立于一旁,看着夫妻两个相拥抱在一起,李承乾不断在苏氏耳边呢喃劝说,心底重重叹了一口气。

    他就不明白了,难不成李二那厮嗑药嗑多了嗑坏了脑子,所以非得易储不可?

    从刘洎马车上下来,房俊策骑直奔江夏郡王府,李道宗与马周坐在花厅内,见到房俊衣衫湿透,赶紧让人待他去洗了个澡,换了一身衣裳,等房俊换好衣裳出来,酒宴已经备下,三人聚在花厅内小酌。

    李道宗今日明显被陛下摆了一道,试图以此等方式离间他与东宫的关系,这令他非常不爽。

    他李道宗十几岁便跟在李二陛下屁股后头打江山,“玄武门之变”的时候更是毫无犹豫的鼎力相助,如今换来的却是这般猜忌……

    心情不好,喝酒易醉,半壶老酒下肚,李道宗面色酡红、两眼迷离,开始吐槽李二陛下的不信任,甚至毫无避讳的表达对易储之不满,然后酩酊大醉,被侍女搀扶着回去歇息。

    房俊不知李道宗真醉假醉,那些话到底是有心还是失言,总之正主醉了,这顿酒也就告一段落。

    两人出了府门,马周看着瓢泼也似的大雨,担忧道:“好不容易关中各处水道的水位降下去,这场大雨又得将水位重新拉起,不少临时搭建的堤坝恐怕无法承受洪水冲刷,一旦决堤,后果不堪设想。吾这就出城查看水情,还请二郎敦促太子殿下,让那个‘救援队’多多参预救灾,否则关中百姓怕是要迎来一场灭顶之灾。”

    他是个纯臣,并不是很在意储位之归属,这天下是李二陛下的,他想让哪个儿子当储君便让哪个当,身为人臣,只应在产生朝局波动之时予以平稳、压制,竭尽全力,而不是非得让李二陛下按照自己的意思去设立储君。

    相比于储位归属,他更在意关中受灾之百姓。

    皇帝是谁有什么要紧?

    百姓才是国之根本……

    房俊撑着雨伞,抬眼看着远处水雾濛濛的楼馆房舍,颔首道:“放心吧,‘救援队’现在由我主持,钱粮足够,一旦水情严峻会马上征调兵卒扩充规模,尽可能救助更多灾民。”

    既然有房俊主持,马周立即放下心来,拍了拍房俊肩膀:“二郎抚恤苍生之胸襟,令吾深感敬佩。先告辞了,待到水情有所变化,再派人与你联系。”

    转身走入风雨之中的马车,向着城外驰去。

    出城之后,挑开车帘向外望去,但见雨水茫茫、无边无际,天地山峦皆笼罩其中,进出的天地仿佛铺着一层碧绿的地毯,横铺开去,雨水冲刷之下愈发嫩绿。

    即便如此大雨,依旧有穿着蓑衣、戴着斗笠的农夫穿行与田埂之间,查看秧苗、掘开水道,细心呵护着每一块土地。

    其实盛世并不难出现,唯“吏治清明”而已,只要官居其职、不贪不占,将朝廷政令颁行于天下,纵然偶有天灾,亦能快速予以救援,协助百姓渡过危及,主持恢复灾后重建。

    诺大帝国,总不能处处灾殃吧?

    一地受灾,八方支援,今日你助我,明日我助你,大唐子民一家亲……哪里还怕什么灾祸?

    似房俊这等官员,乃是大唐之福,更是天下苍生之福。明明已经被罢官虢夺兵权,换了别人早已意志消沉、不管天下洪水滔天,但房俊却依旧一片赤诚,竭尽全力救助灾民,这份光风霁月的磊落胸襟,足以令天下绝大多数官员汗颜无地。

    又这样的官员,何愁天下不昌、盛世不临?

