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幻灵异 > 学霸的黑科技系统 > 全文阅读
学霸的黑科技系统txt下载

    去教务那领了学士服,王师兄先是带着陆舟去了一趟研究生宿舍拿了单反,然后便开着唐教授的车,带他去了老校区。

    按照这位师兄的说法,没来老校区住过,简直不好意思说自己读过金大。现在搬来这里住是没什么机会了,就来这边拍几张毕业照,算作是来过吧。

    从北大楼到小礼堂,再到赛珍珠的故居,折腾了一下午,总算是把这毕业照给拍完了。

    坐上了车后,王师兄笑着说:“等过两天我把照片修好了,直接返你微信上,到时候你拿着去校门口那个相馆洗出来就可以了。”

    陆舟感谢说:“谢谢了。”

    王师兄笑着说:“别不客气,到时候我逢人吹牛,也可以说,咱们陆师弟的毕业照,还是我帮着拍的。”

    陆舟不好意思笑了笑。

    这么说也有点道理。

    毕竟这么帅的毕业照,拿出去也确实能当吹牛的资本了。

    回了新校区后,陆舟在校门口下了车。

    至于借来的学士服,王师兄说会替他还回去,他便留在了车上。

    因为车是老唐的,还要还回去,两人就此分别。

    在校门口站了一会儿,陆舟忽然想到了些什么,便掏出手机,对着自己的学位证和毕业证,以金大的校门为背景拍了张照。

    打开围脖。

    顺手编辑了一条博文,陆舟按下了发送。

    除了一张配图之外,只有一句话。

    【终于毕业了。】

    前段时间又涨了一点,三十多万的粉丝,活跃度也还行。

    这条博文刚刚发出去,还没等五分钟,回复便刷刷刷地跳了出来。

    【卧槽,大佬不是才上大二吗?这就毕业了?!】

    【意料之中,心里毫无波澜,一点儿不觉得奇怪。】

    【金大总算是开眼让这妖孽毕业了。】

    【大佬,给咱们研究生留条活路吧!(流泪)(流泪)】

    【学神怕是已经拿到普林斯顿的offer了,准备什么时候出发啊?】

    看着粉丝们的评论,陆舟会心一笑。

    在吴迷残党大军组团包围之前,他便顺手关掉了围脖,将手机塞进了兜里,不再去看它。

    拿着学位证和毕业证回了寝室。

    陆舟刚一进门,三个小伙伴便围了上来。

    “肘子,毕业证下来了?”

    陆舟拿着两个小本本晃了晃:“下来了。”

    “拿来瞧瞧。”史尚把毕业证和学位证抢了过去,好奇地翻了翻,“我说肘子,这证件照你是咋想的,没想过P一下?”

    陆舟白脸一黑:“军训完照的,你还不是一个样。”

    MMP,军训后照的那张证件照,简直是他一身的黑历史。

    史尚脸上一乐:“嘿,我们还真不一样,你不信我给你找找,让你瞧瞧哥的帅气。”

    陆舟:“滚滚滚,再拿我证件照说事儿,还想不想要福利?”

    黄光明顿时来劲了:“福利?啥福利?”

    刘瑞也看向这边,好奇这福利究竟是啥?

    陆舟也没说什么,伸手将书桌上的那些课本拿出来,“有些东西用不上了,卖了也怪可惜的,就当是送你们一点礼物吧。”

    说着,他挑了两本,扔给了黄光明手里。

    “小贱,拿着。”

    看着手上两本书,黄光明愣了下。

    一副武林盟主的做派,陆舟大方说道:“这本高代和概率论就送你了,好好加油吧。数学的未来很广阔,无论是应数还是纯数,但摸鱼,是没有未来的。”

    “谢……谢谢。”

    没有再去看小贱,陆舟看向了刘瑞,挑了两本放在他手上。

    “刘瑞,这两本复变和偏微分方程送你,好好加油。”

    刘瑞脸上笑着,声音微颤说道:“谢谢……”

    “不客气,祝你能达到,你心目中的那个高度。”陆舟拍了拍他的肩膀。

    说着,陆舟又看向了史尚。

    “还有我们的飞哥,这两本是你的。”

    愣愣地从陆舟手上接过了两本书,史尚刚想说些什么,正在翻书的黄光明忽然叫了声。

    “可是陆哥,你这些书上……咋都没字啊?”

    连个笔记都没有,看个毛线啊!

    陆舟表情微微一愣,忽然想起来自己都是在图书馆借的书自学的这些课程,学校发的这些课本好像还真没怎么翻过。

    尴尬,装逼失败了?

    干咳了声,陆舟故作高深,强掰道:“正是因为无字,无字胜有字,所谓是无招胜有招。送你们这些东西,不是让你们去照着我的路再走一遍,而是告诉你们……”

    完了完了,编不下去了。

    这该咋整?

    陆舟表情有些微妙的尴尬。

    不过就在这时候,史尚却是一脸严肃地接过了话头。

    “大道至简,谢谢,我懂了。”

    陆舟:……?

    ……

    不管有没有笔记,上面总归是有陆舟的签名。

    如果哪天这尊大神拿了菲尔茨奖,这几本书还真保不准有收藏价值。

    两本书是满足不了这群牲口的,在得知剩下那些书陆舟也用不上了之后,飞哥迅速带头,像个土匪一样讲这些书全都瓜分掉了,连形政和思修都没放过。

    不过,这些书他们也没白拿。

    当初说好了,等学位证和毕业证下来之后,要摆一桌给肘子送行。

    现在,正好也到了晚饭的时间,201寝室再聚校门口的小鱼庄。

    在这个刘瑞歇逼无数次的战场,史尚叫上了一桌好菜,还有一件啤酒。

    其实本来是两件的,说好今天不醉不归,但老板死活不肯卖给他们,非说等喝完了再拿。

    看在老板这么环保的份上,飞哥也只得作罢。

    菜上了,一桌人吃着,气氛有些微妙的伤感。

    想到很快四个小伙伴便会变成三个小伙伴,大家光是吃吃喝喝,中间都没怎么说话。

    终于,几杯酒下肚之后,飞哥才打开了话匣子,开口问出了那句,所有人都想问的话。

    “肘子,本科学位已经拿到了,下一站你准备去哪?你的话,应该会继续读下去吧。”

    陆舟想了想说:“学校给我定了个人才培养计划,目标是金大和普林斯顿的双博士学位,我准备挑战一下。”

    “普林斯顿的博士学位,”刘瑞的脸上带着羡慕,感慨道,“我听说普林斯顿的数学系,在华夏地区一年都招不了几个phd吧。”

    “是啊,”陆舟点了点头,轻声感慨,“所以任务艰巨啊。”

    飞哥和陆舟碰了个杯,继续问:“那你……打算什么时候搬走啊?”

    听到这个问题后,陆舟微微愣了下。

    “搬走?”

    “是啊,”飞哥叹了口气,语气淡淡忧伤,“不过你放心,你的床位我们会给你留着的。”

    “我明年才去普林斯顿读博,还要在金大待一年,读博之前总得先把硕士学位给拿了吧。”陆舟想了想,继续说,“你是问换寝室的事?秦院长好像是说过,要给我安排研究生宿舍,不过我让他不用那么麻烦了,就住这儿挺好。”

    研究生寝室是三人间,除了有冰箱和独立的卫浴之外,好像也没什么差别。陆舟本身也不是特别挑剔的人,不是特别在意这些。

    反倒是突然换两个陌生的室友,让他感觉很不适应。

    就现在的201,对他来说挺好的。

    史尚:“……”

    黄光明:“……”

    刘瑞:“……”

    看着三个陷入沉默的小伙伴,陆舟微微愣了下。

    咦?

    怎么都不说话了?



    好吧,陆舟承认,拿这种事儿套路饭是不对的。

    不过他也想了想,反正他们都套路了自己这么多回了,自己也就套路这么一次,不算过分吧?

