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穆之轻轻地叹了口气:“这就涉及到你想要什么样的军队和部下了,如果你有办法确保这些年轻的将帅们都听命于你,那就没有必要对他们的军队下手,比如对阿寿,对铁牛,对大壮,他们的人,和他们的整个部队都会忠诚于你,但是现在北府军中,这样的将帅是多数吗?”
刘裕沉声道:“你说的这三个人,田子,镇恶,龄石,他们对我可是忠心耿耿的,也许田子和镇恶之间有会有矛盾,但是我一声令下,他们赴汤蹈火都不会眨一下眼睛的。”
刘穆之淡然道:“寄奴啊,你必须要弄明白一件事,以前你跟北府的老弟兄,那是战场上过命的交情,无数次的并肩作战,出生入死,尤其是五桥泽之战,你一个人冲进黑火之中救出大家,所以所有从那战生还的兄弟,都会对你死心踏地,包括诸葛长民,他跟你理念不合,但仍然一直跟着你,也是因为当年的这一战救命之恩。”
“至于后来,象檀家兄弟,朱家兄弟,沈氏五虎,刘钟,王家兄弟,孟家兄弟这些人,他们是比你们这些老北府前辈低了一辈,晚了八到十年才入伍,虽然不是一代人的差距,但在军中也是两个年龄段了,你们当军主,指挥千军万马的时候,他们只是从队正,百夫长之类的基层军官干起,对你也更多是出于对前辈和军中传奇的敬仰,是那种后辈对于前辈的崇拜,但毕竟你跟他们身份和地位有差距,是你带着他们建功立业,缺了跟阿寿,无忌,瓶子这些老兄弟那种并肩作战,同生共死的感情!”
刘裕摇了摇头:“不是这样的,我带他们也不是象刘大帅对我这样,把我派到某个地方单独执行任务,从守洛阳开始,到平定妖贼,再到建义京口,我和他们都是在一个部队里同生共死,我确实是在中军指挥的位置上,但真到拼命之时,我仍然会带着他们身先士卒,冲锋陷阵。我仍然是跟他们一起在战场上并肩作战,一起流血流汗的,那种跟老弟兄们同生共死的交情,并没有变!”
刘穆之笑了起来:“还是不一样的,跟阿寿和瓶子他们,是可以互相帮助的兄弟,你可以把后背放心地交给这些同伴,甚至也可以放心地在战场上交给希乐。可是对你的这些年轻的部下,你永远是要在后面指挥他们,或者是冲锋时在前面保护他们,因为他们是你的下属,是你的子侄,并不是你的兄弟。这两种感觉,是不一样的,尽管看起来很象。”
刘裕若有所思地点着头:“你这么说,好像还真是,跟无忌和阿寿他们冲锋时,我不用担心我的侧翼和背后,因为我知道永远有人在帮我堵口防守,可是带着田子和龄石他们冲锋时,我得想着他们是不是有危险,要如何照顾他们。这也许还真的是不一样的心态啊。”
刘穆之正色道:“所以哪怕他们现在也地位上升,有了将军的军职,可以独立指挥一支军队,但这个心态,仍然没变,他们是你的部下,小弟,会听从你的指挥,但会不会跟老弟兄那样豁出性命为你而死,那就说不准了。在战场上你会觉得他们很勇猛,冲锋在前,跟你一样无畏生死,但这是为了他们自己还是为了你?真要舍命的时候,会象瓶子那样不要自己的性命也要护你吗?”
刘裕闭上了眼睛,喃喃道:“你这么一说,也许朱家兄弟可以做到这点,别人,哎,哪怕是镇恶,也许都做不到拿命来护我吧。”
刘穆之笑道:“这就是了,我所说的来源变化,其实说白了,也是心态和从军的目的与以前也不一样,老北府兄弟多是京口或者两淮人,起于草根,讲的是那种兄弟义气,但现在这些新生代的将领,很多是出自兵家将门,或者是豪族大姓,从军也多是为了光宗耀祖,建功立业,真到生死关头,并不一定愿意舍了自己的性命来保护战友和同袍。”
“如果连自己的性命也可以为战友牺牲,又怎么会为了一点功劳,而伤了兄弟间的和气呢?王镇恶从军是为了恢复他们王家祖上的光荣,毕竟王猛是千古名相,而王镇恶从小被他祖父看重,更是自感责任重大,他投身军旅,加入你的手下,尽一切可能表现自己,就是希望有朝一日能作为主将,带着千军万马打回关中,为前秦报仇的同时,也能再次重振王家的家名。”
“至于沈家兄弟,他们同样是不甘再受世家高门和北来老伧们的压制,有机会就想着借力翻身,掌握自己作为吴地大姓的命运。天师道能给他们这个机会他们就加入天师道,现在是你能给出更好的机会,就认你为大帅。寄奴,对于这点,你千万要保持清醒!”
刘裕的眉头一皱:“不用说得这么现实和冷酷吧,对于沈家,我可是救了他们全族人的性命,还给了他们今天的荣华富贵,我相信沈家五虎对我也是忠心耿耿的,绝不至于背叛。”
刘穆之淡然道:“那你怎么不说,平定吴地叛乱时,我们北府军可是击破了妖贼大军,杀了他们的父祖呢,虽然是那个同乡沈预告密,最后刘牢之的兵马将他们捕杀,但你当时也是军中大将,正常来看也是他们的杀父仇人啊。”
刘裕笑道:“他们全家作乱,当然是死罪,这点还要怨恨我?我能留他们一命已经是法外开恩了。”
刘穆之叹了口气:“现在是不会,但以后如果涉及升迁和发展的利益冲突,比如要是跟王镇恶再次为了大功而争夺时,那对你的关系,可就会微妙了啊。”
刘裕沉声道:“我对于军功之事处置一向公平,王镇恶违令行事,就算有功我也没有计他功劳,这次大战就是如此,只是我已经贬了王镇恶为中兵参军,在我身边只能出谋划策,手下无一兵一卒,战后论功也在沈田子之下,我不知道这还让他沈家兄弟有何不满意的!”
刘穆之轻轻地叹了口气:“寄奴啊寄奴,你说,希乐为什么对你不满意,处处要跟你争个高下呢?”
刘裕的眼中瞳孔猛地一收缩,顿时无言以对。
刘穆之看着刘裕的眼睛,正色道:“其实你也知道,文无第一,武无第二,都是有本事,有心气的带兵大将,谁愿意屈居人下?就是无忌和阿寿,要不是你以前在战场上多次舍命救过他们,也不会对你死心踏地。现在,这个轮回宿命又到了王镇恶,沈田子,朱龄石和檀韶,哦不,他们檀家我觉得檀道济可能更胜一筹,还有孟怀玉的身上,这五个年轻人,可谓年轻一代将佐中出类拔粹之人,以后的北府军主帅,将会从他们中间选拔,而且,他们自己也明白这点,早就开始了暗中的互相较劲。”
刘裕咬了咬牙:“你的意思,沈田子和王镇恶之争,说到底并不是互相一时的骂战,而是想争上位?”
刘穆之点了点头:“是的,他们的来源不同,不象你们当年那样,一个新兵营,同吃同住同睡,一起操练,战场上作为最基层的士兵,一起流血作战,这份同生共死的感情,他们没有。王镇恶一入军中就是你的参军,一直在你身边听令传令,而沈田子则是带了数千人马来投奔,被你用作奇兵出击,屡立战功。他们跟朱龄石,檀道济,孟怀玉这些早就跟随你的人不同,两个都是外来的,所以肯定要相互间先争夺一下,只有压倒了对手,才能跟其他几位北府小将再争。”
刘裕叹了口气:“一直以来,也许是我真的忽视了这点,我没有意识到这些年轻人并没有象我们当年那样有过同队共练的兄弟之情,那这问题就有点严重了,只是,镇恶几乎从不领兵,一直在我身边当参军,传军令,就和刘钟一样,为何沈田子对刘钟不会如此呢?”