    只可惜陛下将其安置于礼部尚书那等务虚的职位之上,以房俊的才能,纵然虢夺其兵权,也应当放在一个足以彰显其能力的职位上,最起码马周觉得自己这个京兆尹就没有房俊干得好……

    只希望这场易储风波尽快过去,朝堂恢复稳定,朝野上下竭尽全力,使得帝国国力更上一层楼。

    *****

    房俊坐着马车回到右屯卫大营,即被李承乾召见。

    抵达李承乾居住的帐篷,发现酒宴已经备好,李承乾更是阻止他施礼,亲热的拉着他的手入席,笑道:“今日大雨,闲来无事,孤要好生跟二郎喝几杯。”

    房俊却坐不住了,急忙站起,因为一旁衣裳华美、身姿窈窕的执壶女子,居然是太子妃……

    谁能受得住太子妃服侍斟酒?

    房俊惶恐道:“二位殿下这是何故?微臣诚惶诚恐。”

    李承乾哈哈大笑:“二郎速速坐下,要知道这天下能得太子妃斟酒服侍之人寥寥无几,便是孤也享受不得此等待遇。”

    谷</span>

    太子妃苏氏抿着红唇,俏脸上笑容温婉,凑到近前,玉手执壶给房俊斟酒,如兰似麝的香气萦绕鼻端,使得房俊心中一荡,连忙低眉垂眼,双手执杯。

    这份恩遇,着实不同寻常……

    酒过三巡,李承乾与太子妃苏氏一同举杯,稍作沉吟,诚挚道:“孤得二郎之襄助,心中甚慰,此生无憾。然二郎固然是孤之肱骨,却也是父皇之臣下,焉能屡屡违背皇命,使世人讥讽二郎之不忠?假若他日孤被贬斥为民,还请二郎袖手旁观,勿要为了孤在于父皇起冲突,不然遭受牵累,孤与太子妃羞愧难当、死不瞑目!”

    太子妃苏氏亦在一旁举杯,端庄的俏脸上满是温婉笑容,柔声道:“二郎天纵奇才、义薄云天,本该匡扶济世、功垂百代,怎奈天意如此、造化弄人,殿下始终不得承袭大位,不能予二郎指点江山之权……储位之事,便如此作罢,今后吾夫妇将二郎视为知己,也请二郎将吾夫妇当作至交,闲来饮酒品茗,却再无政事羁绊。”

    说着,夫妇两人齐齐举杯,一饮而尽。

    很显然,太子与太子妃已经意识到储位之争不可逆转,丢失储位乃是迟早之事,绝不会因为任何意志而逆天改命。既然如此,又何必让房俊这样忠心耿耿、亦臣亦友的左膀右臂徒费精力,尚要因此遭受陛下之打压?

    原本,以房俊之才华以及陛下之信重,足以在未来权倾天下,进展胸中抱负,于青史之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即便百年之后依旧令人尊崇羡慕、视为楷模,若因太子之故最终落魄下野,再也无缘宰辅之位,这让李承乾夫妇两个于心何忍?

    该做的,不该做的,房俊都已经做到极致,否则东宫绝不会有今日,早已被陛下废黜。

    现在,该是李承乾彻底放手,让麾下这些忠贞之士各奔前程,而不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最终大家一起坠进深渊、无路可走。

    殊为不智,也毫无用处。

    还不如及早止损,彻彻底底放弃储位之念……

    房俊也举杯,沉声道:“储位之事,微臣无能为力,但只要尚在朝中一日,总会竭尽所能护佑殿下及子嗣周全,这不仅是微臣回报殿下的信任倚重,更是为了大唐国祚延续长久,不至于每一次皇位更迭都伴随着血雨腥风。”

    言罢,举杯饮尽。

    李承乾还算稳当,眼圈有些泛红,重重拍了房俊肩膀两下:“尽力而为即可,若当真不可为,孤亦难念二郎恩德,绝无怨尤。”

    太子妃苏氏却已经离席拜倒,秀眸中泪水涟涟,哽噎道:“吾夫妇死不足惜,若二郎当真能够护得住世子,本宫生生世世为牛为马,报答二郎大恩大德!”

    说着,居然以首顿地。

    储位丢失,性命自然朝不保夕,古往今来从未有废太子得善终者,李承乾夫妇早已认命。可身为母亲,又有谁能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孩子随同自己共赴黄泉?

    若房俊当真保得住世子,太子妃愿意付出一切,岂在乎磕几个头?

    太子妃固然真情实意表达感激,但房俊哪里敢受?赶紧起身避开,疾声道:“太子妃勿要如此,岂非折煞微臣?快快请起,快快请起!”