    大家继续喝酒,一杯接着一杯。

    然后,就停不下来了。

    看这几个牲口的架势,明显是想把他灌倒。

    然而并没有什么卵用,陆舟一点也不慌,因为201寝室最先倒下的,永远只会是一个人。

    而这一次,同样不例外,被抬回去的依然是刘瑞那小子……

    ……

    毕业答辩完了之后,陆舟很是休息了几天,为即将开始的硕士生活养精蓄锐。

    学籍的事情很快办了下来。

    就这样,陆舟再次入学金陵大学。

    而这一次,是以研究生的身份入学。

    经过了一番认真的考虑,陆舟最终听从了唐教授的建议,在卢院士的手下攻读硕士学位。

    一来是他很早之前便有向数学物理方向发展的打算,二来是唐教授说的很对,国内学术界的山头主义虽然他还没接触到,但确实是一个不容忽视的客观存在的现象。

    而且,这里面的水,可能深到一般人难以想象的地步。

    功利一点考虑,如果打算向更高层次的领域攀爬,有一个院士作为自己的硕士生导师,这层背景还是相当有帮助的。比如申报个国家级的大项目,有院士级别的大佬背书,无论是要钱还是要人还是要政策,都肯定比自己单打独斗好。

    而从学术上考虑,作为院士的学生,也将拥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那些前沿领域的东西,而这也是陆舟最渴望的。

    出于这些原因的考虑,他在申请面试的时候,申请的是卢院士的研究生。

    而对于陆舟的选择,卢教授也是相当欢迎。

    他已经很久没有带过研究生了,一是年龄大了没有精力,二是做研究实在没有时间,不过在看到陆舟在研究理论物理学上的潜力之后,他便再次动了收个学生的念头。

    理论物理是一门高深的学科,尤其是在高能物理这一块,主要研究并揭示10^(-18)米尺度下的微观世界和高维空间的奥秘。

    而数学,是除了粒子对撞机之外,研究高能物理的重要的理论工具。

    两者相结合,往往将产生意想不到的化学反应。

    陆舟选择的方向,正是数学物理这个充满想象力的方向。

    对此,卢院士很期待。

    ……

    实验楼的办公室。

    陆舟在卢院士这里完成了报道,开始攻读他的理学硕士学位。

    卢院士在向他说明了读硕士需要注意的事项之后,简单地对他的情况进行了点评。

    “……你在数论和泛函分析等领域的造诣很高,就如唐志伟教授和向华南教授在答辩之后对你的评价一样。数论我不了解,但泛函和代数这些数学工具,对研究理论物理都很有帮助。既然你选择了数学物理作为你的主要研究方向,那么我对你的建议是,有选择地听几堂物理课,无论是本科的还是研究生的课。再看几本理论物理学方面的书,尽快将物理这一块的知识补上来。”

    停顿了片刻,卢院士继续说道,“对了,你的那篇论文发表了吗?”

    陆舟回答道:“我已经投稿在《理论与数学物理进展》上面了。”

    《理论与数学物理进展》便是《Advances-in-Theoretical-and-Mathematical-Physics》,现在论文才刚刚通过技术编辑的审核,进入同行评审环节。

    视情况而定,也许这个月过审,也许下个月过审。

    但无论怎么说,对于这本双月刊来说,看到论文登刊至少也得等两个月之后了。

    卢院士点了点头:“这本期刊我的实验室也有在订阅,是个不错的期刊。你的那篇论文我看过,提出的观点也很新颖,如果审稿人是搞量子力学方向研究的话,应该能看出那篇论文的价值,过稿问题不大。”

    想了一会儿,卢院士继续说道:“关于你的硕士学位问题,我对你的要求和别人不一样。想毕业的话,至少给我在数学物理领域发表两篇一区SCI。”

    陆舟立刻问道:“这篇算吗?”

    要是算的话,他就只剩一篇SCI需要发表。

    快的话,没准年底就能拿到硕士学位?

    当然,前提是老板肯放人的话。

    卢院士笑了笑,点头道:“算。不过你也别总是想着快点毕业,该你学的东西还有很多。多做做项目,积累些科研经验,这对你海外求学会更有帮助。学校给你制定的人才培养计划我已经看过了,到了明年这个时候,我肯定会放人。”

    言下之意,你要是提前完成了要求,我肯定不会卡你毕业。但不到明年这个时候,也肯定是不会放你走的。

    听完卢院士的话,陆舟不好意思地笑了笑。

    他确实有早点拿到硕士学位的想法,不过既然导师都这么说了,他还是不强求了。

    反正一年的时间也不是很长,跟着院士做项目,开拓下国际视野也好。

    “关于你的培养计划,我给你制定了一个课表,你照着我给你的课表上课就行了。另外,再和你说个事情。”

    停顿了片刻,卢院士继续说道:“你可能了解过,我是LHCb华国组的负责人之一,关于‘五夸克态’的探索工作,已经进入最后也是最关键的阶段。”

    “现在,欧洲大型强子对撞机的升级已经完毕,情况乐观的话,会在五月份的会议之后,重启实验。我会在四月底启程前往瑞士的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参与会议。”

    说到这里,卢院士笑了笑,继续说:“如果你能在四月底之前通过我的考试,我倒是可以考虑,带你过去见见世面。”

    关于五夸克态的理论,最早是由苏俄的圣彼得堡科学院于1997年时提出的,然而即便是提出这一结论的波利亚科夫自己,对这一结论是否真实依旧持怀疑的态度。

    大概到了03年,大阪大学的同步辐射设施spring-8上的实验中,曾短暂观测到五夸克态的存在。然而在强子对撞机的实验中,都没有观测到应该存在的证据,所以关于夸克粒子究竟是否存在,一直是个争议性的话题。

    时间很快到了13年,由华国主导的beslll国际合作组,于上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实验中发现了四夸克态物质之后,紧接着关于五夸克态物质的实验便被LHCb国际合作组锁定。

    如果卢院士说的是真的话,那就不只是见见世面,而是见证历史了。

    要问陆舟是否想去的话,那答案无疑是想。

    只不过听卢院士的口气,那四月底的考试恐怕不会简单。

    陆舟轻咳了声说:“教授,您打算考我,也得给我画个考试范围吧。”

    “考试范围,好说啊,”卢院长笑着说道,“就高能物理好了,去看吧。”

    陆舟:???

    MMP,这叫什么考试范围?!

    画了和没画有区别吗?



    一般来说,院士都是很忙的。

    在院士的手下读研,相比起在普通教授手下读研来说,会有更多的自由时间可以自己支配。

    在卢院士这里学习了一段时间之后,陆舟便深刻体会到了这点。

    办公室里一共有六张桌子,其中一张是属于卢院士的,另外五张桌子一张属于陆舟,另外四张分别属于四个博士。

    而这间办公室,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空着的。

    金陵大学没有粒子对撞机这种牛逼上天的玩意儿,所以有些实验得到上京那边去做。老先生本身又是beslll、lhcb等国际合作组织的成员,除了实验之外,经常还会有各种会议要开,可能这两天还在上京,过两天便飞到了沪上。

    陆舟掰着指头算了下,自从拜在卢院士门下之后,见过这位老大爷的次数,一只手都数的过来。

    而这仅有的几次见面,这位老大爷除了给自己画了个大到没边的考试范围之外,更是一堂课都没指点过自己,全靠自己下去学。

    倒是物院那些老教授,因为总是去蹭课的缘故,他算是认识了一大圈。

    因为这种放羊式管理,大多数时候,陆舟都是自己在规划自己的学习节奏。

    而这样一来,和读本科的时候,似乎也没什么区别?

    至少他没感觉到哪里有什么不同。

    不过这样也好,陆舟早就习惯了这种自学的节奏。如果真有人追着他屁.股后面,天天过来给他布置作业,或者让他坐办公室里搞研究,他反而会觉得不适应。

    每天要么刷刷系统给他布置的那份书单,要么看两篇高等量子力学、量子色动力学方面的文献,要么便是去蹭两节课或者讲座,提升自己在理论物理领域的姿势水平。

    上一个任务奖励他的30片专注胶囊派上了大用场,在嗑药式学习法的帮助下,节省了他大量重复阅读的时间。

    在系统给他布置的书单中,理论物理大概只占三分之一,更多的还是集中在凝聚态物理中的材料物理方向,以及附带一点点分子化学、化学材料学方面的知识。

    而关于这一点,其实看奖励任务的经验分布,便足以看出来了。

    经过三月份整整一个月的不懈努力,陆舟总算是将愚人节的那天,将任务推进到了最后一步。

    ……

    【书单阅读(15/15),文献阅读(50/50),一组实验(0/1)】

    站在一片纯白的系统空间中,看着半透明的全息面板,陆舟松了口气。

    “终于只剩下最后一个实验了么。”

    实验题目为锂离子电池电极中锂枝晶形成的实时原位观测,做这个实验需要用到带定时拍照功能的数码显微镜,还需要在充满氩气的手套箱中组装LiFePO4/石墨电池,以及使用BK-6808电池测试系统进行电化学测试,同时在数码显微镜下观测。

    对于毫无材料化学实验经验的他来说,做这种实验无疑是地狱级的挑战,不过好在他倒是有可以拜托的人。

    最后看了眼屏幕中的任务奖励,陆舟默念一声,意识退出了系统空间。

    离开系统空间之后,陆舟拿出手机,给刘波师兄打了个电话过去。

    电话接通之后,陆舟打个招呼,便开门见山地说出了自己的来意。

    听完了陆舟的请求之后,刘师兄疑惑皱眉道:“你想借实验室?”