刘穆之笑道:“刘钟认识你的时间远远早于沈田子,再说他跟王氏兄弟处的好,在军中多是当执法军官,这就注定了他会得罪很多人,不太可能能这种执法军官的身份执掌北府。而且,说老实话,刘钟过于服从你的指令,自己的独立指挥能力不强,换言之,缺乏应变能力,上次水源之战时,他就是按你的命令在后面守水源,却不象孟龙符一样想着追击公孙五楼,擒敌大将,不管是不是为了换回慕容兰,起码说明了一件事,那就是刘钟是个听令守成之人,并不是进取争权之将,这种人,不太可能居于北府军主帅之位。”
刘裕笑了起来:“小钟确实是这样的人,忠心耿耿,能完美地执行我的几乎每一条指令,从不质疑原因。”但他说到这里,轻轻地叹了口气,笑容也渐渐地消散,“也正是因为这样,他太过于服从我的意志,没有自己的主见,每次兵棋推演也是如此,一旦遇到意外情况,缺乏变通,所以,他是最好的执行者,让他执行军令,或者是作为副将去完成任务,最合适不过,但要让他作为主帅独当一面,那就超过他的能力了。”
说到这里,刘裕深吸了一口气:“他是将才,非帅才也。想必沈田子他们也看出来了,所以从不会跟他交恶。不过,关键时刻,小钟也控制不住同级或者比他级别高的人,比如猛龙,他孤身去追击公孙五楼,小钟甚至都没有发现。但是镇恶与他正好相反,镇恶是太有主见,太自以为是,我的命令他都可以不遵守。只要是自己认准的事,就会随机应变,你说的五个年轻人里,镇恶这点最突出,甚至有的时候,连我开始听到他违背军令,私自行事时会极为愤怒,但事后一看他当时所处的环境和作出的选择,却是暗自称赞,因为我换了他的位置,也会作出同样的选择。”
刘穆之微微一笑:“因为王镇恶在对战场形势的判断和把握这点上,象极了你,对于违背上峰的意见,自行其事这点上,也是象极了你,也难怪你这么喜欢他。不过,你越是把王镇恶带在身边,越是容忍他的违令行事,别的诸将就越是心怀不满,尤其是沈田子。”
“昔日蜀汉丞相诸葛亮,也是这样偏爱参军马谡,让他当自己的参军,带在身边,每每论及兵法之事,马谡都是头头是道,所以后面到了街亮关键之战时,诸葛亮力排众议,让马谡去当主将防守,结果马谡也是违背了诸葛亮的当道扎营的命令,非要上山防守,却不知保证水源,犯下低级错误,给敌军围山断水,最后士卒因口渴无法作战,导致大败,也留下了挥泪斩马谡的千古遗憾。寄奴啊,现在的王镇恶,可就是你的马谡啊。”
刘裕摇了摇头,沉声道:“不能这样说,马谡是因为只会夸夸其谈,没有真正的实战能力,上来就给予他主帅的权威,众将不服,他又急于要显示出自己的威严,这才一意孤行地选择了上山防守,只能说是缺乏经验,因为马谡来自于降雨丰富的荆州之地,不知西北的干旱气候可以多日无雨,这明显是缺乏实战经验所导致。”
“而我就是有鉴于此,才会给王镇恶很多实战的机会,上次让阿寿带他出击穆陵关,就是一次锻炼,我也很注意维持与诸将的关系,不会一下子把他拔得太高,上次出击时他自行其事,事后我也没计他的功,反而把他调回了中军任参军,就是为了给他一个教训。不过你说的有道理,我忽略了其他诸将跟他的交情没我们这么深,有些事情,兄弟间可以不计较,但若是看成争夺帅位的竞争者,那就是另一回事了,我和希乐之间的事,我不想在下一代的年轻人身上重演。”
刘穆之叹了口气:“其实,我想说的是,王镇恶的自行其事,不是你这种敲打就能解决的,而且现在已经出现了沈田子公开与他不和的情况,也不是你各打三十军棍就可以化解的,你最好…………”
刘裕摆了摆手:“胖子,抱歉,我用镇恶,就要他独当一面。”
刘穆之的脸上肥肉跳了跳:“独当一面?寄奴,你的意思是?”
刘裕转身走回到了帅位之后,坐了下来,看着同样坐在左侧长史位置上的刘穆之,说道:“作为北府军的主帅,我已经不可能面面俱到地去管每个军,每个幢,只能靠指挥各个军主来调动部队,同样的道理,作为掌天下大权者,作为大晋的实际执政,我也不可能去控制每个州每个郡,总要裂土分疆,设置守宰方伯,胖子,你能明白我的意思吧。”
刘穆之的眉头一皱:“你是说,以后北伐打下来的新地盘,从这次的南燕的青州开始,准备分给部下的各个大将或者是京八党的高级兄弟了吗?青州你是准备让羊穆之为刺史,让阿寿带兵镇守,对于关中的雍州,你也想让王镇恶这么来?”
刘裕点了点头:“是的,任用在本地有人望,父老们都能接受的人,会大大地降低统治的难度,我去过关中,去过长安,老实说,当地的百姓,早已经没把自己当成大晋的子民了,甚至十几年前的长安城里,也已经是胡人占了半数以上,现在后秦统治了这么多年,只怕汉人会进一步地减少,羌氐诸胡会进一步地增加,如果我们用老北府兄弟继续任关中镇守,只怕会引起当地的强烈反弹。”
刘穆之点了点头:“你没说错,关中早就是胡风盛行,汉胡杂居了,留下的汉人百姓也多是习了很多胡俗,就算没这些胡俗,北方的民众从生活习惯到平时的生产劳作,都与我们南方迥异。就象你这么多年还吃不过北方的馍馍和面饼,换了我们北府的将士去了关中,要让他们长期吃不到米粥鱼虾,天天要吃羊肉泡馍,恐怕会比杀了他们还难受的!”
刘裕笑了起来:“我看你现在天天啃羊肉串吃烤羊腿不是打嘴巴子也扔不下嘛。”
刘穆之苦笑道:“那还不是当年为了练习到北方生活能适应,才强迫自己吃这些牛羊肉的吗?你应该知道,如果让我有的选,我还是更喜欢吃鸡腿,呃,要是有蜜汁烧鹅,那也真真是极好的…………”
说到这里,刘穆之的眼中放出了异样的光芒,喉结在一动一动,似乎口水都要随时流出来了。
刘裕连忙说道:“好了好了,胖子,咱们先不讨论好吃的,继续说正事,我走之后,你想吃啥吃啥,你说了算。”
刘穆之没好气地说道:“呸,你走了后,全军的担子都在我身上了,我哪还有时间吃,你得给我加钱才行。嗯,先不说这个了,你有意让王镇恶以后镇守关中,是想让他在关中本地招兵买马,以北方的关中老秦老汉,加上河西陇右的战马,组建大规模的骑兵部队,再与北魏争雄大漠吗?”