    李承乾亦是唏嘘不已,这两日他与太子妃深谈多次,终于让其明白眼下之处境已经不可逆转,储位丢失已成定局,甚至究竟何时会迎来父皇赐下的白绫、鸩酒亦未可知,已经做好了阖家上下共赴黄泉之准备……然而此刻听闻房俊愿意护佑世子之性命,一瞬间便使得太子妃早先构筑的防线彻底崩溃。

    他伸手将太子妃扶起,垂泪道:“二郎义薄云天,答允的事情便一定会去做,可你这般大礼,岂不是让他即便明知事不可为却仍得冒死去做?此非孤之本意也。”

    他深信房俊之为人,既然答允下来,只要条件允可便一定回去做,可是太子妃这一拜,岂非将房俊道德绑架,明知不可为也得拼了命去做?

    这绝非他的初衷。

    苏氏被李承乾搀扶起来,一双秀眸泪水涟涟,望着李承乾的目光满是哀求:“殿下……”

    她的确有些自私,但她明白,以房俊的能力若是天塌之时不管不顾去营救世子,还是有几分可能成事的,而且这也是世子唯一生还之希望。即便明知如此可能将房俊陷入死地,可身为人母,面对孩子唯一的希望,她想高尚也高尚不起来……

    房俊立于一旁,看着夫妻两个相拥抱在一起,李承乾不断在苏氏耳边呢喃劝说,心底重重叹了一口气。

    他就不明白了,难不成李二那厮嗑药嗑多了嗑坏了脑子,所以非得易储不可?

    今时今日之大唐,早已皇权稳固、四海升平,未必需要一个杀伐决断、精力充沛的帝皇去延续开疆拓土的伟业,更需要一个守成之君去保护贞观以来的累累硕果,将这份盛世底蕴沉淀下去,浸透大唐每一分每一寸土地,而后生根发芽,缔造出一个前所未有的辉煌盛世。

    这一点,灭亡了才刚几十年的大隋简直就是前车之鉴。

    隋文帝乃是一代明君,单论治国之功绩,史上少有人及,艰苦朴素、勤政爱民、硬生生将南北朝之时的破败江山经营至米粟丰盈、钱货充沛,可以说已经打下了盛世之底蕴,结果隋炀帝上台之后横征暴敛、苛政待民,四面出击兵威赫赫,十几年的功夫将大隋打得支离破碎,终至亡国。

    如果当年上台的不是雄才大略、杀伐决断的隋炀帝,而是一个性格温和、知人善任的守成之君,如今天下会是怎样?

    历史没有如果,但有迹可循,排除错误答案就行了。

    但李二陛下现在却明显走在一条错误的道路上,他太过野心勃勃,也太过乾纲独断,不满足于眼下取得之成就,毕竟他的理想是超越秦皇汉武,成为“千古一帝”,这并非他一己之力可以做到,所以他想要一个能够锐意进取的接班人,将他的功绩无限延展开去,如此来彰显他的伟大。

    但他却忘记了,步子迈的太大会扯到蛋……

    *****

    暴雨如注,将终南山的花树冲刷得郁郁葱葱,抬眼望去满目苍翠,生机勃勃,大云寺内却是一片愁云惨雾。

    关陇门阀兴旺了几百年,一直盘踞在这片土地上傲视群雄,近十几年来更是随着辅佐李二陛下登基而达到兴盛之巅峰,天下权柄尽操于手。然而却在距离兵变几乎接近成功的那一刻,被东宫逆转击溃,从权力的巅峰坠落深渊。

    几百年的运道也戛然而止。

    虽然李二陛下念及长孙无忌往昔功勋以及文德皇后的情面,准许操办长孙无忌的葬礼,但关陇上下哪里有什么心思操办?自是一切从简,长安城内关陇门阀往来密切的亲戚故旧前来吊唁,也只是来去匆匆,送上几刀烧纸、一份奠仪,便即离去。