    陆舟:“是的,不方便吗?”

    刘师兄有些奇怪的问:“当然没有,只是……你为什么突然想做这个实验?”

    “我最近刚好看到这方面的文献,所以有点感兴趣。如果可以的话,我想通过实验具体的了解下……”

    总之,陆舟算是编了一个理由出来。

    毕竟系统的事情,他也说不清楚究竟是为什么。

    听完了陆舟的说明后,刘师兄倒是也没多想,很爽快地便答应了:“那行吧,正好我们也在做电极材料这块的研究,你要是对这东西感兴趣,明天就来一趟我们研究所就行了,我带你做这实验。”

    陆舟:“那太感谢了!”

    刘师兄笑着说:“不客气!”

    有刘师兄出马,这破实验算是稳了。

    ……

    一般情况下,借实验室是需要提前申请的,从实验内容到使用到的器材都需要在申请报告上写明,实验结束后还得写一份实验报告交上去。

    毕竟,实验室里面的器材可不是玩具,动辄上百万上千万的仪器,有时候弄坏了不只是钱的问题,很多东西就有钱想买都得花点心思。

    不过对于刘师兄来说,借个实验却不是什么难事儿。

    李荣恩教授带的碳纳米材料项目组,在金大属于很牛的那种,不但拿着国家的科研基金,还有校外企业的投资项目,申请个实验室这种事情,简直不要太容易。

    “……正好我们也在做电极材料实验,你要是对这块感兴趣,要不直接来我们项目组里?”走在实验室外的走廊上,穿着白大褂的刘师兄和陆舟随口闲聊道。

    真是随口聊个天,都不忘记替自己的老板挖人。

    如果是以前的话,陆舟说不准就欣然同意了,不过现在他已经不是本科生了。老板交代的任务还没做完,就摸鱼跑去替别的老板打工,怎么都不太好。

    不过话说回来,研究这些材料学方面的东西,好像本身也是摸鱼的一种……

    陆舟婉言推辞道:“还是不了吧,我最近还有其它事情要做,五月份可能还要去一趟瑞士,实在分身乏术。”

    刘师兄一拍脑袋,笑着说:“差点忘了,说起来你现在已经开始读研了。可以啊陆师弟,才拿到咱金大的年度人物奖,不到半年连毕业证都给拿了,这速度也是没谁了。有没有兴趣今年再上台,拿个硕士组的年度奖?”

    陆舟轻咳了声:“这东西再怎么说也不会同一个人发两次吧。”

    “那可说不好,”刘师兄笑了笑,伸手推开了实验室的门,“到了,就这儿。”

    实验室的门打开。

    不只是实验器材,钱师兄也在里面,正在摆弄一台和烤箱形状很像的玩意儿。只不过比起烤箱来说,这仪器的形状还是扁了点,侧面还列着一排饮水机出水口一样的东西,看着很有些奇怪。

    陆舟没记错的话,这玩意儿好像叫BK-6808可充电电池性测试仪,不但自带数据处理系统,还可自动绘制电压/时间,电流/时间,内阻/时间及其叠加曲线和循环图等等,并导出Excel等多种格式文本。

    至于价格,据说不便宜。

    这么一比较的话,相比起系统老爷,小艾还是挺替他省钱的。

    陆舟心中感慨了一声,走上前去。

    同样是一身白大褂,钱师兄却是看上去比刘师兄专业许多,调试完了个各种设备后,转身看向了走过来的陆舟。

    只见他推了推眼镜,说道:“实验器材已经准备好了,是你动手,还是我动手?”



    陆舟回答道:“我来吧。”

    系统并没有规定做实验必须由谁操作,只要将实验做一遍,然后收集需要收集的数据就行了。不过不出于学习的目的,陆舟还是想亲自动手操作一遍的。

    毕竟,纸上得来终觉浅,书本上交给他都是理论,只有落实到手上,才能将那传说中的黑科技变成真家伙。

    很有仪式感地换上了白大褂,陆舟稍微拿出了点科学家的气势,伸深呼吸了一口气,伸手去拿那个装着实验材料的样品盒。

    然而,他的手还没摸到,就被眼疾手快的钱师兄一把夺过去了。

    “还是我来吧,一边看着。”

    二话不说,钱师兄便接管了实验的主动权,把一脸懵逼的陆舟晾在了旁边。

    看向刘师兄,抱着双臂的刘师兄无奈耸了耸肩。

    “别介意,老钱就是这样,这里的仪器就像他老婆,比他命都重要……第一次你还是看着他做一遍吧。”

    钱师兄头也不回,随后说道:“做实验不是搞数学,算错了一个小数点改一改还能接着算,实验错了一个小细节,可能导致整个实验废掉。当然,我更怕的是你把实验器材给废掉……把你的设计的实验流程那给我看看。”

    “在这里。”陆舟迅速拿出了那张A4纸。

    系统要求进行的实验步骤和需要收集的实验数据,他都写在上面了。

    钱师兄接过A4纸扫了一眼,点了点头:“设计的还挺专业的。”

    emmm……

    毕竟是系统设计的。

    陆舟表情微妙,没有说话。

    ……

    实验的流程很简单,从制作电池开始,到观察现象。

    使用95.7%的石墨作为负极材料,粘合剂为羧甲基纤维素钠(CMC)和丁苯橡胶(SBR),集流体为铜箔。石墨层厚度为90μm,正极活性材料使用LiFePO4,集流体为铝箔。

    至于隔膜,用的是Celgard2325的三层隔膜,厚度约25μm。

    为了防止材料氧化,一切操作都是在充满氩气的手套箱中进行的。

    当然,不只是为了防止材料氧化,同事也是为了防止电解液中的LiPF6成分,与空气中的水反应生成氢氟酸。

    氢氟酸这东西,学过高中化学的人都知道。

    而这玩意儿有多危险,在硅基微电子实验室待过的人,应该也都很清楚。哪只手上抹一点,这只手基本上就没法见人了。

    从钱师兄的操作流程来看,显然比陆舟这个理论家专业的多。

    很快,样品便制作完成。

    为了防止样品被破坏,使用的是边对边的组装方式。钱师兄在手套箱中用一层隔膜将LiFePO4材料完全包覆,并小心翼翼地将正负极自由端留出了2mm的间距。

    这一步很关键,关乎着实验的安全。

    从手套箱中取出了样品,钱师兄关闭了各路气阀,长出了一口气。

    “搞定。”

    看着钱师兄手中的样品,陆舟问:“这是电池?”

    “一个简易且不安全的锂离子电池,”钱师兄言简意赅地介绍道。

    陆舟紧张了一下:“会爆炸吗?”

    钱师兄摇头:“爆炸到不会,但操作不当,可能会导致起火。”

    而且,是在数码显微镜上起火。

    把样品烧坏了倒是小事,把数码显微镜的镜头给烤了,那就麻烦大了。

    陆舟估计,这也是钱师兄不让自己这个新手碰实验的原因之一。

    将样品接上了BK-6808可充电电池性测试仪,然后放在数码显微镜上,钱师兄对着电脑设置了几个参数,一边自言自语似得小声重复着纸上的步骤:“2min采集一次图像,数据数据收集频率为1Hz,电池首次充电至400min后放电至截止电压……OK了。”

    剩下的,就是漫长的等待了。

    看着那毫无变化的仪器,陆舟忍不住问道:“你们做电池材料试验都要等这么久吗?”

    四百分钟,这都快七个小时了。

    钱师兄推了推眼镜说道:“七个小时是基本操作,有时候还得等几天才能看到结果,一般情况下会留个人在实验室值班,基本上是我和刘波两个轮流做。”

    “没错,”刘波笑着说,“去年一年我刷了四十多部剧,就是在实验室里值班的时候刷的,要我给你推荐点吗?”