刘裕点了点头:“正是如此,这回其实你也看到了,以我们天下无敌的北府军步兵,在平地上对付敌军的骑兵,仍然是非常吃力,要靠了大车和兵法,才能守下来。这一战我们是攻敌必救,所以迫敌在这里与我们决战,但这样的胜利,很难再来一次,尤其是对付北魏。”
刘穆之的眉头一皱:“怎么,难道北魏的骑兵,还比这慕容家纵横天下近百年的俱装甲骑更厉害?”
刘裕摇了摇头:“胖子,这兵法之事你不是太明白,我也不多细讲,只简要地说几句,这世间万物,都有利有弊,相生相克,北方中原之地,平原万里,骑兵来去如风,不受限制。而江南水网之处,河道纵横,土质也多松软,多水稻田,北方骑兵到了南方,往往战马陷于泥沼水网之中,无法施展,这也是我们总能在江淮一带挡住北方胡骑的原因。但反过来,南方的步兵一旦到了北方和中原,在平原上跟骑兵对阵,就会非常吃亏,因为血肉之躯难以抗衡战马的来回冲突,更是两条腿跑不过四条腿,在机动性上,大大弱于骑兵。哪怕是北府军,也不可能扭转这种天然的劣势。”
刘穆之笑了起来:“这步骑相较,谁优谁劣,本是不言自明的事,骑兵原本胜在机动性上,但步阵坚固,近有槊远有弩,结阵而战,总有优势,骑兵无法冲击步兵的正面,但自从有了慕容家的俱装甲骑,事情就起了变化,他们是可以强行冲击步兵正面,摧枯拉朽,踏平一切,几十年来无人可破,你这次靠了八石奔牛弩能强行打垮慕容家的铁骑突击,也是多年来的第一次啊。”
刘裕点了点头:“但这毕竟只是打了他们一个措手不及,慕容家没有见过八石奔牛弩,也只有我们北府军士敢迎着狂奔的铁骑发动八牛弩,换了一般的部队,看到对面这样气势无比的突击,早就溃散了。所以正常情况下,这样步兵在野外硬撼敌军的甲骑冲击,是非常困难的事,更不用说这战还是我们用大车保护了两翼,又故意诱敌军的两万甲骑从后阵突入呢,不然三万甲骑从一个方向冲击,就算挡下,只怕我们也是会死伤惨重,甚至前军崩溃。”
刘穆之的眉头一挑:“可我们毕竟还是打赢了,这说明我们北府军的步兵,仍然有正面打败敌军甲骑的实力,何况这是天下最强的慕容家的甲骑,北魏可没有这个实力和顶着八牛弩冲锋的意志。”
刘裕叹了口气:“说到魏军,就是另一个问题了,他们的俱装甲骑目前来说不如北魏,但是为什么慕容宝等大军,坐拥数万甲骑,也败在了魏军手中呢?参合陂之战证明了一件事,那就是对于军队来说,机动性胜于平时的战斗力,再强的军人也不可能不眠不休,摧毁敌军最好的办法,就是攻其不备,让其穿不了甲,上不了马,列不了阵,这时候就是一边倒的屠杀,跟杀死百姓平民没有区别。”
刘穆之的双眼一亮:“明白了,魏军长于机动,可以千里奔袭,打不过就走,所以,是我们更难应付的对手?!”
刘裕正色道:“是的,燕军毕竟久在中原,虽然有辽西草原,但是战马的数量,远远不能和拥有大漠南北的魏国相比,这点我深有体会,就象这南燕,几乎带走了大部分的后燕所剩的军马,加上通过贸易的方式补充,也不过二十余万能匹马,分布在整个齐鲁之地上,我们看起来是很多,可若是你真的去过草原,见过那马匹不是以个数,而是以群数算,视线之内,方圆几百里到处是一群群的马儿在吃草,奔驰,那种心理上的震撼和冲击,不是语言可以形容。”
“在我离开草原的时候,拓跋珪已经差不多一统漠南了,漠北各部也是多表示臣服,经常会献马来贡,这一献都是几千匹的,我们军中的独眼大汉蒯恩,以前在草原上就是个马夫,他一个人就能管四百多匹马,光是拓跋部一个部落,就有十余万匹战马随时可用,快顶得上半个燕国了。因此只说马的数量,北魏是远远多过燕国慕容氏的,百余万匹马是至少的。”
刘穆之倒吸一口冷气:“有这么多?那为何天下人还是认为燕国的俱装甲骑才是最强大的?”
刘裕叹了口气:“因为燕人养马,贵在精不在多,喂养这种能披上全身重铠,再驮着一个全副武装,足有三百斤以上的重装骑士,以及全套几十斤的武器装备,还能全力冲锋的,对马的力量,耐力的要求极高,平时这些俱装甲骑,都是要喂以精米,加上一些秘制的增加力量的饲料甚至是药物,方能让这些马儿在临阵突击时势如雷霆,勇不可当。所以你看燕军的俱装甲骑,都是一人双马甚至三马,平时战马上甚至是不坐人的,突击之前才会换装换马,就是为了冲那一下。”
刘穆之点了点头:“原来如此,还是你了解的多。这么说来,北魏的战马数量远远超过慕容氏燕国,但质量上仍然不如俱装甲骑,这也是拓跋珪一直不敢和燕军正面交战的原因吗?”
刘裕点了点头:“是的,如果燕军出动上万甚至几万的俱装甲骑,拓跋珪从来只会远远避开,不敢和其正面对抗,灭了后燕之后之所以也不敢趁机大举攻打南燕,也是因为知道慕容德有几万俱装甲骑的看家部队,加上不可能再象以前那样利用燕国宗室诸王之争而找机会,所以索性见好就收,维持了和平。但归根到底,还是因为他哪怕占了整个并州和河北,有步骑四五十万,仍然没有正面打败南燕的把握。而最主要的,就在于这甲骑俱装。”
“但是战争的胜负,从来不是只看正面的决战,兵法上可以对敌避其锋锐,击其惰归,正面躲开,抄其粮道,这是魏军的特长,以前参合陂之战时,就是阻黄河为守,让燕军骑兵无法过河,时间一长,粮草不济,又散布慕容垂归天的消息,最主要的是,他们派了大量游骑断绝了燕军后方的粮道和书信,使前线的燕军不知道后方发生的事,这才勾起了诸王的夺位之心,抢着回师,谁也不愿意当后卫,这才给了他们机会,一路尾随追击,终于在参合陂一举尽灭燕军七万俱装甲骑,从此燕国元气大伤。这正是证明了,在战场上,机动性胜过正面的攻击力。”
刘穆之笑道:“这符合兵法的常识,尤其是利用机动性,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走,扎营阻险相持,再派轻兵抄敌粮道,敌军求战不能,后退失据,待其疲弊则一举破之,历代草原蛮夷的骑兵能消灭看起来非常强大的中原车步混合的军团,大多数就是这样做到的。这么说来,这回燕军不利用机动性跟我们打,断我们粮道,而是跟我们打正面,是一大失策了?”
刘裕微微一笑:“要是在草原上,想必黑袍会跟我们这样打,但是这次是我们入了齐鲁之地,他们的粮田城池,士兵的家人都在城中,无处可逃,而黑袍又觉得兵力有绝对优势,可以正面击败我军,所以选择了毕其功于一役,而我们此战大胜,消灭了敌军大量主力,尤其是鲜卑人的主力,可以说也已成灭国之势。不过,这战术对南燕可以用,不代表对北魏也同样好使。”
“魏军没有南燕这么强大的俱装甲骑,可以在正面战场所向无敌,但是有不下二十万的高机动性骑兵,来去如风,如果正面觉得没有把握,就会迂回几百里甚至千里,断我粮道,掠我城池,毁我农田,靠着摧毁破坏我方生产的办法来摧毁我们的战争能力。所以我们要跟北魏较量,只靠现在的重装步兵,恐怕难竞全功,尤其是在北方平原上作战,骑兵的机动性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非我步兵之所长啊。”
刘牢之的脸色微微一变:“我军不是也有骑兵吗,难道不能克制对方的骑兵?”