    如此敏感之局势下,没人愿意与关陇门阀产生瓜葛……

    白纸裁剪的灵幡被大雨浇得耷拉下来黏在竹竿上,灵堂内香烟缭绕,长孙家子弟跪坐两侧,尽皆无精打采、失魂落魄。长孙无忌不仅是长孙家的家主,更是长孙家的灵魂,他执掌长孙家的这年将这个家族待到关陇第一、甚至天下第一门阀的层次,但族中后辈却无人够能力继承他的衣钵,如今他自尽而亡,整个家族脊梁倒塌,乱成一团。

    一侧的厢房内,宇文士及负手站在窗前一脸憔悴,泛着血丝的眼眸看着清清冷冷的灵堂,重重吐出一口气。

    就算陛下念及旧情,不忍将长孙家阖族发配边疆,失去长孙无忌的长孙家也已经彻彻底底坠落凡尘,三代之内,断无复起之可能。

    他与长孙无忌斗了许多年,一直想着超越长孙无忌攀上“关陇第一家”的地位,如今心愿达成,他却觉得空落落的,因为长孙无忌的死意味着关陇最为荣耀的时代已经过去,留下这样一个残破不堪的局面,纵然成为领袖,又何足喜悦?

    想必于当年长孙无忌将关陇门阀带到巅峰,如今他欲将关陇门阀从深渊之中解救出来,一样的难如登天……

    一旁,须发皆白的令狐德棻一手拈着茶杯,倚在椅背上望着房梁,思维有些放空。

    实则心中悔恨难当。

    当年被房俊与武媚娘连番羞辱,导致颜面尽失,他已经立志潜居府邸安心著书立说,再不理会朝中之事,结果却在长孙无忌半是威胁半是劝说之下重新出山,率领家族跟随长孙无忌起兵。

    然后落到这般败落之结局……

    与关陇其余各家不同,令狐家从他开始算是成为真正的大儒,家中学风极盛,子孙当中也有几个天资不错的,只需沉淀几代人,令狐家便会完全脱离关陇门阀的传统,成为天下有数的书香门第,这才是家业传承千年不坠之正途!

    如今却因他一时糊涂,成了反贼……

    一生之努力,尽付东流。

    家族之生死存亡,全赖李二陛下一念之间……

    他后悔,他身边的独孤览则是肠子都快悔青了!

    想当初,他可是最坚定表明不掺合兵变的那一个,阖家上下全部置身事外,甚至连把守的城门都不许关陇军队进城,就是为了彻彻底底隔断与关陇各家的瓜葛。

    结果却在长孙无忌的威胁之下胆怯了,稀里糊涂的掺合进来。

    现在想想,就算他强硬的将长孙无忌怼回去,誓死也肯掺合兵变又能如何?长孙无忌难不成还敢不顾内部团结将他独孤家灭门?说到底,还是立场不坚定,看不清局势,下意识的认为长孙无忌能够成事,唯恐兵变成功之后遭到长孙无忌的报复、打压,也令别家分润功勋,将独孤家彻底压制下去。

    如今长孙无忌已死,兵变彻底失败,李二陛下也回来了,关陇应当何去何从,独孤家又当何去何从?

    ……

    门外响起脚步声,一个仆人推门而入,恭声道:“启禀郢国公,太子殿下前来吊唁赵国公,已经到了山门之外。”

    屋内三人精神一振,令狐德棻豁然站起,急声问道:“可有太子仪仗?”

    有没有仪仗,意义绝对不同,若有,则是太子代表朝廷前来吊唁,朝廷断然不会给一个谋逆之人吊唁,也就意味着李二陛下对于关陇兵变既往不咎;若无,则太子只不过是只身前来,只代表他自己,虽然也预示着李二陛下不会追究长孙无忌的谋逆之罪,但也不会就此揭过。

    仆人自是不懂得这些:“唯有太子带着几十禁卫而来,并无仪仗。”

    屋内便是一静,三人互视一眼,而后不约而同叹了口气……

    宇文士及振作精神,道:“无论如何,太子能够在此刻前来吊唁,总算是件好事,吾等不能奢求太多。”

    谋逆既是死罪,仁慈一点的君主会诛杀首恶、阖族流徙边疆、子孙永世不得录用,略微心狠一点便是“夷三族”。如今李二陛下命太子前来,显然是将谋逆之罪归于长孙无忌一身,对其余“从贼”者不会过分追究,已经是宽厚仁慈、法外开恩。