    陆舟:“这个,还是不用了吧。”

    就算推荐了,他多半也没什么时间去看。

    需要做的操作全都做完后,钱师兄简单地教了陆舟一些,处理突发状况的方法。

    比如看到样品冒烟,闻到不对劲的气味,该如何清理损毁样品,如何保护仪器,以及最关键的如何保护自己。

    无论仪器多么贵重,都比不上人重要。

    当然,这个实验并没有那么危险,所以在钱师兄很放心地将钥匙扔到了陆舟手上。

    他和刘师兄还有点事,不可能一直待在这里,而陆舟也不好意思这么麻烦人家。毕竟做这个实验,就已经耽误他们不少时间了。

    将量子色动力学的书拿出来,陆舟就坐在数码显微镜的旁边,一边恶补理论物理学方面的知识,一边时不时地瞟两眼数码显微镜上的情况。

    到后来,他发现自己完全没必要这么小心翼翼,这样品在显微镜下呆了这么久,外面看上去一点变化都没有。

    看得出来,钱师兄做实验的手艺,还是相当靠谱的。

    从上午十点多开始,在实验室一直待到了快晚上六点,期间陆舟还叫了个外卖,吃了中午饭。

    终于,设定的时间到了,充放电结束,陆舟按照钱师兄说的,保持开路状态等待了10分钟,然后切断电源。

    几乎就在他做完了这些收尾的工作之后,实验室外传来了脚步声,刚在食堂吃过晚饭的刘师兄,几乎是踩着点到了实验室。

    “搞定了?”看了眼样品的情况,刘师兄熟练地操作着电脑,点选了打印的按钮,“那就收集数据吧。”

    打印机嗡嗡的响起。

    很快,陆舟得到了他想要的东西。

    一组记录着锂枝晶在微观下生长的图片,以及系统要求收集的循环电压曲线之类的图表等等。

    一边在收集这些数据,刘师兄一边用闲聊的口吻说道。

    “……锂是最理想的负极材料,但也是最难伺候的。在充电的时候,回到负极的锂离子永远不会如你所愿,老老实实变回平坦的锂金属层,而是会向开花一样,形成一个美丽而致命的树杈。”

    等待着打印机印完图表,陆舟随口问道:“致命?”

    “是的,这种叫枝晶的东西一旦形成,就会随着不断充电而不可遏制的继续生长,而最终就会像一把叉子一样,刺破隔膜,接触正极。”

    说到这里,刘师兄停顿了一下,用开玩笑的语气说的:“想象一下,如果用一根电线连同电池的正极和负极是什么情形?没错,就是短路。而有机的电解液都是易燃物,听说过moli公司吗?”

    “没有……怎么了?”

    刘师兄耸了耸肩,将打印出来的a4纸交到了陆舟手上,“他们的产品差一点创造了历史,但就是因为用了锂做负极,结果发生了重大的安全事故,结果导致NTT手机被召回,最后公司破产被收购。相比之下索尼就很聪明,直接用石墨做负极,推出锂离子电池迅速占领了市场。”

    陆舟忍不住问:“他们难道没有做安全测试?”

    刘师兄叹了口气:“是啊,是个人都会这么问,但事情可能远远没这么简单。也许做了根本没发现问题?也许他们认为自己找到了完美的解决方案?谁知道呢?有时候,现实就是这么的魔幻。”



    在食堂吃过了晚饭,陆舟带着那二十多张A4纸和一个存着电子档数据的U盘,返回了寝室。

    看了眼手中的实验数据,他爬上梯子,平躺在床上,默念一声,意识进入系统空间。

    【恭喜宿主完成奖励任务!】

    【任务完成情况如下:完成书单阅读(15/15),完成文献阅读(50/50),完成一组实验(1/1)】

    【任务最终评价:无(奖励任务无评价)】

    【任务奖励:8000物理学经验,4000生化学经验。残骸。】

    看着半透明的全息屏幕上出现的一行行文字,陆舟松了口气。

    这个奖励任务,总算是完成了。

    而那个残骸到底是什么,也总算是可以揭晓了。

    不过,先不着急。

    看着全息屏幕,陆舟下令道。

    “系统打开我的属性面板。”

    半透明的全息屏幕上白光一闪,很快浮现对话框。

    【

    主干科学:

    A.数学:LV3(4000/100000)

    B.物理学:LV2(3100/50000)

    C.生化学:LV1(4000/10000)

    D.工程学:LV1(0/10000)

    E.材料学:LV1(3000/10000)

    F.能源学:LV1(0/10000)

    G.信息学:LV1(2900/10000)

    积分:1975

    】

    物理学从LV1升到了LV2,经验上限变成了五万,升级开始变得异常艰巨起来。

    陆舟检查了下属性面板,然后很快将期待的目光,投向了物品栏。

    然后,他愣住了。

    物品栏中放着的,是一个圆管状的物体,大概食指粗细。

    手电筒?

    不,好像不是……

    有点像一块稍大一点的5号电池,两端能看到正负极的标志。只不过这块电池的中间,像是被什么东西给撞上一样,撕裂了一大块儿,连带着电池本身的结构都有些弯折。

    陆舟伸手将这东西从屏幕中取出来,放在手上仔细打量了几眼,然而并没有看出什么特别的门道来。

    “就一块5号电池,这破系统不至于这么抠吧?”

    看了半天,陆舟忍不住在心中吐槽了句。

    哪怕是送的可乐,好歹也能看到一个future的牌子。

    而这块电池,连个牌子都看不到,更别提什么线索了。

    冷静下来,陆舟仔细想了想。

    既然是奖励任务的话,没道理会给自己一个毫无用处的垃圾。

    联想到此前的任务,再看看这个电池的截面结构,他大胆的猜测了下,这玩意儿没准就是传说中的锂空气电池?

    或者至少是接近这一概念的东西。

    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这块残骸可就不得了了。哪怕做不到锂空气电池那种程度,这块电池也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然而陆舟现在面临的问题就是,如何将这块电池的价值发挥到最大。

    直接卖掉变现?

    听起来是个不错的选择。

    如果他能证明这块电池的价值,肯定有人愿意掏钱买,而且出的钱肯定不低,然而问题是,陆舟根本没法解释这块电池的来历。

    不管是电池使用的材料,还是电池侧面的损伤,很多东西自己根本没办法解释。

    然而不卖的话,那就只能自己研究了。

    通过逆向工程将这块电池里面的技术还原出来,比如把它的正负极材料扒出来,再从它的管壁上面收集残留的元素,逆推出电解液的成分。无论是哪一个环节的技术,都是能申请专利的。

    尤其是负极材料的相关技术,如果这块电池真的是锂空气电池的话,哪怕造不出一个一模一样的来,光是把这块电池中如何保护锂负极材料的技术给逆向出来,都足够全世界的手机厂商们疯狂了。

    “要是有办法鉴定下这负极材料就好了。”陆舟脸上的表情有些犯了难。

    逆向工程远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想对材料进行逆向,最基本的,他得用原子吸收光谱仪鉴定出材料中各元素含量,然后再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样品表面的结构,再通过透射电镜对样品内部精细结构进行分析等等。

    最后,还有经过大量的实验,去尽可能地将材料还原。

    且不说他有没有做这些实验的经验,光是实验需要用到的仪器,就动辄上千万,这可不是借个数码显微镜那么简单的事情。更不要说实验中消耗掉的那些材料,也都是要花钱的。

    归根结底,还是钱的问题。

    和人合作搞逆向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比如李荣恩教授,肯定能把这个项目给跑下来,并且也有那个实力做逆向。

    然而,不说是否信得过这个问题,就算信得过,不是自己的实验室,出了成果多半也是项目负责人的。

    最后看了眼这块儿电池残骸,陆舟依依不舍地将它放回了半透明的全息屏幕中,心中叹了口气。

    好想有个自己的实验室啊。

    在解决研究经费这个问题之前,只能先把这样品留着了。

    无论有钱没钱,生活还是得继续的。

    残骸的事情暂且放在一边,陆舟继续看向了任务栏。

    深呼吸了一口气,默念了一声欧皇附体,他伸手点了上去。

    【

    任务1:知识就是金钱

    说明:文明的发展与能源技术的发展不可分割,掌握了电池,便掌握了通往新时代的钥匙。

    要求:解析“残骸1”中的技术,产生至少一项技术专利,并通过专利获得至少一千万RMB的利润。

    奖励:10000材料学经验,积分500点。抽奖机会(85%垃圾,12%样品,3%图纸)

    】

    【

    任务2:历史的见证者

    说明:标准模型的建立,已经为我们预言了一百年后的世界,而现在我们所需要做的,便是将理论在实验中还原。

    要求:加入LHCb华国组,参与对五夸克项目的研究。

    奖励:1-???物理学经验(由参与度决定)。积分500点。抽奖机会(100%样品)

    】

    【

    任务3:创造历史

    说明:物理学不一定要到天上去寻求,也不一定要到原子核中才有深刻的东西。发展凝聚态物理,才能让我们的工具更坚硬,发动机更强劲,开拓更远的疆域。用理论物理的绝望,点燃凝聚态物理兴盛的火花吧!