刘裕摇了摇头:“我军以步为主,少量骑兵为辅助,才几千人,如果是跟敌军象这次这样打正面,用好了有奇效,但若是跟敌军打游击战,拼机动性,那这几千人不够敌军数万骑兵吃的,更不用说十余万,脱离了步兵,他们非常危险,所以,就象当年汉朝大将卫青霍去病破匈奴那样,想跟来去如风的骑兵,在平原,甚至是在草原上全面较量,就只有靠同样的骑兵。”
刘穆之长舒了一口气:“我明白你的意思了,寄奴,你是想说,要以骑破骑。我们北府将士来自南方,很多人不会骑马,就算会骑的,骑术上也难以与马背上的民族,这些胡人相比,因此,你是想在北方组建一支纯骑兵部队,对吗?”
刘裕微微一笑:“就象当年桓温想控制京口,还特地跑来,说什么京口酒可饮,兵可用。我们京口还有淮南,有全天下最好的步兵,但是要说中原最好的骑兵,自古以来王者之民,那就是在关中,老秦,汉之良家子,今天之关中父老。看看索邈,鲁宗之,毛德祖,就知道他们是不弱于我们的精兵锐士,所需要的,只是一个让他们放心,服气的统帅!”
刘穆之的眉头微微一皱:“可是秦人善战,如狼似虎,是五六百年前的事了,也只是当时的商鞅变法,以军功爵制度刺激秦人,才有如此的威力,后来汉承秦制,正如我们之前讨论过的爵位之事那样,仍然是在关中一带,沿袭了秦朝的二十等爵制度,以关中之良家子作为汉朝南北军的基础,并以关中部队威震天下,内可平定关内,外可征伐四夷,打出了大汉雄风,实在是涨我汉人志气的年代。”
说到这里,刘穆之的话风一转:“只是,自从新莽篡位,光武复国之后,就迁都洛阳了,二十等爵的制度也因之渐渐地废除。天下的中心不再是关中,距离今天,已经有四百多年了。四百年间,几次天下大乱,改朝换代,作为关中的秦人,并没有起到非常大的作用,一直到永嘉之乱后,匈奴汉赵仍然可以轻松地平定关中的司马氏政权,后来前秦后秦相继在关中建立,但战斗力与以前可以横扫天下的老秦时期,不可同日而语。就是今天的姚氏后秦,也给那胡夏打得是鼻青脸肿,狼狈不堪,对凉州的诸国也完全没打出大国应有的战果。你还抱着以前老秦前汉时的关中人王者之民的认知,是不是有点过时了?”
刘裕自信地摇了摇头,说道:“我很确定,关中老秦,仍然是秦国时的老秦,前汉时的良家子,这点并没有变,只不过,他们没有找到一个值得为之效力死战的君主,或者说,没有一套能让他们发挥最大作用的机制。”
刘穆之若有所思地说道:“你的意思,是那种二十级爵的军功刺激制度,才是老秦们战斗力的来源吗?”
刘裕正色道:“天下九州,民风各有不同,我们吴地自古以来是断发纹身,好勇斗狠的吴越之民,又融合了北方南下,一路与胡虏马匪血战的北方流民,这才在京口形成了一个独特的地方,每年五月五,就有讲武大会,打架大赛,作为我们民风的最直接反映。所以天下精兵,多出京口。”
“而关中也是如此,自从赢秦为周穆王驾车有功,平定了徐偃王之乱后,给封在了关中的西周旧地,那时候犬戎刚刚攻破镐京,整个关中都是戎狄羌胡,本来谁也没认为赢秦氏能在这样的环境下活下来,但是靠着秦人的血性和视死如归的精神,靠了四代秦国先王战死沙场仍然不屈不挠的意志,秦人终于在关中站稳了脚跟,几百年下来,慢慢地征服和融合了关陇一带的戎狄部落,建立起了秦国。”
“在商鞅变法以前,秦国就已经是个武力强悍的国家了,既有秦人的勇悍,也吸纳了大量给征服的胡人,他们性格强悍,善于骑马架车,关中之地又是土地肥沃,山河险固,是天然的王霸之地,但是秦人好斗,经常是为点小事私斗不止,甚至殴伤人命,结了仇后世代打杀,力量用于内耗而非对外,这是秦国在春秋时期,屡次想要东出却败于晋国之手,始终给牢牢地封锁在关中,不得东进的原因。”
“甚至到了三家分晋,战国开始后,魏国率先变法,先后用了李悝和吴起主政主军,迅速地强大起来,成为战国初期的霸主,对秦国甚至一度攻取了西河之地,直接能威胁到关中腹地,可以说,当时的秦国有巨大的生存压力,一个不留神,可能就会亡国灭种。”
“但这时候商鞅来到了秦国,他的变法让秦人从此勇于公战,怯于私斗,靠了强大的组织模式,打散了原来的部落模式,由国家任命和控制的乡吏,直接管束每家每户,从此秦人被拧成了一股绳,而对外征战所带来的爵位回报,会很快地变成土地,奴仆,免税特权之类的现实好处,这就让秦人闻战则喜,即使不战的时候,也会成天操练各种征战之术和杀人技巧,成为召之则来,来之则战的精兵锐士,而对外战争掠夺来的奴仆,则成了秦国生产的主力,所以国家富强,士卒精锐,成为了真正的虎狼之国。”
刘穆之叹了口气:“可是秦法严苛,而且民爵想要升士爵非常难,升不到士爵,则生前所有的一切,死后身除,无法惠及子孙,这种模式,得靠着不停地打仗扩张,不停地取胜,才可能有足够多的军功论爵,后世之所以称秦国为暴君,之所以当时的中原诸国都视秦国为虎狼之邦,甚至看他们是异族蛮夷,不是没有道理的。”
刘裕点了点头:“是的,秦国那套,对敌人狠,对自己人更狠,无仁义可言,民众时间长了,或者不能连续胜利了,那会转而内部矛盾暴发,秦始皇为了统一天下坏了秦法,没把征服六国的好处分给老秦人,所以他们转投了刘邦。刘邦虽然同样以关中,以秦人为核心,因为关中老秦们骁勇善战,是天生的王者之民,但是他是以良家子的方式让秦人为之所用,也没有那么多严苛的刑罚和重罪。经济上,是以关东的粮赋来支撑关中长年保持几十万南北军,以控制全国。几百年下来,关中早已经形成了很多世代习武,便弓马,通战技的家族,连普通民户家,也多知阵战之事,这种民风的传统,是需要几百上千年的积累,就跟我们京口一样。”
刘穆之笑道:“我知道秦汉的尚武之风在关中是有的,但东汉以后,过了快四百年了,你确定现在的关中之人还有这个风气吗?如果有这个风气,为什么姚兴连刘勃勃都打不过呢?”
刘裕微微一笑:“因为后秦的姚氏,他们只用自己的羌人部落,没有好好地利用当地的汉人豪强。姚氏一族,本就不是战斗力很强的鲜卑部落,但在这个乱世中,外人外姓是信不过的,所以姚家向来是用姚氏宗室和族人为将,以姚氏羌兵为骨干,征发的关中老秦人,多是辅助,自然也不会有军功爵,耕战制度,良家子这种刺激的模式,如果不能通过征战而取得富贵,那为何要拼命流血呢?不是秦人不能战,而是他们不想战。我相信,只要能有合适的人选和制度在关中,那他们很快就会变回原来横扫天下的虎狼之师的!”