    令狐德棻颔首道:“走吧,叫上长孙家的子弟,一起出去迎接太子。”

    三人各自撑伞,相继走出厢房,又将长孙家的子弟叫上,二十余人直奔山门外,将李承乾迎入寺内,来到灵堂吊唁。

    李承乾面容和煦,非但未因关陇起兵欲置他于死地而有任何不豫之色,更不曾因为易储之事无可更改而所有颓丧,肃容施礼上香之后,又和颜悦色的抚慰了一众长孙家家眷,这才退出灵堂,被宇文士及邀请着前往厢房落座。

    仆人奉上香茗,只有李承乾与宇文士及两人相对而坐,茶香氤氲,窗外风雨大作,两人居然一时相顾无言。

    说什么呢?

    原本打生打死、预置对方于死地,抢夺大唐中枢权力的双方,如今一方兵败如山倒,几百年积累下来的家底即将毁于一旦,再不复往昔的辉煌繁盛,一方固然取胜却在乐极之时遭受重创,储位已然不可保留,下场未必比关陇门阀更好……

    没有赢家,两败俱伤。

    宇文士及捏着茶杯,半晌才苦笑一声:“此前种种,关陇有愧于殿下,不敢说恕罪之类的话语,但好教殿下知道,吾等自知罪孽深重,在此,向殿下赔罪。”

    言罢,放下茶杯,起身一揖及地。

    李承乾忙站起双手搀扶,感慨道:“过去之事,孰是孰非已无意义,纵然没有关陇起兵,孤这个储君也注定要让位……只希望郢国公牢记前车之鉴,往后将天下苍生放于心头,勿使权力之欲腐蚀初衷,更不要为了一己之私动摇国本、荼毒百姓。”

    事实上,他的确很看得开。

    谁能对权力没有贪欲之心呢?此乃人之本性,他李承乾此时此刻明知回天乏术,心里又岂能完全放下,毫不在意那曾经唾手可得的至尊权力?关陇兵变,固然是错,但换了旁人,想必也定是与关陇一般无二。

    站在他们这个层级,早已超越寻常的是非黑白。

    没有谁当真纯洁如水,也没有谁一定漆黑如墨,黑白对错,交织斑杂,眼前唯有利益而已。

    或是利在天下,或是一己之私,如此而已。

    两人重新就座,宇文士及问道:“当下局势,殿下有何章程?”

    李承乾淡然道:“父皇雄才伟略、乾纲独断,吾身为儿臣,自当谨遵圣旨、唯命是从。”

    别说我已经躺平了,就算心有不甘,当真打算有什么动作,也不可能跟你说啊?

    宇文士及当然明白,他也只是扯出话题而已,温言缓缓颔首,沉声道:“老臣敬服殿下之仁德,但若是旗帜鲜明的站在东宫这边,关陇上下命不久矣。但请殿下放心,若是当真有一线曙光,关陇定不遗余力支持殿下。”

    这不是对于之前关陇起兵导致东宫差一点覆亡的赔偿,而是关陇为了于危机重重之下求活的手段,但对于彼此来说都大有益处。



    李承乾拈着茶杯,沉思不语。

    重新接纳关陇门阀么?倒也不是不行,之前面对山东、江南两地门阀大举入朝有可能垄断中枢权力、尾大不掉之时,他便拟定扶持关陇去予以对抗的策略,但那时他即将登基为帝,执掌皇权。

    现在父皇回来了,且易储之心坚如铁石,谁敢撄其锋芒?

    山东世家不敢,江南士族也不敢,关陇门阀就算敢,以他们残破的实力,又能够扭转乾坤么?

    宇文士及慢悠悠呷着茶水,并不急于要求太子表态。

    如今关陇战败,背负谋逆之罪名,长孙无忌更自尽而死,关陇门阀就算不被陛下清算,也注定丧失所有朝廷显要职位,实力坠入深渊,自此一蹶不振。

    是老老实实的以罪臣之形象屈服于陛下威严之下,安安稳稳的培养子弟?

    亦或是隐忍蛰伏之后寻到机会,甘冒奇险逆风翻盘?