    要求:炸毁LHC强子对撞机。

    奖励:1-???物理学经验(由装置损毁程度决定)。积分500点。抽奖机会(100%图纸)

    】

    陆舟:……

    这系统干脆改名叫黑科技作死系统得了。

    有时候,从这破系统布置的任务,真是有够精神分裂的。

    直接无视了任务3的选项。

    在任务1和任务2之间,陆舟略微犹豫了下。

    出于第一感觉,他是想选任务1的。但麻烦的是,现在的他还不具备做逆向工程的能力和资金,要是选了这个任务,怕是得拖到很久以后才能完成了。

    至于任务2。

    卢院士好像说过,如果他能够通过四月底的考试,就带他去瑞士见见世面,但却并没有说过,要让他加入LHCb华国研究组。

    怎么办呢?

    犹豫了下,陆舟最终还是下定了决心,选择了任务2。

    见证历史的机会就在眼前。

    如果仅仅在旁边看着,也未免也太可惜了点。



    时间过的很快。

    四月二十号,卢院士从沪上返回金大开会,会议结束之后,让陆舟去了一趟办公室。

    陆舟一进门,老人便看过来,笑着问道。

    “准备的怎么样了?”

    陆舟:“差不多了吧……还望教授手下留情。”

    卢院士:“差不多了?那行吧,我就随便考你两道题好了。”

    说着,他拉开抽屉,从里面抽出来一张a4纸,放在了桌子上面。

    “笔在这儿,拿过去写写?”

    陆舟接过了纸笔,看了眼上面的题目,眉头狠狠抽搐了下。

    说好的两道题,纸上分明写着三道题。

    而且说好的随便考考,在哪一道题都不像是容易的样子……

    卢院士笑着问:“怎么,看不懂?”

    “怎么会,”陆舟笑了笑,看向题目,脸上浮现出思索的表情,“就是看上去,有点不太容易。”

    卢院士笑了笑没说话,翘起了二郎腿,等待着他动笔。

    不太容易?

    这要是容易了,那考得还有什么意思?

    怎么说他也是个院士,院士带的研究生,能和普通教授带的研究生一样吗?

    这些题目本来就不是给研究生做的,而是他招博士生的时候,拿去考察那些面试者的专业知识水平的。

    三道题能做出来两道,那便是合格了,三道题要是能做出来三道,那就可以说是优秀了。

    他自己带的四名博士生,都是能做出来三道题的水平。虽然考查的题目不相同,但层次却是差不多的。

    就在卢院士等待着陆舟动笔的时候,陆舟已经迅速将三道题都过了一遍,然后看向了第一题,也是对他来说最容易的一道题。

    第一题,考察的是群论。

    不过,考察的却不是数学上的群论,而是群论在量子力学中的应用。

    由于“群论”这个数学分支是早在“量子力学”出现之前就由数学家独立创造的,不像“微积分”那样是由物理学家和数学家共同创立的。因此、群论对于物理工作者来说是“舶来品”,学起来困难,用起来不顺手。

    不过对于“数学出生”,再入“数学物理”的陆舟来说,处理起来却并非那么的困难。

    【氢原子能级偶然简并的群论解释】

    题目很短,信息量却不小。

    氢原子的简并度高于一般原子的现象称为“偶然简并”。然而传统量子力学并无法解释偶然简并现象,一直到群论的引入才让这一现象得到理论上的解释。

    闭上眼睛,陆舟在脑中回忆着此前学到的量子力学知识,回忆着关于氢原子的一切。

    然后,用数学的方法建立模型……

    睁开双眼,陆舟深呼吸一口气,终于拿起笔,并在纸上写到。

    【令氢原子哈密顿算符为H=P²/2μ-Ze²/r……】

    【在库仑势情况下体系存在一个龙格-楞次矢量,记为M’=……】

    【群Casimir算子的本征值C=……】

    【……】

    看到陆舟做题的速度,卢院士的眉毛微微挑了挑。

    他本来以为陆舟在这道题上至少也得花个二十来分钟的时间去思考,没想到他已经动笔了。

    而且,思路完全正确。

    本来他还打算在陆舟想不出来的时候提上两嘴,不过现在看来,是不用了。

    【对于能级E(n+1)与量子数(n、1)有关简并度为Σ2(l+1)=n²……】

    看到答案,卢院士心中默默点了点头。

    第一题,正确!

    并没有注意去看卢院士脸上的表情,陆舟继续向下一道题投去了专注的视线。

    第二道题,是关于量子场论中狄拉克空穴理论的一些问题,考察的是对狄拉克方程的理解和一些关于场论的理论知识。

    这种纯理论知识,对于陆舟来说没什么难度,在药物引导的专注状态下,看进去了的东西基本是不会忘记的。

    对于他而言,相比起需要稍微想一会儿的第一题来说,这是一道送分题。

    没有停留,陆舟很快动笔,用论述性的语言解答了题目中提出的各种理论性问题。

    看到陆舟做出了这道题,卢院士的脸上浮现了一丝欣慰的笑容。

    不错,他确实没看走眼。

    这小子是个研究理论物理的好苗子,以他现在展现出来的天赋,甚至比他带的四个博士生,更有希望继承他的衣钵。

    如果不是学校已经给他制定了通向更高平台的人才培养计划,他甚至想过,干脆让他在自己这儿直博算了。

    当然了,他也就是这么想一想,去更高的平台上汲取科研养分,他也是支持的。

    解决了第二道题,陆舟继续看向了第三道题。

    然而在看到第三道题的时候,他愣了下。

    第三道题,是一道关于“弦论”的题目。

    所谓弦理论,主要试图解决表面上的不兼容的两个主要物理学理论,即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之间的矛盾,并欲创造的描述整个宇宙的“万物理论”,也就是传说中的“大一统理论”。

    说起来,这个理论的发现,还和数学有着不小的的渊源。

    在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工作的维内奇诺,本来是想找到描述原子核内的强作用力的数学公式,结果在一本老旧的数学书里找到了有200年之久的欧拉公式,并意外地发现这公式能够成功的描述他所要求解的强作用力。

    这听起来很像是武侠里面的情节,但事实就是如此的巧合。

    就在这样的巧合之下,弦理论的雏形便诞生了。

    包括后来的波色弦理论、超弦理论,以及著名的爱德华·威滕提出的“一统江湖”的M理论,都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而来。

    建立一个描述宇宙万物的“大一统公式”,这几乎是理论物理学的终极目标。

    然而比较尴尬的是,国内的弦理论发展处在一个非常尴尬的局面。

    凝聚态物理本身就站在理论物理学的对立面暂且不说,理论物理学界似乎也不太愿接纳这个“数学怪胎”。

    甚至包括国内理论物理学的泰斗,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的物理学家之一杨老先生,便表示过对弦论不以为然的观点。反倒是国内的数学界,对弦论持接纳、开放的态度。比如邱老先生,就跨界给弦理论“点赞”过。

    然而让陆舟有些琢磨不透的是,这第三道题考查的不是弦论的知识点,而是问自己对弦论的看法。

    看法?

    对理论的看法?还是对理论发展的看法?

    这是一道主观题吗?

    笔尖在纸上停了很久,一路过关斩将到最后一关的陆舟,一时间有些迷了。



    见陆舟很久没有动笔,卢院士笑着问道。

    “前面两道题都做出来了,怎么最后一道送分题做不出来呢?”

    盯着题目斟酌了一会儿,陆舟抬起头问道:“教授,您研究过弦论吗?”

    “我让你谈的是你自己的看法,你管我研究过没干什么?”卢院士失笑道,“你就随便说说就好了,不用在意我的看法。”

    见自己的小心思被看穿,陆舟不好意思笑了笑,轻咳了声说,“那我直接说?”

    “你想好了就直接说吧,写不写纸上都一样。”卢院士说道。

    想了想,陆舟决定从两个方面来回答这道题。

    “大言不惭的话我也不敢说太多,就随便谈一谈我个人的观点吧。如果是关于弦理论发展的话,我很认同杨老先生的观点,物理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一个无法在实验中被证实的理论,只有数学的表示形式,价值是十分有限的。”

    “弦论的核心思想指出,自然界的基本单元不是电子、光子、中微子、夸克之类的点状粒子,而是很小很小的一维弦。而自然界中的一切基本粒子,都是弦的振动所产生的。但至今我们对物质的理解,还是停留在微观粒子层面,并没有谁真正看到那根弦的存在。支撑这些假设的,仅仅是一些看似优美的数学公式。”

    卢院士笑着问:“所以你也认为,发展弦理论是无用的?”