刘穆之点了点头,说道:“我明白你的意思了,你是说自秦以降,关中尚武之风横行,只是自东汉以来,天下的中心,功爵体系的好处并不在关中,所以关中之人看起来不象以前那么厉害,但若是你以古法行于关中,同样会让关中之人变成秦朝和前汉时让天下闻风丧胆的劲旅,是这个意思吧。”
刘裕笑道:“其实秦人凶猛,还有一点是世人所忽略的,就是他们在秦汉时期,关中的阶层升降非常明显,或者说,靠了那军功爵制,奴隶也能有出头之日,你是聪明人,应该明白我所指。”
刘穆之也跟着笑了起来:“你说得不错,从秦伯出关开始,就是与羌狄在不停地作战,在自己不停流血牺牲,甚至几代先君战死沙场的同时,也征服了大批的羌狄部落,可以说,老秦人的身上多少都流着这些蛮夷的血,所以骨子里的强横好战是少不了的,要么征服别人,要么被人征服,受人奴役。秦本就是商朝贵族,在周灭商之后,举族为奴几百年,更是深谙这种任人宰割,被人奴役的屈辱,所以对于自己征服的异族人,也是残酷无情。”
“商鞅变法,与其说对国家制度有根本性的变化,不如说压制了宗室和旧贵族的权益,让那些以前为奴的奴隶们,有了翻身建功的机会。变法之后,秦国越来越强,不仅可以东出函谷,与关东诸国争雄于中原,也向西扩张,灭国上百,扩地千里,这个过程中,有大量的羌狄加入秦国,也保证了这些人建功立业,脱奴为客的需求。”
刘裕正色道:“是的,我们北府军的建立,其实也是靠了大量南下的北方流人,他们在江南无半点根基,也无田地,要么进入世家的庄园里成为世代庄客佃户,要么从军报国,搏命图个富贵,世人只看到秦朝的变法给人机会,却不细思,他们一来是有大量的羌胡乃至六国的俘虏作为底层的补充,二来是有军功爵制作为刺激,作为让这些底层人翻身上位的机会。我们如果以后平定关中,这些都是天生的优势条件。”
刘穆之轻轻地“哦”了一声:“可是秦朝和西汉,都是以关中的咸阳,长安为都城,在此基础上才能保证长安附近的南北军,而且这是以免除关中良家子全家的赋税为条件,相当于全国的税赋供应关中地区。你就算平定了关中,也没有这样的条件。再一个,现在的情况和当年有了很大不同,你前面也说过,要在平原上与胡虏大战,在机动性上不弱于北魏,就需要有大量的骑兵部队,关中就算有武风将门传统,但毕竟不是草原,这战马从何而来?”
刘裕笑了起来:“先说这个战马问题,关中虽然草原不是太多太大,但也有上林苑这样的大马场,汉武帝时可以养马十余万匹,远远超过我们南方。除此之外,还有分布关中各地的很多中小块的草场,那些后来迁进关中的羌胡部落,他们又不事生产不作农耕,没这些草原怎么活?就算是关中地区,有个二三十万匹马,也不成问题的,足够军队之用。”
“何况平定关中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要做的是继续向西,平定甘凉,收复河西和河湟一带。这些地方地广人稀,草原成片,自古就是月氏乃至匈奴右翼的别部所在,现在的西秦,南凉,北凉,西凉,据此地方都各有十万以上的骑兵,拥有的马匹只会数倍于此,关中的北部则是岭表的胡夏,他们占据河套,有铁骑十余万,马匹数十万,打得后秦都闻风丧胆。这些小国并不难对付,收了他们的地和草场,就会有大量的马匹可用,到时候关中出兵,甘凉岭表出马,不出数年,就能训练出十万以上的铁骑部队,配合着我们精锐的车步军团,足以横扫河北了。”
刘穆之的眉头舒展了开来,笑道:“原来如此,你想的还真的是非常深远啊,关中我没有去过,对那里的了解肯定不如你,如果能按你所说,那自然是最好不过。可是,要有骑兵,光是战马还不够,无论是关中之人还是收编归顺的那些胡虏国家的胡人,真的会听命于你,为我们所用吗?”
刘裕笑着摆了摆手:“这就是我必须要用镇恶的原因了,顺便解释一下你的第一个问题。”
刘穆之的双眼一亮:“愿闻其详。”
刘裕正色道:“王镇恶的身份非常特殊,我用他,可不止是因为他的才能,更多地是用他的出身。别看他在江南毫无根基,但他毕竟是王猛的孙子,王猛在北方人,尤其是关中人的心目中,如同再世父母,天降圣贤一般,不仅是汉人,还有诸胡部落,都对他非常尊敬,我去过关中,去过长安,亲眼见到过很多的羌人和氐人,甚至是鲜卑人,都在家里祭拜王猛,在长安最危难的时候,他们甚至指望不上苻坚这个活着的天王,而是希望王猛能显灵,保佑他们渡过难关。”
“也正是因此,王镇恶后来在前秦灭国后,一路辗转,却不停地有人接济拯救,要知道,一个十几岁的少年,在那种可怕的乱世中要存活下来,或者是不给掳掠为奴,是有多困难,但是王镇恶却可以做到,后来我问过他,他是一路上不停地自亮身份,能得到许多人的帮助,可见王猛当年的恩德与惠政,以及平定北方的威名,仍然保佑着他的这个孙子。要不然,我们哪里还有见到王镇恶的机会呢。”
刘穆之的眉头渐渐地皱了起来:“这么说,你有意要长期地利用王猛在当地的影响力,靠王镇恶这个孙子在关中竖起大旗,吸引胡人部落和汉人豪强来投奔,以组建你想要的骑兵部队?”
刘裕点了点头:“关中人普遍对自己人有一种天然的亲近,对外人有抵触情绪,当年桓温打进关中,也是需要本地父老的支持,在我看来,没有比镇恶更合适的人选了。”
刘穆之叹了口气:“可他要是自立了怎么办?你就不怕为他人作了嫁衣?”
刘裕的眼睛微微地眯了起来,没有马上接话。刘穆之看着刘裕,平静地说道:“这个问题,我们之前也讨论过,其实不止是对王镇恶一个人,对其他的兄弟也是如此,人的野心,往往是会给权力所约束,就象当年你和刘希乐一起从军,都是从最底层的小兵当起,那时的希乐,只怕也没想到有一天会成为天下数一数二的军中巨头。还不是一步步地上升,官越来越大,权力越来越大,乃至手握重兵,裂土分疆,才起了别的心思吗?”