    他还下不定决心,所以今日只是试探太子一番。

    同时心底也叹了口气,他素来不服长孙无忌,关陇之所以落入今时今日之境地亦是长孙无忌所牵累,但最起码“杀伐决断”这一项他便不如长孙无忌,顾虑太多,太过犹豫……

    良久,李承乾才放下茶杯,缓缓说道:“父为子纲,君为臣纲,父皇之心意,为人子、为人臣者,又岂能抗拒?郢国公之言有些唐突了,孤只当做没听见,你也只当没说过,否则传扬出去,说不定会被人误解,引来麻烦。”

    不知为何,宇文士及心里居然松了口气,颔首道:“是老臣糊涂了,殿下之言在理。”

    顿了一顿,他又问道:“敢问殿下,不知陛下对赵国公之谥号可有计较?”

    周朝初年制《谥法》,对“谥号”之制度予以规范,周王室与春秋各国广泛实施,入秦之后,秦始皇认为谥号有“子议父、臣议君”之嫌疑,是为不敬,故而废黜,直至西汉之后又再度确立。

    何谓“谥号”?

    简而言之,便是以一两个字对一个人的一生功过做一个概括性的评价,算是盖棺定论。

    “谥号”起初之时,只有“美谥”,并无“恶谥”,至西周共和之后,因周厉王“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等劣行而被谥为“厉”,方有“恶谥”之存在。

    《谥法》之中选定了一些具有固定涵义的字,以供确定谥号之时选择。

    譬如“文”则为“美谥”,何谓“文”?经纬天地曰文;道德博闻曰文;慈惠爱民曰文;愍民惠礼曰文……

    譬如“哀”,何谓“哀”?早孤短折曰哀;恭仁短折曰哀;德之不建曰哀;遭难已甚曰哀;处死非义曰哀……

    所谓“雁过留影、人过留名”,华夏文化对于身后之命无比重视,即便大奸大恶之徒也希望能够在死后得到一个正面的评价,所以许多人即便内心残暴,表面却要正义道德,极尽所能对自己的心性予以约束,不愿留下千古骂名。

    当然,人性这个东西有些时候是控制不住的,有些时候也是事与愿违的,原本想着功盖千秋、盛世煌煌,结果却落得一个社稷倾颓、千古骂名,譬如隋炀帝……

    谥号施行之后,逐渐发展出一些“为尊者讳”的意思,比如皇帝谥号之制定,一般是由礼官拟定、新君宣布,然而若皇帝是个昏君,总不能让他的臣子与儿子如何制定一个“恶谥”吧?毕竟有违孝道。

    于是一些比较隐晦的字便派上用场,譬如“灵”字,几乎是昏君专属。这个字看上去很不错吧?实则历史之上但凡被谥以“灵”字的君王,个顶个都是昏聩之辈,脑子里缺根弦的糊涂蛋……

    所以一般来说,对于皇帝的“恶谥”大抵都是末代皇帝,因为“谥号”是新王朝的君主给取的,可不管什么臣子之道,完全没顾虑。

    ……

    宇文士及有些担心,他想要给长孙无忌上一个“美谥”,但知道李二陛下不会允准,更大可能李二陛下会给一个“恶谥”,那不仅是将长孙无忌一生功绩全部抹煞,更会使得长孙家乃至于整个关陇门阀成为口诛笔伐的逆贼,千秋之后,遗臭万年。

    李承乾道:“这事孤也有留意,但父皇乃至于三高官官、各位宰辅都不曾对此表达意见,想来父皇也不忍以‘恶谥’加诸于赵国公之身。”

    “谥号”之本意是对一个人的一声功过予以概括,但长孙无忌功勋赫赫的同时又犯下谋逆之举,这个“谥号”如何审定?况且,李二陛下毕竟是个念旧之人,又有文德皇后的颜面在,不忍以一个“恶谥”否定长孙无忌的一生,将其彻底踩入污泥之中,永世遭受唾骂。

    宇文士及长长松了口气,连连点头:“陛下仁厚,没有谥号便没有吧,总比赐下一个‘恶谥’好得多。”

    一旦陛下赐予长孙无忌“恶谥”,就意味着兵变之事还没完,虽然种种原因不追究长孙无忌的罪名,但这笔账会记在长孙家以及整个关陇门阀身上,慢慢算。

    而陛下不予置评,则是这件事到此为止……

    李承乾又与宇文士及说了一会儿话,然后起身告辞:“孤不便在此久留,赵国公的丧事,还望郢国公多多担待。”

    宇文士及颔首道:“此乃老臣分内之事,请殿下放心。”

    起身出了厢房,与一众关陇勋贵以及长孙家子弟将太子礼送出大云寺山门之外。

    望着太子车驾缓缓在大雨之中离开,令狐德棻悄声问道:“太子如何答复?”