    “当然不是,”陆舟摇了摇头回答,“弦理论就像一个空中楼阁,但并不意味着空中楼阁就毫无用处。”

    卢院士眉毛饶有兴趣地挑了下:“哦?”

    “就像标准模型的建立,很多理论也是建立在猜想上一样,随着技术的进步,这些理论总有一天会被检验。而弦理论,可能只是需要等待的更久一些。”

    停顿了片刻,陆舟笑了笑,继续说。

    “更何况,人类不只应该有眼前的苟且,还应该有诗和远方。关于量子色动力学的研究乃至欧洲的大型强子对撞机,不都是为了检验标准模型而建立的吗?即便这一天我们可能看不到,但总有一天,会有人替我们看到那根弦。”

    沉默了一会儿。

    食指在桌子上轻轻敲着,过了好一会儿,卢院士缓缓点了点头。

    “不错。”

    不错的意思是过了?

    为了以防万一,陆舟还是问了句。

    “教授,我这三道题,算是过了吗?”

    卢院士笑了笑,点评道。

    “当然。前两道客观题完全正确,看的出来你这两个月确实下了点功夫,把我教你的那些东西听进去了。”

    陆舟:???

    等等,您老这两个月教过我?

    没有注意到陆舟满脸的问号,卢院士顿了顿,继续说。

    “至于最后一道题,我说了,是送分题,探讨学术问题本来就是畅所欲言,而不是人云亦云。无论你怎么答,只要言之有理,我都会算你过。”

    陆舟不好意思笑了笑,接着问:“教授,那您会带我去瑞士吗?”

    卢院士笑着点头:“当然,相关的证件我会给你准备的,你这几天就尽快去把签证的问题给办了吧。”

    “谢谢教授!”

    “不客气,这也是我答应你了的,”卢教授笑了笑,停顿了片刻后,继续说,“对了,我问你个事儿。”

    陆舟问:“什么事?”

    卢院士:“LHCb华国研究组还缺几个实习生,你看,有没有兴趣了解下?”

    听到这句话,陆舟愣了下。

    刚才他还在琢磨怎么向卢院士开口,让他混进LHCb里面摸鱼,没想到幸福来得如此突然……

    ……

    LHCb是底夸克侦测器的缩写,也是一个国际性质的研究组织。就和以上京谱仪缩写命名的BESlll国际合作组一样,由一国或一组织主导,多国科研人员参与,共同完成某一科研项目。

    而目前来说,LHCb研究的重点,便是寻找五夸克态粒子“Pc+”。

    根据大量的实验和计算分析,虽然不确定这个粒子究竟是什么,但却可以通过J/ψp的不变质量谱分析得知,这个粒子的质量在4.5GeV附近。

    然而比较遗憾的是,我国主导的Beslll国际合作组,使用的上京正负电子对撞机,能区正好在1-4.5GeV之间,恰好卡在了“Pc+”的质量阈下限。

    而想要产生“Pc+”,至少也需要6GeV的能量。

    所以很遗憾,这次华国科研工作者只能以合作者的身份,参与LHCb合作组的工作中,去寻找那激动人心的神秘粒子。

    华国合作组主要是水木大学的高教授负责,国内各大高校也都有参与。卢院士也是华国合作组的负责人之一,所做的工作主要是对测量底重子截面进行分析。

    陆舟以实习生的身份加入到华国研究组中,不管扮演着何种角色,至少是参与到这一历史性的工作中。

    对于自己即将见证历史这件事情,陆舟相当的激动。

    当然,更为他激动的是,不知道这次实验能给他带来多少物理学经验。

    再怎么说这也是见证历史的时刻,肯定比普林斯顿的数学学术会议刺激的多吧?

    五万?

    十万?

    要是能让他的物理也升到LV3就好了。

    就在这时,史尚的声音打断了他的妄想。

    “肘子,你在笑啥呢?”

    意识到自己好像笑出了声来,正在电脑上申请签证办理的陆舟,用咳嗽掩饰了下:“咳咳,没什么,就是想到了点有趣的事情。”

    走过来瞧了眼电脑屏幕,黄光明惊讶道:“护照?你又要出国了?”

    陆舟点了点头:“是的,大概五月初,我要跟着卢院士去一趟瑞士。”

    正在刷题的刘瑞喊了声:“666”

    对于肘子的各种骚操作,他都快形成条件反射了。

    有时候,对于这样的自己,他也挺绝望的。

    黄光明顿时惊了:“卧槽,这次去欧洲装逼?还是开数学会议吗?”

    陆舟笑了笑,低调道:“不是数学,这次是物理的。而且什么叫装逼,我就一打杂的,主要还是听老板上去讲话。就算要装逼,那也轮不到我来装啊。”

    黄光明一脸不信。

    就在这时,史尚忽然用不好意思的语气,开口说:“那个陆哥啊,能不能拜托你帮个忙?”

    “什么忙,说吧。”陆舟大方说道。

    史尚不好意思笑了笑:“能不能帮我在瑞士那边带个东西回来?”

    陆舟:“什么东西?”

    史尚想了想说:“法尔曼的化妆品……好像叫这个牌子。”

    黄光明又惊了:“卧槽,飞哥你还用化妆品?”

    “滚!送女票的……那个,你回来的时候帮我带一下吧,多少钱我折成软妹币给你。”

    “行吧,我看到了会帮你带的。”陆舟点头道。

    这种小事对他来说就顺手而为的事情,简直不要太容易。

    不过说起来难得去一回欧洲,要不要带点土特产回来?

    瑞士有什么东西?瑞士军刀?也不知道能不能带上飞机……

    陆舟想了好久,也没想到有什么好买的。

    思来想去,还是给家里带点奶粉吧,小彤马上要高三了,补补身子也好备战高考。

    他这个做哥哥的,别的忙帮不上,也只能帮上她这些了。



    周日,陆舟和往常一样,去杨女士家给他的小徒弟补课。

    晚饭的时候,想到自己下个月初就要出发前往瑞士,他便随口说道。

    “过几天我要去一趟欧洲,不知道要在那边呆多久。该教给你的东西都已经交给你了,这段时间就靠你自己了。”

    虽然不是下个星期就出发,但陆舟还有不少出发前的准备工作要做,这段时间肯定抽不出空来给她补课了。

    韩梦琪好奇问:“去欧洲?你去欧洲干什么呀?”

    “参加的LHCb项目。”

    韩梦琪歪了下头,问:“LHCb?”

    陆舟随口解释说:“一个关于大型强子对撞机的项目,在瑞士和法国的边境上,欧洲核子研究组织的附近。”

    “欧洲核子研究组织?”不知为何,韩梦琪的双眼忽然发亮,“缩写是不是SERN?”

    陆舟微微愣了下:“SERN?拼错了吧,是CERN。”

    韩梦琪忽然一脸严肃:“师傅小心,这可能是机关的阴谋。”

    陆舟:……?

    这又是他不懂的什么新梗吗?

    轻咳了一声,陆舟强行转移了话题,问道:“有什么东西需要我帮你买吗?反正顺路。”

    “代购?”韩梦琪微微愣了下,摇头道,“不用了吧。”

    陆舟随口问道:“对化妆品和护肤品不感兴趣吗?”