刘裕叹了口气:“你说的确实是事实,所以你一直以来,要我用我的刘家人,母亲的萧家人,赵家人,说是这些人是亲族,至少忠诚可靠。我也照你说的做了,道规不用说,对道怜,明知他能力不足又贪婪无度,还是让他当了大州刺史,结果连累着我的名声和江北移民的政策都要受影响。”
“还有我的亲舅舅赵伦之,娘家的亲戚萧承之,萧嗣之他们,我也都给了他们本不属于的官来当,虽然他们表现得中规中矩,但要说有独领大军或者是镇守一方的才能,那就是自欺欺人了。现在看来,除了道规之外,也就刘荣祖,远房的刘遵考,还有赵伦之,萧承之,萧思恬等。”
“萧家的年轻人有不少喜欢习武的,比如这回在军中的萧承之,还有萧思恬都不错,但他们还需要时间历练,我也不可能一下子就让他们当将军。毕竟,这种靠出身就当郡守级别的高官,也许世家子弟可以接受,但是出来就是将军,军中汉子是不可能心中服气的。”
刘穆之点了点头:“毕竟你和你的亲戚家子弟,原来没有什么富贵官身,在教育这块上,远不如世家子弟,萧家两个小子和刘荣祖这些人,还是受了京口武风的影响,从小喜欢舞枪弄棒,从军中起步是可以的,但要掌握军权,成为将帅,确实需要时间。但不管怎么说,你的家人总归是亲人,所谓血浓于水,在你大业初创的时候,是必须要用这些人的,道怜虽然贪婪愚蠢,但至少确保了江北是在你的控制之下,如果你觉得他不堪大任,可以给他多配有能力有本事的僚属出任长史和司马,但这个主官的位置,还得是他的。哪怕后面你把他放到吴地或者别的内部州郡,也得如此。”
刘裕的眉头一皱:“同姓同宗就一定忠诚可靠?要是亲戚就不会造反,那八王之乱怎么来的?他们难道不是司马氏的子孙?不是当时司马氏皇帝的亲戚吗?”
刘穆之的眉头一皱:“那是夺取天下之后的事了,夺权之后,宗室因为天然有合法的身份可以继承天下,所以反而成了需要削弱和控制的对象,而他们靠了宗室身份拥有的官职甚至是封地,也会助长他们夺权内乱的野心。但是在开创大业,夺取天下的时候,仍然是需要他们出力的,这时候是同宗同姓一起打天下,就算是为了今后建国后的好处,也不会在这个时候反水。寄奴啊,你现在不得不用这些亲戚,至于你真正一统天下之时,再想办法抑制就行了。”
刘裕叹了口气:“胖子啊胖子,我知道你是为了我好,但是你有没有想过,我们自己想要废除这种躺在祖先和父辈们的功劳薄上,世代压在百姓头上的世家高门,结果自己却是做同样的事,那跟他们又有什么区别?无非就是象你说的这样,换一批新的世家高门罢了,换掉王家谢家,换成我们刘家萧家赵家。这样难道就是我们想要的天下?就是我们毕生为之奋斗想要建立的国家?”
刘穆之咬了咬牙:“我知道这与你的理想不符合,甚至你自己都不想当皇帝。但是寄奴啊,自从秦皇一统天下,建立皇帝制度以来,甚至再到几千年前三皇五帝时期,成为天子以来,那这天下的主宰,总要有个名份。你功高盖世,自然就可以走上那个位置,而跟着你一起打天下的功臣,也能得到应有的回报和封赏,我们之前讨论了那么久的爵位,不就是为了按爵给大家官职,封地吗?只不过这爵位代降,不能让人永远地占有这些官职和封地,但可没说不给啊。”
说到这里,刘穆之顿了顿:“而且,如果连你的亲属和子侄都不在你创立功业的过程中帮你,立功,得爵得官,别人只会认为你这个人刻薄寡恩,天下还是要讲忠孝的,忠是对国家,孝是对家人,要是你连家人都不关照,天下人没几个会认为你是真的道德圣人,只会觉得你这个人太可怕,亲人都不护,所以会对你敬而远之!”
“当年王莽在篡汉之前,名满天下,因为自己的儿子杀了个仆人,逼着自己的儿子自尽,当时很多人为之感动,但事后证明这只是他为了篡权夺位而树立名声的举动,他用一个儿子的命来为自己邀名,最后声败名裂,连同大义灭亲之事也成了伪善之举,寄奴啊,不管亲属是不是有能力,起码在创业阶段先给些官职,你可以不让他们做事,对他们的贪腐之举多加约束,但这跟委权于外人,是两回事。”
刘穆之说到这里,两眼中光芒闪闪,站起身,直视刘裕:“你就算有再美好的理想,想要建立一个真正人人平等的人间天国,那起码也得先建了国,当了主宰,创了万世之法才行。就算是你想终结皇帝这个制度,就象秦始皇开创了这个制度一样,那起码也得六国平,四海一,到了这步,才是你可以实现自己理想之时。在这之前,你只能按世人所能接受的准则行事!”
刘裕一动不动地看着刘穆之,这个胖子的神色极为严肃,甚至可以说是他认识刘穆之以来,最严肃的一次,显然,这些是他掏心窝子的真心话,刘裕叹了口气,说道:“那胖子,我问你一个问题,如果我把刘道怜,赵伦之现在派到青州,以后派到刚平定的关中,结果会如何?”
刘穆之的眉头一皱:“这些新征服之地,不太接受外来的统治者,如果不是本地的大族或者有名望的人,很难镇抚当地,除非是能力出众象道规那样,不然无法镇守。赵伦之勉强还可以保一方平安,刘道怜就算了,他没这个本事,反而会坏事,放在内地当个名义刺史就行,还得给他配一帮好的副手。”
刘裕叹了口气:“这就是了,亲族就算按你说的要用,没这个能力怎么用?且不说这个忠诚与否的问题,这回我们打下青州,初议就是让羊穆之在这里当刺史,因为泰山羊氏是本地大族,就算离开了近百年,也比来个吴地官员要好,加上曾经在南燕呆过几年的阿寿带兵镇守,可保这里的平安。可是关中呢,我能派谁去?”
刘穆之咬了咬牙:“关中之地,只怕要么是你亲自镇守,要么是让道规去。真要到了北伐关中的时候,荆州应该也已经成为安全的内地了,关中那里,非你们镇守不可。”
刘裕叹了口气:“我们兄弟二人是可以镇守关中,但刚才也跟你讨论过,未必能得关中民心,而且这样以刘氏亲族镇守,关中父老有可能会认为我们是外来的入侵者,不会真心效力,只有把王镇恶或者是鲁宗之这样出身关中的人放到这里,才会在初期就得到人心,引来本地父老的效力与投奔。”
刘穆之正色道:“可是王猛的威望太高,你要用王镇恶,那就得承担他自立的风险,这点你难道就不考虑?”
刘裕咬了咬牙:“这事我还没有想好,但是以后平定关陇之后,肯定是要用本地出身的人在当地担任要职,就算我或者道规留下,也要带上王镇恶或者是鲁宗之,以招抚当地的人,而且,如果我们两个必须坐镇后方,那就得考虑给王镇恶独当一面的大权。不然,换了别人去,只怕众心也难服。”
刘穆之的眉头一皱:“你现在是要示恩王镇恶,并给他很多立功的机会,这样让他以后能凌驾众将之上,统领关中也无人有异议吗?”
刘裕点了点头:“是的,我们北府军是要讲军功的,硬拔他上位,军心不稳。这次沈田子对他公然发难,我虽然两边同时处理,但实际上还是偏向了王镇恶,为的就是确保不能让沈田子压他一头,毕竟,沈家的根基在吴地,以后想要专任外藩也不容易,但关中,我是准备让王镇恶派上大用场的!”
刘穆之叹了口气:“果真要如此的话,我建议你最好在攻取关中前后,先行迁都。”
刘裕的眼睛眨了眨:“迁都?为什么?要迁到哪里?”