    宇文士及道:“这种事谁会给予一个肯定的答复?不过是有这么一个说法放在这里,大家都记在心上而已。只有等到局势当真发展至某一个阶段,双方的述求与利益一致,才会再度提及。”

    令狐德棻便叹了口气。

    他越来越觉得自己踏足官场是一个巨大的错误,这帮人不仅脑子转得快,而且各个脸厚心黑,跟他们打交道自己唯有吃亏的份儿,否则当初也不会被长孙无忌挑唆着去跟房俊硬杠而落得颜面无存。

    还不如老老实实在家做学问,著书立说教授子弟,有机会参预修书收割一波威望……

    结果落到今日兵败如山倒,连带着令狐家的子弟今后入仕都将大受影响。

    *****

    太子自大云寺离开不久,消息便送到李二陛下案头。

    李二陛下从来不是一个掌控欲爆棚的皇帝,也愿意给予大臣足够的信任,但如果他真的想要掌控大臣的一切,亦是轻而易举……

    看到李君羡将密函放在桌案上,李二陛下并未打开去看,而是问道:“他们谈论了什么?”

    李君羡摇头道:“当时太子殿下与郢国公屏退左右,故而谈及何事无从知晓,但时间将近一个时辰。”

    李二陛下手指在桌案上轻轻叩击,脑中思忖稍倾,指了指那份密函:“拿去烧掉吧,此事莫要外传。”

    “喏。”

    李君羡将密函取回放入怀中,见到李二陛下已经闭目凝思,再无吩咐,遂躬身退出。

    须臾,王德入内:“启禀陛下,宋国公求见。”

    李二陛下睁开眼睛,想了想,道:“宣。”

    “喏。”

    王德退出,萧瑀大步入内,见礼之后,李二陛下起身自书案之后走出来到窗边,向萧瑀招招手:“过来坐,喝杯茶。”

    “多谢陛下。”

    两人在窗前地席上跪坐,内侍奉上香茗。

    李二陛下拈起茶杯呷了一口,问道:“此刻前来,所为何事?”

    萧瑀开门见山道:“赵国公去世,老臣前来请陛下赐予谥号,盖棺定论。”

    李二陛下眼角微微眯起,深深看了萧瑀一眼,一时间并未言语。

    按照《谥法》,地位崇高的大臣去世之后由礼部拟定谥号,报请皇帝裁定之后昭告天下。但如果皇帝威望高,对朝局的掌控力度大,这个谥号则完全取决于皇帝的态度。

    譬如当年魏徵去世,礼部斟酌其功绩拟定“文贞”,上报李二陛下,虽然李二陛下心中不愿以此等美谥相赐,但考虑再三,还是允准。如果当时李二陛下将此谥号驳回,礼部是万万不敢说出什么“此乃违逆祖制”之类违逆之言的。

    长孙无忌会得到一个什么样的谥号,这是当下朝臣们心中都在琢磨的一件事,但李二陛下似乎将此事忘记了,明显既不愿给予长孙无忌一个美谥,也不愿给予一个恶谥来恶心人,所以君臣皆默契的不提此事,现在却被萧瑀当面提及,使得李二陛下避无可避。

    稍倾,李二陛下才问道:“宋国公可有谥号拟定?”

    萧瑀缓缓道:“或曰‘幽’,或曰‘商’。”

    壅遏不通曰幽,一意孤行、刚愎自负;昭功宁民曰商,明有功者。

    两个谥号,一则美,一则恶。

    李二陛下便眯着眼睛看着萧瑀,朕故意不提长孙无忌谥号之事,你却偏偏要提;提就提吧,还要一下子弄出来两个,让朕二选一。

    是想要给朕出难题,还是借此试探朕对关陇门阀的心意?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