    说起来,他好像确实很少看见这小家伙摆弄化妆品之类的东西,倒是各种抱枕和手办在她的房间里扔了一堆。

    “我妈的公司就是做时装和奢侈品的啊,基本上隔两个月就去一趟欧洲,她没说过吗?”晃悠着小腿,韩梦琪若无其事地说道。

    emmm……

    陆舟忽然意识到,似乎根本没有问这个问题的必要。

    ……

    以实习生的身份加入到LHCb组织之后,虽然组织上并没有给他安排具体的科研任务,但深感自身知识水平还不够的陆舟,自觉地开始了对量子色动力学知识的恶补。

    具体点来说,便是刷论文。

    而在这期间,数学界还发生了一件大事儿。

    德国学神舒尔茨成功解决了eight-monodromy猜想的特殊情形,并发表在了最新一期的《数学年刊》上。

    而且,运用的还是他自己创立的“理论”,解决的这个关于代数K-理论领域的猜想。

    这一成果不但解决了一个世界级的数学难题,同样为他的“理论”提供了一个足以证明其应用价值的经典范例。

    目前看来,还不到一年的时间,他便兑现了自己在数学家大会上做出的霸气宣言——“用自己创建理论解决德利涅的一个重要猜想”。

    柯尔奖的数论奖已经没有悬念,孪生素数猜想的光芒毫无疑问将称雄15年数论界。

    而柯尔奖的代数奖,随着这篇论文的登刊,也已经决出胜负。

    在国外某个数学论坛上,很多好事者已经开始讨论,18年的菲尔茨奖归属。毫无疑问,这两位将成为这一奖项的最强竞争者。

    不过对于这件事情,陆舟只是了解了下,却并没有深入关注。

    代数K-理论并不是他擅长的方向,对于这个方向的东西,他也仅仅是了解而已。

    至于那篇论文,想要看懂还得先去研究舒尔茨的“理论”,他现在忙得分身乏术,根本就抽不出空来。

    终于,时间到了五月。

    为了错开旅游高峰期,卢院士带着陆舟,于劳动节过后的星期五启程前往日内瓦。

    其实金大这边的研究员还有一个,是卢院士带的一名博士生,不过他上个月就已经到了瑞士,在那边已经待了大半个月。所以陆舟这边,只有他和卢院士两人。

    金陵没有直达瑞士的航班,华国也没有直达日内瓦的航班。一行人先坐飞机去了沪上,然后转机坐上了前往瑞士第一大城市苏黎世的飞机。

    经过十多个小时的飞行,飞机于夜幕中降落在机场的跑道。

    出了机场,在机场外面,一辆黑色的大众汽车旁边,陆舟总算是见到了这位只闻其名,未见其人的师兄。

    “你好你好,久闻大名了,”刚一见面,严师兄笑着握住了陆舟的手晃了晃,“我叫严新觉,你叫我严师兄就可以了。”

    陆舟谦虚回道:“陆舟,小有成就,不值一提。”

    “别这么谦虚,你可是下一届菲尔茨奖得主,咱金大校友圈里,可是一致看好你啊!”严师兄笑着说。

    “你这样会让我压力很大。”

    陆舟是真的觉得压力山丹,德国某个叫舒尔茨的家伙,简直比他还像开了挂,虽然总共只发了十几篇论文,但几乎每两篇论文就是一个数学大奖。

    而他自己的第一块奖牌,恐怕还得等到年底。

    不过严师兄倒是不以为意,笑着拍了拍陆舟的肩膀。

    “有压力才有动力,年轻爱拼才会赢,我看好你!酒店我已经安排好了,来,上车吧。”

    说着,他接过了卢院士手中的行李箱,放进了后备箱中,然后回到驾驶位上,发动了汽车。

    汽车上路,陆舟坐在后排,卢院士坐在副驾驶位上。

    看了眼车钥匙,卢院士随口问道。

    “你这车可以啊,从哪儿搞来的。”

    严师兄笑着说道:“从格雷尔教授手中借来的。”

    “你这小子,”卢院士摇了摇头,“现在项目进行到哪一步了?”

    严师兄一边开车一边回道:“LHCb欧洲负责人要求对重子向粲偶素衰变时的共振态进行Dalitz图分析。”

    “有毛病。”卢院士摇头道。

    陆舟问:“为什么说有毛病?”

    严师兄耸了耸肩,用调侃地语气说道:“因为五夸克态的发现已成定局,从去年我们就开始做理论分析,美国托马斯·杰裴逊国家加速器实验室和俄国的莫斯科实验物理研究所都找到了这东西存在的间接证据,如果还发现不了这玩意儿,我把这汽车吃下去。”

    陆舟:“那为什么还要多此一举?”

    “也是为了多发几篇论文,为了多出一点成果,为了向成员国要经费,”严师兄随口说道,“反正有这么多免费劳动力,为什么不用呢?当然了,实验之前做个验算也确实有那个必要,毕竟那玩意儿转一圈,就是几套房。”



    下塌的酒店在苏黎世市郊区,名字是法语,翻译过来是郁金香,从装潢来看低调奢华有内涵,也是个四五星级的酒店。

    机票和差旅费都是有经费报销的,反正花的也不是自己的钱,自然没人会在这方面节俭。

    在路上闲聊的时候,陆舟才了解到,这位严师兄虽然说话做事很低调,但也是个不得了的人。

    作为卢院士带的四位博士生之一,他在国内理论物理学界青年一辈的学者中,也算是小有名气了。

    Beslll国际合作组织中就有他的名字,发现四夸克态粒子的时候,他参与过对实验结果做“全谱分析”的工作。

    不过,物理这东西和数学不太一样,尤其是这种涉及多国合作的国际性大型科研项目,大家的工作都很重要,一个人的贡献在整个团队面前就实在是太微不足道了。

    不过四夸克态的发现在当年被评为“物理学界年度最佳科研成果”,哪怕是在其中扮演着螺丝钉的角色,这份科研资历也是相当牛逼的。

    而且不只是Beslll,这位严师兄和卢院士一样,同时也是LHCb合作组织的正式成员。比他这个实习生,还是高上那么一点点的。

    到了酒店后,严师兄将车停在了停车场,然后帮卢院士拖着行李箱,带着两人往电梯的方向走。

    一边走着,他一边说着明天的行程安排。

    “从这里到日内瓦得有270多公里,我们明天早上吃过早饭就出发,中午饭还能在那边吃。”

    陆舟问:“我们为什么不直接坐飞机?”

    严师兄咧嘴一笑:“坐飞机?瑞士还没咱们那儿一个省的面积,飞机起飞没多久就得下来,还不如开车方便。”

    话虽然是这么说,但陆舟总觉得,这家伙只是想过一过车瘾罢了。

    一夜无话。

    次日清晨,一行人继续上路,果真如严师兄所说的,在中午之前赶到了日内瓦。

    在这座著名的“联合国城市”找了家餐厅,匆匆解决了午饭,严师兄开着车继续上路,带他们来到了瑞法边境上的欧洲核子研究组织总部——传说中聚集着全世界最聪明头脑的CERN。

    在这座小镇上的一家现代化酒店前停了车,陆舟拖着行李箱正准备向酒店内走去,忽然看见一位留着络腮胡的老人向这边走来。

    “欢迎,来自华国的朋友,您的学生找我借车,我就知道是您要来了。”爽朗的笑着,那老人伸出了右手,和卢院士握了握,然后看向了旁边的陆舟,“新面孔,你的学生?”

    “陆舟,”陆舟友好地笑了笑,主动伸出手和这位老人握了握。

    “格雷恩,”格雷恩教授微笑着点了点头,“我好像听说过你的名字,从一个我在普林斯顿的朋友那里。先不说这些了,赶了这么久的路,你们也该累了吧,我带你们去房间。”

    “人还是老了啊,比不上年轻时候了。”卢院士笑着说了句,声音有些感慨。

    “人总会老,这是不可避免的……这边走。”

    三人的房间连在一块的,整个第六层住的都是华国研究组的科研人员,不过现在也就水木大学的研究组到了,江城大学和桦科的人还在赶来的路上。

    “格雷恩教授是理论物理学界的大牛,和卢院士很早以前就认识,在Beslll项目时帮了我们不少忙,”看着见面叙旧的两位老人,严师兄笑着向陆舟介绍道,“要带你熟悉下这里的环境吗?”

    陆舟:“那就拜托了。”

    来到新环境,第一件事儿自然是熟悉地形。

    跟着严师兄,陆舟把这附近的环境熟悉了一圈。

    客观的评价下,这里是个科研氛围很强的地方。

    很少有某个科研组织能够单靠内容,便吸引一大群物理学界的顶级牛人聚集在这里。

    要说项目经费的话,CERN的经费绝对算不上世界第一,但在这里工作的理论物理学家,却是占据了全世界理论物理学界的半壁江山。

    也许在附近的小镇上随便吃个饭,坐你对面的就可能是哪个知名大学的荣誉教授,或者理论物理学界的大牛。

    一个LHCb项目的重启,竟是在这个偏远的“山区”里形成了一幅万国来朝的盛况,实在让人羡慕不已。

    最后,陆舟在欧洲核子研究中心1号楼前拍了张照片。

    现在这栋研究中心现在已经停用,被改成了博物馆性质的场所,游客可以买票进出参观。在这座研究中心的里面,还放着是互联网诞生地的一块纪念牌匾。

    很少有人知道,这里不但是世界最大的强子对撞机,同时还是世界上第一个网站,第一台互联网服务器,第一个浏览器的诞生地。

    而这一切的初衷,不过是为了给一群物理学家实时分析实验数据。

    也正是因此,这里不止是物理学家的圣地,还聚集着大量的码农和硬件工程师,维护着处理数据的超算,同时将全世界的理论物理学实验室连接在一起。

    和这里一比较的话,无论是谷歌还是微软的研究团队,哪怕两者加起来都完全没有可比性。哪怕它们的市值换成钱,能再买几个更大的强子对撞机。

    参观完之后,陆舟和严师兄在食堂吃了顿饭,便返回了酒店。

    从行李箱里取出了还没看完的文献,他正准备再看一会儿关于量子色动力学最新研究进展的报告,结果还没看两行字,门口便响起了敲门声。

    拉开门,刚才消失一会儿的严师兄又回来了,这次将一份文件塞到了陆舟的手里。

    “晚上八点有场临时会议,我们内部开会,会议文件在这里,你先过一遍吧。”

    陆舟下意识接过文件,随口问道,“临时会议?讨论什么。”

    严师兄:“分配工作,CERN的会议表决结果刚刚出来,高票通过在重启实验之前,对先前的重子向粲偶素衰变时的共振态进行重新分析。我们和美国雪城大学,负责对B分区数据进行检验,对方的建议是同时同步独立撰写分析报告,最后再检验正确性。”

    “需要我做什么?”