刘穆之正色道:“如果你真的夺取关中,那肯定中原也已经拿下,两京收复,算是基本上完成了北伐,后面无论是平定陇右甘凉还是出兵河北,都只是锦上添花的事了。老实说,如果只是划江而治,独保半壁江山,那建康或者是江陵是最合适的都城。但要是收复了两京,恢复了大晋天下,那肯定是要还于旧都的,建康已经不再适合成为拥有天下的大晋的都城,洛阳或者是长安才是最合适的。考虑到河北未复,洛阳作为大晋的旧都,应该迁回。”
刘裕的眉头一皱:“可是洛阳残破,中原经过了百年战乱,人烟稀少,已经远不如当年西朝时的洛阳了。贸然迁都,只怕要从个空城开始建设,非一朝一夕能完成,那些建康城中的高门世家,必然不答应啊。”
刘穆之微微一笑:“他们答不答应重要吗?有这个大义的名份,回到旧都,谁能拒绝?”
刘裕摇了摇头:“不可,当年桓温收复洛阳后,也曾经提议迁都,以继续进取天下,不就是因为世家高门的强烈反对而作罢了吗?现在的洛阳,比起当年桓温收复时更加残破,全城才千余户人,不及吴地一个大点的县,而且周围并不太平,北边黄河对岸就是极可能成为敌人的北魏,作为国都不太合适。”
刘穆之笑道:“桓温没迁都成功是因为他自己不想迁,你也知道,桓温北伐是为了借北伐的功劳而行篡位之事,并不是真想北伐,所谓的迁都,不过是他跟当时谢安,王坦之这些世家首领们讨价还价的一场交易罢了,所谓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要是喊价都不叫高点,最后还到的价也不可能让自己满意。寄奴啊,你是桓温吗?”
刘裕笑了起来:“我当然不是,我是真想北伐的,老实说,洛阳虽然残破不堪,但要真的收回来,那肯定要大量移民发展,也会驻重兵防守,我其实以前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若是真的有办法让建康城的世家都迁到洛阳,那就算为了养活自己,他们也会主动地调集吴地的钱粮布匹去充实洛阳的。”
刘穆之点了点头:“这就是了,你如果把皇帝和朝廷都迁到洛阳,那世家高门最后也得跟过来,哪怕是为了保自己在朝中的权力,也得这样做。因为他们不来,这权力就会归了其他人,这是他们不能接受的。只要你真的攻取洛阳,并肯亲自坐镇洛阳,北镇北魏,西望长安,那大晋的兵马,粮草,钱帛都会源源不断地从南方调向洛阳,关中那里你就算放了王镇恶,想必他也不敢随便自立,毕竟,离建康可能很远,但是离洛阳,却是过了潼关就到。到时候,再把关中将士的家属集中在洛阳,就更加了一把保险锁了。”
刘裕微微一笑:“不过,真要这样的话,可能也不能一蹴而就,洛阳毕竟现在几乎没什么户口,就算伐后秦拿下,也需要个一两年的发展和恢复。到时候,我或者是道规还要在那里坐镇一段时间,而后方建康城,可能还要麻烦你多多关照才是,不过,在此之前,我们还得彻底消灭天道盟,岭南妖贼和西蜀谯氏,彻底平定南方,再大举北上!”
说到这里,刘裕勾了勾嘴角,看着刘穆之:“胖子,这些事情还太远,我们现在连南燕也没有灭,背后还有那个神秘而可怕的天道盟,还有岭南的妖贼和西蜀的叛匪,还有我们跟世家高门间,我们京八兄弟内部,有千头万绪的事情都没有解决,北伐中原,平定天下,收复两京,恢复我们汉家江山,只是在这一切都做完之后的事了,不知道我们这一辈子还有没有机会去实现我们刚才所讨论的事情。”
刘穆之正色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我们所有的布置,都要考虑到十年,二十年之后,这才不至于被突发的事情所打乱,你既然要重用王镇恶,让他以后独当一面,那就必须要做出各种应对,放他在关中不是不可以,但最好是迁都洛阳,你亲自坐镇,方可无虞。”
说到这里,刘穆之微微一笑:“当然,在想这么久远的事情前,你最好还是考虑一下他和沈田子之间的矛盾,二将争功,向来不是什么好事,虽然有些大帅可以利用这种部下的争心,激发他们的能力,但长远来看,真正有本事有能力的人,是很难控制住的。汉武大帝曾经用卫,霍二大将,也有让他们这对甥舅互相争锋的意思,但最后也落得个霍去病早逝,卫青夺兵权的结局,而沈田子和王镇恶并没有这种亲戚关系在,放任他们这样斗下去,有分裂北府的可能和危险啊。”
刘裕点了点头:“谢谢你的提醒,这点我会多加重视的,必要的时候,不让他们在一起生出事端,但他们都是我以后需要重点培养的大将,完全压制也不行,毕竟现在是打天下的时候,我需要人才和将才。”
刘穆之微微一笑:“这些你自己看着办,我提醒过你了。你离开的这段时间,我也会尽量调解他们之间的矛盾,沈田子虽是粗人,但是他二哥沈云子和四弟沈林子都是文武双全之才,我会把道理跟他们说明的,王镇恶终归不会对他们沈家诸虎的未来前程造成不利的影响,大家同为你,为大晋效力,相互配合的时候还多,只有相互成就,才能达到更高的高度。”
刘裕笑道:“还是你有办法,好了,时候不早了,我也得赶去广固,印玺都在案上,你用便是。至于我的去向,你暂时不要向大家透露,只说有秘密要事暂时离开,由你代掌,这点我出来前交代过,如果我不在,所有人听你令行事。”
刘穆之点了点头:“路上当心,你虽然武功盖世天下无敌,但是黑袍也是厉害角色,更是有那邪蛊怪物相助,大好局势不要出什么意外。还有妙音毕竟贵为皇后,虽然也是自行其事,但她的谍者身份并不为外人所知,万一有个三长两短,对我们也是大大的不利,我们的对手也可能会借机作文章,你找到她之后,务必要跟她晓以利害,任何时候都不要离开你的身边,安全,是第一位的。”
刘裕微微一笑:“我会见机行事的,对了,库藏的牛羊肉你控制点吃,我不在了没人管你,注意点影响。”
他说着,一转身,头也不回地走出了大帐,很快,远处传出了在外值守的军士们行礼之声,而刘裕的命令之声在外回荡着:“猛牛,带十个兄弟,随我马上出发。我不在的时候,这里一切由刘长史作主。”
伴随着将士们的应诺之声,一阵马蹄声响,渐渐地远去,直到消失在夜空之中。刘穆之轻轻地摇了摇头,转身坐到了刘裕的帅案之后,一动不动地盯着案上的那枚大印,喃喃道:“寄奴,这印只能你来掌,早点回来,别让我撑太久!”
突然,他一阵剧烈地咳嗽,身上的每块肥肉都在剧烈地抖动着,他一边咳,一边吃力地从袖子里抽出一块布帛,掩住了口鼻,顺便,胖手哆嗦着从怀里摸出一个青瓷药瓶,拨开瓶塞,用颤抖的手,向自己的嘴里灌进了几滴药水,剧烈的咳嗽声这才渐渐地平复了下来,而当刘穆之拿下掩在口鼻上的绢帛时,刚才这方蓝色的绢帕,已经是半块殷红,而他的口鼻之间,也是血迹斑斑,连胡须之上,也是染了不少血。
刘穆之轻轻地拭去了自己口鼻间的血迹,恢复了常态,挺身坐直,而那块血布,已经隐在了他的袖中,他喃喃自语道:“别让我撑太久。”
广固城南,一座新设的营盘,已经连营数十里,与城相对,而在营盘与城池之间,十余个堆得足有丈余高的尸堆,尽是辫发索头的鲜卑人打扮,上有白发苍苍的老者,下有扎着小辫,只有几岁的孩童,都这样给象屠宰过的牲口一样,堆成了这十余堆,司马国璠满脸横肉,杀气腾腾地披甲立于这些尸堆前,在几百名盔明甲亮的宿卫军士的护卫下,手持一个铁喇叭,对着城墙之上大吼道:“索虏狗奴看好了,这些就是你们的下场,你们屠我们一个汉民,本将军就杀你十个索虏,看谁能杀!有种就出来报仇一战,本将军在此候着!”