    毕竟系统任务在身,陆舟自然是相当积极。

    他可不想到最后自己只是来这边度了个假,什么作用也没发挥到,最后系统1点经验扔他脸上。

    这种无上限经验奖励的任务可是相当难得的,保不准他一个任务的收益就顶上四五个任务了。

    “等待会儿会分配具体任务的,你现在要做的是,就是尽快把手上的文件过一遍,然后迅速进入状态。我们需要一位擅长数学的专家,帮我们跑赢这场比赛,”说到这里,严师兄咧嘴一笑,拍了拍陆舟的肩膀,“加油干,我看好你。”



    一句“加油干,我看好你”,陆舟深深体会到了这项工作的不容易,也总算是搞明白为什么互联网会诞生在这里。

    金大方面的研究人员就三员大将,卢院士和严师兄两个理论物理专家,再加陆舟这个实习生,这样的阵容还算强大了。然而就是这样的阵容,负责的数据也仅仅只是B1分区的数据而已。

    而且不只是对数据做分析,还有全球各大实验室也在贡献自己的力量。

    如果没有互联网,大家全都坐在一块儿开会讨论,然后和隔着十万八千里的实验室电话交流,这研究确实没法搞下去。

    比如想做一张不变质量谱出来,使用的是振幅分析法,在分析过程中涉及到两个Breit-igner振幅,工作量大的惊人。如果没有一个可以及时沟通的平台,大量的时间都将被花在沟通上。

    只不过,可能搞出互联网的蒂姆·伯纳斯·李也没想到,自己为欧洲粒子物理研究所设计的通讯工具,最后不是在物理学家的学术交流中发扬光大,而是被人们用来吹牛逼……

    卢院士开会的效率很高,十分钟会议结束,工作迅速分配到每一个人的手上。

    陆舟负责的是计算部分,或者换个更准确的说法,就是处理卢院士交给他的数据。

    虽说陆舟在泛函分析、群论等领域已经有着相当的造诣,但涉及到理论物理方面具体的工作却还是个萌新。

    所幸,有神队友严师兄助攻,填补了他在理论知识这块的欠缺。依靠着严师兄在BESlll合作组织中的工作经验,这项工作才得以勉强进行下去。

    工作开展后的第三天。

    酒店六楼的会议室里,陆舟如同入定的老僧,正对着一块白板发呆。

    旁边的会议室便是是水木大学研究组的办公地点,隔着那并不算厚的墙壁,他甚至能听到那激烈的争论声。

    不过这一切都与他无关。

    他试着忽略物理上的问题,将它当成一个纯粹的数学问题来进行解答。

    然而……

    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M²π=(Mμ+Md)/2Fπ1<0|ΨΨ’|0>】

    【由<0|Λ(x)|π^b(p)>=ip^μ·FπΨ^(ab)e^(-ipx),可算得Λ*的共振能量为……】

    密密麻麻的字母和数字杂糅在一起,就像一团纠缠在一起的毛线。

    盯着白板看了很久。

    忽然间,面对着白板的陆舟如同顿悟一般,突兀地开口道:“1.02BeV附近存在两个共振态?”

    严师兄愣了下,看了眼桌上的草稿纸,又看了眼黑板:“你是怎么得出来的?”

    “第27行,在拉氏量中添加费米子场,导入yukaa势能函数……”盯着黑板,陆舟喃喃自语似得回答。

    顺着陆舟的视线看去,盯着白板的严师兄陷入沉思。

    过了好一会儿,他才开口道。

    “你的思维很有跳跃性,但……应该是对的。你是不是参加过IMO数学竞赛?”

    陆舟摇了摇头:“没有,我是高考上的金大……”

    严师兄感慨道:“不可思议,你应该去拿个金牌回来。”

    “来不及了,还是把机会留给别人把。”

    深呼吸了一口气,陆舟捏了捏酸痛的眉心。

    并不是突如其来的灵感,也不是什么真正的顿悟。

    这种理论物理学问题和数论问题不一样,前者吃的是计算和抽象思维,后者吃的才是灵感。

    就在刚才,他打开了外挂,消耗了宝贵的100点积分,才完成了对这些数据的梳理。

    然而使用这些积分,并非是没有副作用的。将庞大的知识写入脑中,所产生的负荷不亚于在A卡上跑3A级的单机游戏大作,不断涌入的信息量,让陆舟感觉头皮上就好像爬过了一千只蚂蚁。

    不过,这一切都是值得的。。

    系统将这些知识灌输进他的脑中之后,并不仅仅只是给他一个答案而已,处理数据的过程也一并被写入了他的记忆中。

    对于一个学渣来说,这些过程可能和废纸没什么区别,仅仅一个结果就足够了。但对于对量子色动力学有所了解的他,却可以轻松消化这些知识,并将其变成自己的。

    如果说五分钟前的他,面对着这些数字、字母毫无头绪的话,现在的他已经知道该如何下手,该如何运用自己的数学知识,去解决这些问题……

    眼见陆舟已经找到思路,正在进入状态,严师兄也就没再管他,放心地处理起自己手上的工作起来。

    就在这种默契的分工合作下,时间从五月初变到了五月下旬,陆舟也总算是处理完了那海量的数据。

    然而光这样还是不够的,只有完成最后一步的绘图,将所有的数据反馈在一张图表上,才算是彻底完工。

    这张图被称为Dalitz图。

    图中的每一根线,都代表着一撮属于物理学家的头发……

    盯着电脑屏幕,陆舟一边拿着笔在草稿纸上算着,一边时不时敲下键盘。

    看着那往复震荡的图像,他忽然开口说道。

    “我忽然知道为什么普林斯顿的毕业生,最后大多会在华尔街见面了。”

    同样在处理数据的严师兄,打了个哈切,随口问道。

    “为什么?”

    “你不觉得这玩意儿就像股票的K线吗?”

    “……你这么说还真有点。”严师兄一时间竟然无言以对。

    陆舟叹了口气:“我感觉等我把这玩意儿弄懂了,去****报道一点问题都没有。”

    “不,你要是能把这玩意儿完全弄懂,离诺贝尔奖就不远了。”

    “或许吧。”

    当然了,去华尔街报道这种事情,陆舟也就这么说说而已。

    人生还是得有点梦想的。

    理论物理虽然给不了他华尔街的薪水,但却能给他华尔街给不了他的东西。

    比如系统经验。

    等到那些牛逼到爆炸的黑科技,被他一个接一个的解锁,区区华尔街又算得了什么?迟早得跪在他的脚下唱征服。

    就在这漫无边际的幻想中,陆舟忽然觉得,这枯燥无味的时间,也变得不那么的难熬了起来。

    终于,在五月的最后一天,陆舟完成了最终的“Dalitz图”。

    而此时此刻,距离LHCb组织负责人划定的汇报日期,还剩下一个星期的时间。最大的难关攻克,他有充足的时间去完成最后一步的图像分析,并检查数据的正确性。

    合上了笔记本,就在陆舟伸了个懒腰,想着一会儿去吃点什么的时候,刚从外面吃完晚饭回来的严师兄,脸上一片凝重。

    就在陆舟想问问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的时候,严师兄走到了他办公桌对面坐下,一脸严肃说。

    “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你想先听哪一个?”

    陆舟:“好消息是?”

    严师兄:“雪城大学已经搞定了B1区数据的分析。”

    这么快?

    诧异于竞争对手的速度,陆舟紧接着问:“那坏消息呢?”

    严师兄:“坏消息就是他们比我们先一步做完。”

    陆舟:……

    MMP!

    所以说好消息到底在哪?