一个身边的亲兵低声道:“司马将军,这种骂阵之事,本应该是卑职们来做,您作为大将,亲自骂阵,好像不太合适啊,而且,这里也危险。”
司马国璠哈哈一笑,转头对那亲兵说道:“你懂什么,这些鲜卑狗奴,早就在临朐给我们吓破了胆,我们这一路冲来,何曾见过敢和我们一战的家伙?现在他们躲在城里发抖呢,只会杀我们的汉人百姓出气,那就互相杀呗,我们在临朐可是折损了不少兄弟,正好拿这些没进城的鲜卑人出出气,他们要是真的敢打,也不会眼睁睁地看着这些族人在城下给我们屠戮。这些斩获可都是算我们的战果啊,你看,这一仗砍了一万多,不比在临朐累死累活要强得多!今天这样堆尸一天,计算斩首,明天一把火全烧了便是。”
那个亲兵舔了舔嘴唇,转头看了一眼西边的方向,那里有几百个鲜卑人装束的人,正在挖着十余个大坑,把一堆插在尖木桩上,扎着发髻,明显是汉人的首级,一个个地扔进这个坑里,而另一些鲜卑人,则是把千余具无头的汉人装束的尸体,扔进另一个大坑,刘敬宣脱盔而立,与千余名同样下马脱盔的骑兵们,全都肃然默立,就连一边的战马,也都低头不语,仿佛是在默哀。
亲兵摇了摇头:“刘冠军是怎么回事?不就是千余具百姓的尸体吗,搞的跟死的是他的亲人一样。甚至还为了让这些鲜卑俘虏挖坑,没有杀他们,还跟司马将军你吵了一场,都说此人肌肉发达头脑简单,我看,不止是简单,是脑子有病。”
司马国璠冷笑道:“确实是有病,好歹也是打了一辈子仗的人了,按说早应该视人命如草芥,死个千把百姓,就成这样,不就是给抓来当乐工奴隶的那些个宿州百姓吗,哦,我想起来了,这淮北之地可是他刘敬宣多年经营的地方,没准这些人里,还真有些他的亲戚呢。”
此话一出,周围的宿卫军士们全都笑得前仰后合,刘敬宣朝着这里看了一眼,继续低头不语,那个亲兵连忙道:“司马将军,他好像看了我们唉,会不会这家伙后面会打我们的小报告,说我们屠戮平民什么的?那刘车骑可是下过令,让我们勿滥杀无辜的。”
司马国璠脸上的横肉跳了跳,冷笑道:“哼,可是这些鲜卑百姓,也都参与了屠杀我们的这些汉民,这些个死鬼,总算还有些价值,就算刘寄奴他亲自在这里,我也不怕,你们都给我听好了,到时候有人问起,就说我们看到这些鲜卑人在残杀我们汉人百姓,激于义愤,才出手剿灭的,听到没有!”
所有周围的宿卫军士们齐声应诺。亲兵低声道:“司马将军,这回咱们杀了这上万鲜卑人,又积尸城下,耀我武功,总算是立了一次大功吧,您回去之后,必然加官晋爵,恐怕,那中领军,禁军大将的位置,也非你莫属啦。”
司马国璠满意地点头道:“嗯,那是自然,这天下,是我们司马氏的天下,因为之前西朝时诸王内战,南渡后我们司马氏从皇帝到宗室,都无法掌兵,这才给这些权臣权将们架空,这回我之所以求了琅玡王领兵出征,就是要立些功劳,恢复我们司马家的光荣!”
“你们想想,这刘寄奴他是怎么掌握大权的?不就是靠了当兵从军,一步步地提升自己,最后控制了军队,才控制了朝政嘛。我们司马氏从宣皇帝开始,就是以武起家,军功立身,最后得掌天下。现在嘛,复兴司马氏的重任,就留在我司马国璠的肩上啦。”
亲兵马上表现得一脸忠义,用力地点了点头:“将军有大志,我等必效死力,以助司马将军得偿所愿。”
司马国璠满意地点了点头:“胡二狗,你小子很机灵,本将军都看在眼里,以后本将军如果能掌军得权,你也会得到好处的,好了,我喊累了,你接着喊,声音越大越好。”
这个叫胡二狗的亲兵毕恭毕敬地接过了铁喇叭,而司马国璠则转身坐到了身后的胡床之上,胡二狗正要开口,突然想到了什么,转头道:“将军,这城中的索虏真的不会开城出来攻击我们吗?我们离这么久,是不是不太安全?”
司马国璠没好气地说道:“蠢才,刚才夸你机灵,现在又现原形了,咱们有马,大不了上马回营便是,难不成他们还会飞过来杀我们不成?”
胡二狗抓了抓脑袋:“那个,上次临朐之战时,不是天上就飞过来不少索虏吗,最后那个什么燕国国师,还给一个会飞的怪物救走了,听说,那怪物还会妖法,会放毒液,我可亲眼见到几个诸葛长民军中的兄弟就这样给喷死了呢。”
司马国璠的脸色一变:“你不说我还真了,那孔明灯没啥可怕的,可是那会飞的怪物却着实麻烦,快,叫大家做好警戒,全都上马,要是有怪物飞出来,咱们就马上撤。”
胡二狗点了点头,马上要向边上走开传令,却是屁股一疼,几乎要摔倒在地,转头一看,却是司马国璠一脸怒容地看着他:“传令的事不用你来管,你只管开骂,别想趁机溜号。”
广固城头,黑袍的双眼之中,冷芒如电,一闪一闪,看着城外的一切,在他的身边,慕容兰面色凝重,与他并肩而立,而在他们身后,几百名鲜卑将士都全身甲胄,跪倒在这城墙之上,他们的拳头紧紧地握着,牙齿咬得格格作响,为首的一个将官大声道:“国师,公主,请你们下令,让我等出战,我哈力黑老婆的三个弟弟都给这些晋贼所害,他们都是手无寸铁的百姓,我要为他们报仇!”
身后的军士们叫成一片,都带着哭腔:“我妹妹也死了,还有我叔父,求你放我出去,就算拼了这条命,我也要杀两个晋狗报仇!”
“拼一个狗本,拼两个赚一个,国师,给我们这个机会吧!”
黑袍冷冷地说道:“皇帝陛下有令,坚守城池,人人需要把守岗位,晋军杀我百姓,堆尸炫耀,就是诱我们出战,你们要是真想报仇,就好好坚守在自己的位置上,过两天晋军攻城,有的是你们杀敌报仇的机会!”
哈力黑睁大了眼睛:“真的有这个机会吗?国师!”
黑袍转头看着哈力黑,眼中光芒闪闪:“哈力黑,我只怕到时候你的刀不够锋利,砍不了几个人晋军就折了!弦不够紧,射不了几箭就断了!”
哈力黑长啸一声,弹地而起,转头对着身边的士卒们吼道:“勇士们,跟我去磨刀!”
看着一堆鲜卑将士走路带风,一路小跑地走了下城墙,黑袍满意地点了点头:“要的就是这种气势,阿兰,仇恨可以让人暴发出超越身体潜能的力量,而这力量,就是我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